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同胞数量和结构对农村家庭彩礼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兄弟姐妹数量对彩礼数额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我国农村家庭生育数量下降对彩礼价格上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农村男女有别和长幼有序的客观现实导致兄弟对彩礼的挤出效应比姐妹大,且年长兄弟姐妹对彩礼的负面影响大于年幼兄弟姐妹。第三,2000年以前农村确实存在用女儿出嫁所得彩礼补贴儿子的现象,但这主要存在于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2000年以后,姐妹对彩礼数额的影响已由正转负,且即便在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村家庭,姐妹也无法为男性获得高额彩礼带来任何帮助。这一发现表明,农村家庭的彩礼性质已从婚姻偿付转变为婚姻资助,新婚小家庭是彩礼的最大受益者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近几年,学界对城市独居青年群体的关注增多,但是使用定量方法对城市青年独居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使用CGSS2015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城市青年独居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类型、是否外来人口和受教育程度对城市青年的独居行为有显著影响。另外,在城市外来青年群体中,是否取得本地户籍对青年的独居行为有显著影响。本文认为,城市青年独居群体兴起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推进,而不同青年群体之间独居倾向的差异性则是因为其受到这一进程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带来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村庄内部的视角,以 T村村民与村支书竞争村庄绿化工程的承包权为案例,通过对乡村公共资源分配中的“自己人/外人”区隔,考察当前“项目制”资源下乡背景下,乡村精英在公共项目竞标中的行动逻辑及其对村庄社会秩序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对乡村干部缺乏有效的权力约束,当前农村公共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呈现出“私人关系化”的明显倾向;公共资源的事务竞争常常发展成为不可调和的人事斗争,最终往往为打败对方双方都采取了非理性的争夺手段;这种只问结果不问手段的行为逻辑引发了一系列矛盾纠纷,导致村庄一步步走向失序。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基层权力约束及其公共资源分配机制,是村庄承接下乡资源并且避免意外社会后果的基础条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从独生子女政策、二孩政策再到三孩政策,生育政策的调整引发了社会各领域的“蝴蝶效应”。本研究在生育与性别比较的双重视角下,重点考察了生育政策调整过程中年轻父母所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从多维度剖析了其影响作用机制。同时,基于我国的现状,对三孩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反思,并就家庭友好政策及其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启发性建议。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时间银行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时间作为一种新型货币用于交换服务。这一创新并非要取代市场经济中的货币,而是致力于将互惠性重新纳入公共目的经济和核心经济中。虽然时间银行项目的参与者不少是低龄老年人,但卡恩及其时间银行所留下的财富,不在于提供一套具体的养老解决方案,而在于呼唤社会互惠和支持网络的建立,促进社会参与和减少社会孤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以城镇户籍身份居民、农村户籍身份居民和城镇就业农村户籍的混合型户籍身份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多群组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三类户籍身份居民再分配态度形成机制的多元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发现,三类群体的再分配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三类户籍身份居民再分配态度的形成机制呈现多元差异,且主要受到社会阶层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受教育程度对再分配态度的直接影响机制上,受教育程度与家庭年收入通过影响中介变量分配公平感对再分配态度的间接影响机制在三类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形成态度和机制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户籍身份的调节作用影响,且这种差异不仅基于两种城乡户籍类型,也基于户籍身份混合型。对此,应建立精确群体的需要瞄准机制,建设基于公民身份的组合式普惠型社会保障制度,为共同富裕夯实制度基础。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有关研究多认识到部分扶贫集体经济作为景观而存在,但却未对其生成机制和实际影响开展系统的考察。我们认为,不少原贫困地区难以在短期内培育出具有发展潜力的集体经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精准扶贫阶段设定的紧迫的脱贫时间线,既促进了部分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的快速成长,也导致了发展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制造了“扶贫景观”。另外,扶贫工作的考核验收方式进一步催生了作为景观的扶贫集体经济在发展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的形成。在那些地区,基层政府一方面在辖区内大多数村庄打造简单景观以应对检查组的“普查”,另一方面集中扶贫资源在特定的村庄建设精致景观以回应上级的“抽查”。那些作为景观而存在的扶贫集体经济,主要是为应对验收而存在,难以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社会学研究》
摘要:仁、义、礼是孔子继承前贤的德行观念建构的一种道德实践学说。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出发,指出这一学说能否付诸实施的关键在于其中之“义”是否被激发。对行动者而言,“义”一旦得以启动,“仁”与“礼”便可转化为行动,也能据此区分出君子和小人。通过列举日常事例,本文指出这一道德实践方式实为一种超越于利益之上的“施报”模式,在社会学上可称之为“道义交换论”,以区别于经济学或社会学中其他的各种交换论。而当此种道德实践遭遇社会现实时,其局限则在于它往往运行于初级群体或士大夫阶层,并不断受到其他学说或现实利益的挑战。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交汇发展的新时代,农村老年群体所面临的数字贫困问题逐渐凸显,消减数字贫困刻不容缓。文章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出发,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 D村的107位老人进行访谈,并对原始资料逐级编码,考察与分析了农村老年群体数字贫困的类型特征、生成逻辑与消减路径。研究发现,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贫困主要分为能力缺失型、制度制约型、资源匮乏型三种类型。在数字社会的行动者网络中,存在农村老年群体、政府、信息技术企业和社会四个关联结点,利益驱离与转译偏差使得四方无法形成行动的合力。针对上述问题,从扩大网络、信息对称、利益共享三个层面尝试提出了数字贫困的消减路径,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老年群体与数字社会的良性互动,并以此消除数字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人户分离人口是城市流动型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特征及空间分布变迁为认识大城市郊 区化趋势提供了重要视角。 近 20 年来,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占常住人口比重逐渐提高, 其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其人口学特征呈现高学历化和大龄化趋 势,其空间分布从核心区集聚向近郊区集聚转变。 基于以上变迁特征,重新认识了南京城市郊区化的 进程及其程度,发现:(1)2000—2010 年期间,南京经历了核心区和近郊区人口普遍增长的快速城市化 阶段,外来流动人口是此时期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2)2010—2020 年期间,南京进入大规模城 市郊区化阶段,核心区人口减少而近郊区人口集聚度显著增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取代外来流动人口 成为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3)2020 年,南京的近郊区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率高达 54. 4%,表明南 京仍处于“迁居不迁户”的“半郊区化”状态,近郊区并未成长为相对独立于核心区、功能相对完整的综 合性城区。 郊区化带来了不均衡的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要关注和积极应对核心区人口流失与人口结 构衰退过快、近郊区“人户分离率”过高和远郊区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