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的标识性概念建构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建构本土自主知识体系以建构标识性概念作为出发点,标识性概念建 构又以理解概念的构成要素和建构原则作为基础。概念由对象、意义、词汇和场域 四种要素组成。四种要素衍生出标识性概念建构的四条原则:与对象相关联的是“差异性原则”,旨在廓清概念的边界;与意义相关联的是 “同一性原则”,旨在提 炼对象的本质属性;与词汇相关联的是 “准确性原则”,旨在使概念以恰当的词汇 得到表达;与场域相关联的是 “谓述性原则”,旨在形成概念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总体而言,一个理想的标识性概念应该满足以下标准:对象边界清晰、反映本质属 性、词汇选择恰当和谓述关系明确。在建构本土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标识性概 念还需要进一步操作化才能发挥其知识建构的功能。

  • 国际援助中的互惠主义与现实主义——基于中、法两国对非洲援助的比较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以 “互惠主义”和 “现实主义”的国际援助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本文分析了 20 世纪中期以来中、法两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认为中国的援助主要建立在 “互惠主义”的基础上,而法国的援助主要建立在 “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感召下,中国给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无私援助。改革开放后,在 “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原则的指导下,中国扩大了对非洲的援助,帮助非洲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同时,中国在国际政治和国内发展方面也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宝贵支持。进入后殖民阶段,法国对非洲援助的目标主要是保留其在原殖民地的影响力,并把附加各种经济合作协议作为殖民地获得独立的条件。在 20 世纪 80 年代,法国又把非洲国家调整治理结构作为后者获得援助的条件。“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法国的援助主要出于预防非法移民、难民进入法国和防止恐怖主义蔓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