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镜喻心视域下的《庄子》心灵境界论探微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用心若镜”是理解《庄子》心灵境界论的重要语句,为历代学者所关注。通过回溯注庄史上诸家之说,结合《庄子》全书对心灵境界的相关论述,以“用心若镜”所建构的喻指关系为切入点,可知“用心若镜”的目的在于标榜如镜之心,揭示如镜之心具有“静”“明”“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辅以“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的佐证,如镜之心的三个特点呈现出递进关系:如镜之心因“静”而“明”、因“明”而“虚”。以“用心若镜”上下文贯通理解为前提,结合“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的论述,阐述了障蔽如镜之心的诸多因素,探究了呈露如镜之心的工夫,如“坐忘”“心斋”“外天下”“外物”“外生”等。质言之,以“用心若镜”所建构的喻指关系为研究视角,可管窥《庄子》至人心灵境界的内涵,揭示出“镜”之喻像在《庄子》乃至道家哲学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 如何理解气?——从《中国哲学概论》的气论说起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张学智《中国哲学概论》不仅仅是一部泛论中国哲学的著作,也在不少具体领域有独到之见。在形而上学部分,《中国哲学概论》分三部分来叙述:物质构成论、宇宙演化论与天道义蕴论。特别是物质构成论方面,张学智教授结合气论的哲学史,对气学作了甚富新义的阐发。与西方形质论的传统不同,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不可归入质料,它是使存在者得以生成的根本原因。气能贯通本体与工夫,贯通心与物,是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领域。

  • 性善与正心:船山的气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的气学工夫论将作为气化流行之根据的“健顺之德”显现在自己的心中,从而有“恒志” 之实现。“健顺之德” 表现为人心的“知能之德”,是发现和践行“理”的能力,也是人的天道之性。心通过对“理”的发现和践行开辟出人道,从而有日生日成之性。天道向人道的转换,根植于人的健顺知能之德,而有性善之领会;有赖于心对理的发现和践行,而有正心之工夫。船山的气学工夫论不以超越的“理一”为目标,而是追求人道中的众理相续,实现了对宋明理学工夫论的突破。 

  • 身体哲学视域下的王船山《大学》修身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身体哲学视域下的船山«大学»修身工夫论呈现道德身体、自然身体与政治身体三个面向。在道德层面,其强调了身与心、正心与修身在工夫论上的整体性。在自然层面,其强调了我身与外物皆为二气五行所凝,因此身与物相互感应而具有先天性。既然外物对自我的影响起于身体,那么道德工夫的落实与显现也将终于我身。在政治层面,其强调了君主或政治领袖的身体在“齐治平”工夫层面作为立教之范型的关键意义,并指出为政者的“君子之身”是一国落实王道仁政与道德教化的发机与关键,这也是儒家王道政治合法性的根本立足点。从中国身体哲学发展的视域来看,船山所理解的«大学»工夫次序呈现出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整体性,有别于宋明道学传统在这一方面的心性论进路。

  • 明末清初儒家修身方式的传播与递嬗——以静坐为中心的考察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5-09

    摘要:随着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转型,作为理学重要修身方式之一的静坐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面对理学静坐的局限及佛、道教的挑战,明末东林学者着手在理学话语体系下建构日常化、规程化、仪式化的儒门静坐法;其二,清初地方儒者通过集体化的运作方式,将静坐改造为一种宣传理学思想及塑造自我认同的公共仪式;其三,在清初礼学复兴的背景下,理学家对静坐进行礼学改造,最终在颜李学派那里形成取代静坐的“习恭”之法。考察明末清初以静坐为代表的儒家修身方式,有助于揭示这一时期理学传播与演化的丰富形态,并对已有的研究范式进行反思。

  • 诗境与道境:论释道玄理于诗言中的朗现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除却儒家名教语境下的“诗言志”与陆机《文赋》首唱的“诗缘情”两种传统外,以诗作为传达、参悟、体证至高本原之媒介的传统亦可谓古代诗学中的蔚然一 大宗,而其根柢则在于肇兴于魏晋的玄学美学及对其进行了吸收转化的禅宗美学。从魏晋时期嵇康、支道林等辈以玄言入诗,到南朝谢灵运以山水诗寄寓佛理,再到王孟韦柳笔下的冲淡超逸之美、唐宋高僧高道们偈颂中空明莹彻不可凑泊的妙悟,以诗言道的境界日趋高卓,技法也日趋成熟。本文将依托玄理诗演进的历史及其类型谱系,揭示其背后所蕴涵的美学理念,指出玄理诗的创作实践无妨被认作一种另类的心性工夫实践。

  • “不知其仁”的向仁——朱子“贬抑圣门”公案辩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朱子《论语集注》对孔门弟子看似贬抑的评价,引发了后世学者的批评,如毛奇龄认为其“贬抑圣门”制造了“圣门冤狱”。对于朱子“贬抑圣门”的公案,已有研究多从理论建构的维度展开,而忽略了其中的细节。事实上,朱子对孔门弟子的评价,除了理论建构的需要,亦有其经典文本根据。并且,朱子通过经典文本的统合处理,建立起一种“未仁”而“向仁”的道德模式。在这种道德模式下,对孔门诸公看似贬抑的评价,并非审判式的定论,而是对其道德进益可能性的开掘。

  • “不知其仁”的向仁——朱子“贬抑圣门”公案辩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朱子《论语集注》对孔门弟子看似贬抑的评价,引发了后世学者的批评,如毛奇龄认为其“贬抑圣门”制造了“圣门冤狱”。对于朱子“贬抑圣门”的公案,已有研究多从理论建构的维度展开,而忽略了其中的细节。事实上,朱子对孔门弟子的评价,除了理论建构的需要,亦有其经典文本根据。并且,朱子通过经典文本的统合处理,建立起一种“未仁”而“向仁”的道德模式。在这种道德模式下,对孔门诸公看似贬抑的评价,并非审判式的定论,而是对其道德进益可能性的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