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6-21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NFT艺术是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下催生出的艺术新载体与新形式。诞生于媒介融合中的NFT艺术,从技术层面上看,它是区块链上独一无二的身份代码;从媒介层面看,它是艺术领域的新媒介载体;从心理层面上看,它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情感消费的产物。NFT艺术不仅是艺术媒介的迭代,更是一场艺术传播的变革。其特征表现为去中心化的本质、无界多元的艺术形式和重估化的价值。其背后除了作为价值赋能的载体,带来的是更深层艺术生态圈的变革。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尝试勾勒近年来中国影像艺术发展的某些关键的主题及语言特征。一方面,影像艺术已经成为一种艺术世界通行的“世界语”,中国艺术家也越来越多采取一种跨国、跨文化及跨媒介的灵活策略来进行艺术表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生态”(全球变暖)与“技术”(人工智能)等议题也在影像创作中凸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自2019年起,笔者联合参与策展的“集体三部曲”主题下的“重思集体”(2021)、“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2022)与“未完成”(2023)三个影像艺术展览,以集体协作与社会参与为核心关切,同时也对前述议题进行回应,表现出“艺术行动主义”的积极主张。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20世纪初, 杜尚的《泉》引发了现代艺术史上关于“何谓艺术?”的争论性事件,它导致艺术的形式结构和传统美学观念之间遭遇前所未有的分离。本文围绕艺术的核心概念,试图从艺术史与美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泉》的创作观念、物质媒介、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进而阐明《泉》确立了现代艺术审美的视觉形式之叙事框架。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运用人类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之一“科学数据分析” 作为剖析方法,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客观理性的分析和讨论在“后疫情”时期线上数字科技以及线下独立策展和写作实践的发展与困境。本篇研究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作者在2020年完成的来自全球5个不同国家的、22家重要大学和艺术机构画廊的近五万字的深入严肃的线上对谈和邮件调研。文章根据世界各大机构对线上/下看法的数据分析和反思解构将讨论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板块:一是线上艺术的发展走势及优劣分析,第二点是线下独立策展和写作不得不去面对的实际问题。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首届广安田野双年展以“守望原乡”为主题,试图以当代田野艺术样本的国际化建构方式,邀请国内、国际艺术家参与公共艺术创作与展示,实现一种以当代艺术的创新意识引领中国乡村建设、乡村转型的文化实践。来自中国和另外九个国家的35位(组)参展艺术家作品呈现在广安,经过几个月的多次实地考察,策展团队与艺术家共同用作品呈现他们对当代田野艺术的思考。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作者以 2020 年“生态艺术季”的一系列艺术季活动及各个版块的主题展、外围展参展作品为例,总结了作品的以下的特征:艺术介入到社会,生态与美学如何成为好命题;生态材料的应用,思考物的属性语言及生态关系;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再塑造,展现出了艺术家从不同的维度对于生态美学、生态艺术的理解;开放、多元化的观念表达的艺术现场;媒材的应用表达了可塑可雕的形态语言。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当代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培训经验,本文就“传统文化和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性、技术性,以及在当代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进行了一些经验分享。本文重点探讨了对传统的慎思与追慕,激发创新理念场域的建构。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穿越’——影像装置中的洞见”展出的交互影像装置《洞见》,内壁由LED显示屏组成,外型为一个11.5米长的虫洞模型,融合了声、光、材料、建造、交互、特效影片、原创电子音乐等多项技术,由多学科团队历时11个月联合作战完成。“虫洞”又称时空洞,是连接多维天体的时空细管。照明科技让“虫洞”有了艺术的化身。观众可以穿越光的隧道,在通往彼岸的路上,体验无常的当下。“洞见”即是指观众进入“虫洞”中的所见,也是通过沉浸式体验所激发的种种领悟。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2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我们面临全球化与本土化、一元化与多元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两个维度的“撕裂感”,中国的文化艺术面临着文化身份焦虑和“自明性”的危机。四川美术学院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唯一一所专业美术院校,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贡献了大批优秀作品和人才。《后学院》一书以研究川美艺术家精神为原点,走进艺术家工作室,与艺术家面对面地对话与交流,还原艺术家的真实状态、创作源头和艺术立场。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至少从公元6 世纪开始,敦煌壁画中就出现了一些借鉴自其他文化环境的图像特征。学者们已经确认敦煌壁画中的一些神灵举在头顶的理想化风巾, 可能是经由信仰佛教的犍陀罗或贵霜钱币对希腊罗马艺术的借用和中介而来的。然而,敦煌的风神有时会手举一只“风号角”作鼓吹状。鼓吹器具这一特性也出现在希腊艺术中,而且还是中国的风神风伯形象的主要元素。这也是粟特风神维什帕卡的特性之一,但贵霜钱币中的风神如瓦多、韦绍和阿内莫斯却完全没有任何风号角。对敦煌绘画中风神这一有争议的特性进行辨析,并提出中国和粟特艺术中一些可与之对比的有趣参照。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实验艺术的学科体制下,生态艺术在努力拓展疆界以建构新的艺术方向,这对当下的艺术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本文从生态主题表达、生态原则内化、生态媒介转换、艺术体制与观念拓展几个方面,强调生态艺术作为新的艺术形态如何实现生态主题向生态媒介的转换同时厘清生态艺术概念,推动生态艺术的本体性建构。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工作室》是以成都艺术家及其工作室为研究摘要:背景,尤其是以生活在蓝顶艺术区的艺术家工作室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写作计划。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工作室作为艺术家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以及众多工作室所形成的空间集群和生态场域,与这一特殊人群所从事的艺术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试图追溯产生这种作用的深层原因。本文试图呈现关于“工作室”写作计划的出发点、写作方法、写作目的诸要素的整体思维逻辑。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艺科融合的背景下,本文以爱德华多·卡茨的《荧光兔》为例,探讨当代科技艺术区别于科学研究的图像策略。荧光兔图像的编码、传播与接受过程,违背了“客观性”与“精准性”原则,以表意的不确定,动摇科学图像的惯例,揭露易被忽视的文化议题。这在主体性受高科技冲击的当代语境下,展现出艺术显现真实的独特潜力。
分类: 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乔空间创办人乔志兵从乔空间的创立、运营、展览理念等入手,对独立艺术空间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能够发挥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独立艺术空间具有相对宽松的环境、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可以进行较大程度的 艺术探索、呈现鲜活的艺术态度等特性,并强调独立艺术空间不仅对艺术家有一定的扶持和推动作用,同时也在与艺术家共同成长。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总体经济从工业资本主义向金融资本主义演进的语境下,随着金融要素进入艺术领域,艺术经济呈现出金融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当代艺术家对艺术品金融化的接受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镜子论”式的挪用策略、“对立论”式的抵抗策略,以及“一元论”式的认同策略。当代艺术家对艺术投资价值各具特色的接受模式显示,艺术金融化不仅关乎金融原则与方法对艺术领域的渗透和介入,也关乎艺术世界对金融原则与方法的回应和反思。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艺术自诞生伊始即与社会密切相关,肩负着政治、宗教、道德等社会职能,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严格地讲,艺术介入社会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只不过理论较之实践发展得更为迟缓。二战后,介入文学逐渐兴起,经由萨特的理论总结走向了巅峰。萨特认为,文学应当介入社会、服务社会,并参与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建构之中。这一观点遭到了加缪、巴塔耶、阿多诺、罗兰窑巴特等众多理论家的批判。其中,阿多诺以康德、黑格尔关于艺术自律、他律的论述为契机,认为萨特的“介入文学”观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与极端政治倾向,很容易被文化工业所利用。在阿多诺看来,如果艺术一定要介入社会,必然是以自律性为前提,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表现出社会的客观意义与政治潜能。唯有如此,艺术对社会的介入才能够彰显出艺术所具有的真理性与批判性,并获得美学上的合理性。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8-14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对重新理解美术学科的时代属性和跨领域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与要求。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艺术史发展规律,昭示出艺术学科新质发展的动力来源。本文从“作为生产力的视觉艺术”这一命题出发,阐明生产力从传统形态到新质形态的转型,决定了视觉艺术生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必然性,及其在当下与未来可能做出的社会贡献。继而提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美术,只有保持艺术科学领域内部的自信自足,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运用科技手段与图像资源,最终实现视觉艺术生产的新质跨越。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在本次对话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和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围绕“再生”这一主题,探讨了艺术在面对历史、技术和社会变革时的再生能力,以及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如何适应并促进这种再生。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内展开的部分策展实践,并以其中的部分艺术家作品与相关现象为例,呈现了网络时代下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视角。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艺术群落是重要的特征之一,2000 年以来,艺术群落表现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物理空间上聚集,并形成了以艺术区为代表的主要发展模式。本文以“都市铆钉 :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为出发点,讨论艺术群落在 2000 年前后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样貌与特征,探讨 2000 年后艺术群落发展的状况语问题,分析西南艺术群落所呈现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