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讨论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文章首先从主体功能区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作用、强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遵循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等3个科学内涵出发,评价了主体功能区的政策价值和实施成效,揭示了不同主体功能的区域之间存在突出的发展差距问题。其次,基于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讨论了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改革指向,主要包括: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配的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和叠加功能良性互动的协同发展制度,创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蓝图加快构建国土空间新体系、形成综合功能区布局的制度。最后,还就主体功能高质量发展和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重点,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认为,经济地理学在主体功能区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新时代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也必将成为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动力。

  • 竞争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由竞速转向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文章基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典型事实分析,提出竞争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并以2006—2021年中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法测度竞争型城镇化水平,进而探究其格局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竞争型城镇化的竞争方式由土地竞争主导转向资本竞争主导。②高水平竞争型城镇化城市集聚于东部沿海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③长三角竞争型城镇化水平位于四大城市群之首,珠三角近期赶超京津冀,成渝居于末位。④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和苏州竞争型城镇化水平常年位列前茅,西安和成都近年排名靠前。⑤经济增长压力、官员晋升压力、财政分权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加剧了竞争型城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能够缓解竞争型城镇化的推进。研究结论为解析中国快速城镇化实践和推进高质量城镇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借鉴。

  • 省域共同富裕水平测算及其时空演进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文章根据共同富裕内涵、推动方向和路径,以2012—2020年中国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省域共同富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域的共同富裕进程。研究发现:2012—2020年中国共同富裕呈阶段性发展,全国共同富裕进程趋势积极向好。具体而言,从空间演进来看,共同富裕水平低的省域数量随时间推移明显减少,共同富裕水平中等的省域数量增长最快,共同富裕水平高的省域数量增长明显;从演进方向来看,共同富裕水平中等的省域发展方向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发展,共同富裕水平高的省域首先以东部沿海省域向南拓展,2020年逐步向西北方向延伸;从地区差距来看,全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离散程度存在扩大趋势,东部地区呈显著缩小的状态,除西部地区两极分化现象加剧外,其他区域极化现象均明显缓解;从长期演进趋势来看,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各省域均会转向高水平共同富裕。

  • 黄河流域“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水平测度、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21

    摘要: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和Critic法组合赋权和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13年—2022年“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水平,并运用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再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各省(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水平除个别年份出现下降外,在考察期内总体处于上升趋势。黄河流域“两个文明”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重心在考察期内由陕西省境内转移至甘肃省境内,偏移方向为“先西南再东北”,空间分布范围呈现缓慢收缩至扩张趋势,方位角呈顺时针旋转趋势。“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但整体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健性,耦合协调水平向更高水平转移的路径并非完全闭合,地区间的差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且协调发展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力度、RD投入力度、产业结构合理程度和进出口贸易水平是主要驱动因子,双因子之间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 2000年来“经济地理”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脉络与学科发展展望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经济地理科技研究成果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资助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支持各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要责任。文章通过梳理2000—2023年经济地理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经济地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探讨了不同时期经济地理研究的热点变化和未来学科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经济地理申请代码2000—2023年共接收来自481个依托单位的4144份申请书,资助其中184家依托单位的843个项目,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种项目类型中的10种,平均资助率为20.34%;②与地理科学各分支学科相比,经济地理学科人才队伍结构老化问题相对突出;③经济地理领域各区域研究力量的极化现象较为明显,华东、华南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差距在扩大;④不同时期经济地理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存在差异,主要研究对象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产业集聚与空间组织,转向创新与全球生产网络,进而催生出创新地理、金融地理等新兴领域;⑤经济地理领域未来需从交叉融合、强化学科理论、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加快科技成果产出、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均衡区域研究力量等方面加强建设。

  • 近十年我国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实现的空间表现特征与未来布局优化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以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化地区承担了大规模集聚人口和工业经济的主体功能,同时,其集聚功能表现也出现了空间分异。文章对比了2010和2020年23个城市化地区人口、GDP、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等指标在全国、省域及城市群区域的空间表现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化地区人口经济集聚的规模位序基本稳定,建设效率位序变化的南北差异显著。②三大沿海城市化地区的人口集聚水平继续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有所下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提升区域,海峡西岸和成渝城市群是经济集聚活跃的主要区域;北方城市化地区的建设效率一直偏低,南方建设效率的相对水平与增长能力更强。③城市化地区在省域尺度的人口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在城市群内部整体呈现相对提高趋势。未来,应聚焦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新定位,着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集中布局和新型工业化重点推进,通过培育复合功能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通过人口和经济同步集聚实现均衡与协调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 珠江流域地域主体功能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30

    摘要:解析珠江流域长时序国土空间演化规律,探求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对于构建珠江流域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推动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通过对1990—2020年珠江流域“三区空间”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间珠江流域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生态空间微增,但农业空间大量减少,上-中-下游“三区空间”演化空间差异显著;农业空间在上中下游全面退化,在下游地区转换为城镇空间,在上游和中游地区恢复为生态空间;2)不同主体功能区中,城市化地区城镇空间增长最为剧烈,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空间恢复显著,农产品主产区内农业空间大量减少;3)珠江流域“三区空间”不同演化方向的驱动要素有所差异,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主导着国土空间演化的方向与剧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