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农业经济管理
  • 国际社会对中国乡村振兴的观察和认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7

    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此后,为实施这一战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其实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国外媒体和国外学者普遍认可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赞赏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决心,同时也指出了实施这一战略所面临的挑战。国际社会对中国采取的乡村振兴举措给予了重点关注,肯定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所取得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整治、教育文化提升以及社会服务提升等成果。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了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世界意义,认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为全世界减贫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其他国家农村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为全球的农业农村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5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区别于国际通用概念,其内涵生发于中国土壤。充分考虑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历史传承的农耕文明和农业思想、农业发展“大而不强”的现实基础、农业“优势待发”的有利趋向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农业发展思路等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的独有课题,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为基础支撑理解农业强国及其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的特征具象于世界赛道,并在国际农业发展坐标系下,从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五个层面与世界农业强国进行横向对标,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障碍和弥补短板,更有指导性地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为此需要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深层次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多维度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高质量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全面提升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真发力贯彻党对建设农业强国的全面领导。

  • 互联网使用与南方稻农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信息搜寻和社会互动的双重视角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5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和国际局势剧烈变化,加剧了我国人地矛盾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挑战,加强耕地保护迫在眉睫。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普及成为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的重要途径。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和社会互动理论,揭示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并不是“万能药”:农户的在线农业信息搜寻显著促进了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但是在线社会互动削弱了在线农业信息搜寻的积极效应;且由于存在“回声室效应”,如果稻农是“非意见领袖”,则上述削弱作用更加明显。本研究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保护性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启示。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强化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优化农业技术信息的网络治理,以继续促进农户“自下而上”的农业信息获取对技术采纳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保护性技术的采纳是“科学性”和“本地性”相融合的过程,应进一步鼓励农技研发的本地化并提高农户的数字素养增强其数字信息甄别能力,以克服互联网和社会网络双重互动对技术采纳带来的消极影响。

  • 乡村产业发展的富民效应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5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基于2011—2021年面板数据,深入探讨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富民效应,即乡村产业发展是否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结果如下:(1)乡村产业发展显著促进农民增收,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下依旧成立;(2)乡村产业发展显著促进共同富裕,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下依旧成立;(3)乡村产业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均达到显著水平,中部地区的农民增收效应大于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4)乡村产业发展的共同富裕效应在中部地区未达到显著水平,东部地区的共同富裕效应大于西部地区。最后,文章从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乡村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实现进路——基于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5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建设历经探索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显著;人居环境与美丽乡村仍有距离;生态文明建设还任重道远。在梳理总结浙江“千万工程”实践探索与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其对乡村建设实现进路的启示:一是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合力推进乡村建设;二是加强塑形铸魂总体谋划,分类推进乡村建设;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推进乡村建设。

  • 农业强国建设:历史方位、内涵特征和关键支撑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5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项研究立足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历史逻辑、现实形势与挑战,根植中国悠久历史与体制机制特色,在类比世界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共性特征基础上,明确农业强国建设的历史方位、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从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对农业的要求出发,分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科学内涵、国情特征,并从建强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化高效市场体系、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来探讨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体系构建。

  • 新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路径与策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5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政策扶持下迅速发展,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与作业水平持续提升,服务主体与业务范围日趋多元,服务形式不断创新,规模服务主体组织带动农户优势凸显,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功能作用不断升级。然而,该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产业仍处于辅助性地位、服务供给不足、机械化作业环节发展不均衡、服务组织数量和融合度不足以及服务短板突出。为应对这些挑战,提出新时期的发展策略: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合作方式;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规范发展,推动各地建立服务标准;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创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方式;加快培育有实力的服务组织,创新服务供给形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补齐服务短板;切实发挥村集体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中“统”的作用。

  • 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战略重点与关键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5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战略部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全面系统、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全面贯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的创新实践,是百年大党领导“三农”工作实践探索的新发展新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纲领。本研究认为,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粮食安全两条底线作为前提基础,把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统筹推进作为战略重点,把促进融合发展作为关键路径,把凝聚振兴合力、推进发展路径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持续夯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进程的基础。

  • 生态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向互构的逻辑——基于南京市竹镇的个案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连接点,如何 实现 乡村绿色发展是当下及未来生态乡村建设需要回答的核心 问题。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 态化”的双向互构作为分析框架,对南京市竹镇生态崛起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两化”的双向互构是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生 态产业化”是推动乡村生 态价值 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生态资源培育、生态资源资产化、生 态 资产 资本化、生 态产品与服务市场化四个关键环节;“产业生态化”则是将环境减排和资源减量等生态思维应用到产业发展 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间资 源共享、绿 色技术运 用等 多元途径 实现。“ 两化”价值互享、功能互通,实现“两化”互构不仅需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 系,也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两种机制的支持。本文对“两化”互构的逻辑关系、行动策略和 实现机制的提炼突破 了既有的理论 阐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态乡村建设研究中理论分析的不足。未来研究中,不 同类型 乡村的生态发展路径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谁在谈?谈什么?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现存政策、理论与实践三种取向。 主流政策派聚焦于宜居宜 业和美乡村的顶层设计,围绕其历史必然性、提出必要性、实施机制、规避误区展开论述。 学术理 论派重点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内涵与立论基础,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意蕴,形 成整体与内部二维视角解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论、百年乡建承继论、城乡融合发展论、外部风险 应对论与“ 和” 文化继承论等立论基础,并瞄准农民村庄复合向度探讨其内生动能。 基层实践派 主要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保障,认为应以县乡村三级干部、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实践主体, 根据其各自定位承担不同职责,实现优势互补。 然而,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体的农民却被排 除在话语体系外,导致政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断裂。 此种断裂与理论阐发、现实关涉、国际 对话缺位等共同构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理论深化与实践效能提升的制约因素。 因此,未来研究 应聚焦农民、理论、现实、对外和整体视角,提升研究实效性、学理性、针对性、包容性及系统性,推 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践—理论—政策” 大循环。

  • “千万工程”经验助力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 乡村治理效能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回应的关键问题。 浙江省实施的“ 千万工程” ,以乡村人 居环境整治为起点,全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机制,问题导向、科学路径、精准治理为 增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参照样本。 “ 千万工程” 通过丰富乡村治理组织资源、激 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提供了树立乡村系统 治理理念、优化乡村基层治理结构、协调乡村治理主体利益、创新乡村治理实践方法的经验启示。 基于此,在未来改进乡村治理中应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聚焦农民关切,突出民生导向;构 建共治格局,改进治理效能;坚持统筹推进,强化多元保障。

  • “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千万工程” 成功推进了浙江整省全域的乡村振兴,对于当下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具有 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 千万工程” 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的论断和党在乡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五千年乡村建设史中的优秀传统, 总结了世界乡村建设的普遍规律和经验教训,并在自身 21 年的实践史中不断自我完善,展示了强 大的包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 千万工程” 明确了乡村建设的目标原则,对于破除当前乡村 建设中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破坏生态环境、无视历史传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我们解答 了“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 的重要问题。 第三,各地在推广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的实践中,必须坚持 久久为功、量力而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将“ 千万工程” 视为一种刻板的教条,而要深刻参悟 其中蕴含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

  •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行动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加快建设农 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之举。 浙江省实施的“ 千万工程” 探索了从人居环境整治到 乡村全面建设的科学路径,在使命、目标和原则上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一致性,这为提升乡村产业 发展水平明确了关键任务和行动路径。 借鉴“ 千万工程” 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制度设计三大经 验,缓解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层次依然较浅、发展基础整体不高、项目前景有待提升、富民效果仍然 有限、发展动能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促进产业体系融合化、产业项目特色化、产业路径持续化、产 业收益惠民化和产业动能长效化。 据此,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协调;坚持求真务实,注重问 题导向;坚持绿色引领,强调创新驱动;保障农民权益,突出共建共享。

  • 数字治理赋能乡村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经验及价值指向——基于苏南L村的考察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苏南 L 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 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 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 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 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 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 竞争性适配:县域项目资源下乡的运作机理与路径探索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实现对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 作为一 种制度内自上而下供给方式的项目制,在基层运转的过程中呈现“ 去竞争性” 的运作特征,引发供 需错配、民众认可度不高等诸多实践困境。 湖南省长沙市 C 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构建项 目运作的自主空间、民主化的平台建设、嵌入性的资源输入,促进了项目资源、群众需求、村庄发展 的一体化发展,探索出以县域为统筹单位的竞争性适配的公共品供给模式。 研究发现竞争性适配 的公共品供给模式通过县域的自主性统筹、民主化的项目运作、合法化的项目激励,保障了项目下 乡过程中村庄的主体性、干部的积极性、群众的参与性,产生出推动村庄公共品有效供给的项目效 能和集体性再生产的治理效能。 其所彰显出来的对分散的项目资源进行类别化和在地化的整合、 建立合理的项目运作统筹层级、强化项目落地中的竞争机制与民主制度建设等先进经验,对项目 制的基层运作、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基层善治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乡村内生 发展的张力及其化解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层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适时介入与有效引领。在乡村内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适时介入并有效引领乡村社会的良性变革,是乡村建设的主要路径和基本内容,然而其中存在的一定的现实张力也给乡村内生发展实践带来了挑战。本文从新内生发展的视角,梳理乡村发展实践中国家介入和乡村自主行动的具体方式,并分析在此过程中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之间的张力,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政策定位层面,国家宏观政策与基层行动策略难以统合,构成国家本位和地方本位的张力;第二,在治理形态层面,他治与自治的合作缺乏弹性空间,构成行政化他治和地方性自治的张力;第三,在资源配置层面,基层政绩要求和能力欠缺,构成重点帮扶和均等投放的张力;第四,在行动主体层面,国家介入农民行动的边界不清,构成国家主导和农民自主行动的张力。在多重张力并存的情况下,国家与农民互构式的新内生发展机制可以缓解张力之冲突,通过合作式吸纳、培育农民自组织、完善资源分配方式、建立超地方的行动者网络等方式,或能促进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的协调互动,共同推动乡村迈向内生发展的新阶段。

  • 粮食安全视角下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1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保障种粮农民根本收益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一环。本文从种粮农民收益保障的中国特色与时代背景出发,着重分析政府层面、市场层面以及农民层面在构建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的内在逻辑,并据此提出实现路径,健全和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保障我国口粮绝对安全。

  • 精准扶贫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学术月刊》

    摘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能否保障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理论分析家庭劳动力流动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通过排除户籍迁移群体的干扰以系统考察精准扶贫政策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精准扶贫能显著提高农村家庭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比例,并主要体现促进其在同区县内的流动。通过对精准扶贫瞄准性和作用路径的分析发现:对于低人力资本家庭,精准扶贫通过公共服务和转移就业政策可增加非农就业机会,达到促进家庭劳动力的流动;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精准扶贫通过基础设施和农业发展政策可促进农户扩大生产,但囿于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会为劳动力流动提供物质支持;对无劳动能力成员占比高的家庭,精准扶贫通过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政策来降低家庭在医疗和教育上的支出,以缓解家庭因素对劳动力流动形成的隐性约束。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更能准确地评估精准扶贫带来的可持续效应,对于促进脱贫地区衔接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 精准扶贫、 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本文利用县域面板数据结合2000—2020 年人口普查资料, 系统考察了精准扶贫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 以及人口流动在其中的角色扮演。 结果显示,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确实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但效果相对有限。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精准扶贫存在加速贫困县常住人口流失的倾向, 而常住人口流失扩大了地区经济差距。进一步证据显示, 贫困县人口流失对地区经济差距的激发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地区; 对于处在城市群或南方地区的贫困县, 精准扶贫在降低其与其他地区经济差距中的作用更为明显; 对于处在城市群或北方地区的贫困县, 精准扶贫会导致他们流失更多常住人口。本文为认识精准扶贫的经济作用及其要素配置效应, 优化后扶贫时代脱贫地区扶持策略提供了经验证据, 但本文仅是对精准扶贫经济效应的短期评估, 其经济潜力仍需长期观察。

  • 农业强国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4-08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