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考古学
  • 青州风格鹿野苑式佛像的传播与发展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古青州地区出土大量北齐隋代鹿野苑式石刻立佛像,多数着通肩式袈裟,少数着袒右肩式袈裟、右肩半披式袈裟、双领下垂式袈裟,造型受到印度、东南亚鹿野苑式佛像影响,同时深度汉地化、青州化。在核心区域形成青州、诸城两个各有特征的造像组群,外围区域囊括济南、临沂地方,辐射区域远及冀南、皖北地方。

  • 从历史文化及考古发现谈西农选址的历史意义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杨凌地区属于古邰地,据《诗经》《史记·周本纪》《汉书》《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邰”传说是周人始祖后稷之母姜嫄的母国,后来帝尧将后稷封在邰地,并在邰“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杨凌作为先周农业的发祥地,沃野千里,明显的周期性气候特别适宜于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杨凌也发现了如古邰国遗址、坎家底遗址、姜嫄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址,这些遗址实证了杨凌丰富的历史文化。1934年,肩负着建设西北、兴学强农的历史重任,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于右任先生等倡导并创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选址在武功张家岗(今杨凌示范区),九十年来薪火相传,已发展成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关于西农的选址,背后其实根植于杨凌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考古调查:如1933年徐旭生先生的“陕西古迹调查”可能为下一年的建校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资料,而1943年石璋如先生“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调查可能更为丰富了西农选址的重要内涵和意义。九十年来,西农始终不忘初心、薪火相传,赓续“执农不弃”的坚定理念,不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与突破。

  • 故宫奉先殿后殿内檐额枋彩画营缮历史及工艺做法分析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摘要:奉先殿是清代皇家祭祖的重要建筑,后殿内檐旋子彩画纹样呈现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彩画表面存在明显过色见新痕迹,档案记载其曾经过多次修缮。为了解该区域的彩画营缮历史与绘制工艺,作者从四处构件上采集样品。一方面利用剖面显微分析、偏光显微分析、SEM-EDS,结合历史文献、彩画形制、工艺和颜料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全面考证了后殿内檐现存彩画在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四个时期的营缮历史及修缮范围;另一方面通过解读彩画的材料种类和工艺特征,指出在康熙二十年之前的旋子彩画工艺中出现了使用浅色颜料“摊活”的工艺做法,同时,金箔检测结果与清代档案记载共同证实,奉先殿道光时期彩画使用的金箔含金量低于其他时期彩画,是当时江苏制造金箔商户有意控制成本的结果。

  • 明清北京官式建筑雀替形制 分期研究——兼论故宫午门及慈宁门外檐雀替形制年代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摘要:本文运用文物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方法,从北京地区的明清官式建筑雀替做法上提炼出六组计21个形制类型,并结合文献史料,系统梳理出42处标尺建筑,划分出明清北京官式建筑雀替所经历的五个演变历程:即宋元雀替结合期、明式雀替微变期、关外形制传播影响期、清式雀替定型成熟期、清式雀替微变期。同时以此分期为标尺,考证了故宫午门和慈宁门外檐雀替的年代。

  • 建筑遗产保护初论——以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为中心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摘要: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最主要的类型之一。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建筑遗产有不同的分类方案,最常见的功能分类方案也应当把综合功能和单一功能区分开来。不同类型建筑遗产会有不同的特点、价值和问题,保护和修复的方法与技术也应当有所差别。建筑遗产属于由不同材料组合的复合不可移动文物,其价值要素构成不同于相对单一可移动文物。因此在保护时,应注意维持建筑遗产的位置、功能和形象,使之能够反映该建筑的设计、材料、结构和工艺,有的文化和地区还需要考虑技术和工艺的延续性。目前对于建筑遗产木构部分的保护和修缮,无论是以新换旧、以旧换旧,还是外部支护、内部加强,都还不能满足真实性的要求。实现建筑遗产的木构部分的最佳保护与修缮方案,还任重道远。

  • 中原北方宋金时期仿木构砖室墓的营建类型及技法特征刍议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摘要:本文关注中原北方宋金时期仿木构砖室墓中的砖作营造系统,从砖雕装饰、砖雕仿木构两方面的加工建造特征出发,将宋金仿木构砖室墓分为以条砖为主、部分模件化和高度模件化三种营建方式,并以桌椅和对坐装饰为例,复原讨论了不同营建方式下砖室墓的建造工序。作者认为,砖室墓营建方式的差异与其技术传播方式和工匠组织有关。在以条砖为主的营建方式下,砖作技术依赖口诀传播,或体现了北宋小农生产下的兼业活动的历史背景;而在高度模件化的营建方式下,砖作技术转而以摹本的形式传播,是北宋晚期及金代工匠组织形式变化的历史见证。

  • 辽上京皇城南部建筑基址的考古发掘设计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摘要:2022 年辽上京皇城西南部一号建筑及其院落基址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本文通过城址的总体发掘规划、单体建筑基址的发掘思路、探方和解剖沟的发掘设计等几个方面的操作步骤、实践成果及其学术价值,对辽上京城市考古中建筑基址的发掘与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与归纳。

  • 云冈第20 窟主尊佛左眼珠研究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云冈石窟第20 窟主尊佛左眼珠存在内外两重,均为镶嵌式,其本体虽小,实牵涉颇广。本文从第20 窟主尊现存外重大眼珠与石雕本体及内外重眼珠之间的打破关系着手,认为石雕本体与两重佛眼珠均存在时代差异,对其可能形制和安装工艺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洞窟的情况,进一步研究认为第20 窟主尊左眼外重眼珠为辽代,辽末的战乱与动荡导致其遭受破坏,内重眼珠为金代补配。第20 窟主尊佛眼珠形制的变化直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宗教造像理念、审美、工艺和材料的变迁。

  • 片治肯特II 号寺院哀悼图及其东传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片治肯特II 号寺院主体建筑是一座四柱大厅,大厅南墙上绘有一幅巨大的哀悼场景壁画,有研究认为画面中的死者可能是伊朗史诗英雄夏沃什。这一哀悼场景也反映了粟特节庆“求天儿骸骨节”,这一节庆与夏沃什传说故事也有一定的渊源。这幅哀悼图中的突厥人形象及其与之有关的阿弗拉西阿卜和夏沃什故事,为后来喀喇汗王朝建国传说打下了一些基础,同时,该图的图式结构还被吸收为佛教涅槃图中的举哀场景,体现了粟特节庆和突厥丧葬艺术向东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 敦煌绘画中的芭蕉图像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敦煌壁画、纸画、绢画中有大量的芭蕉图像,主要被绘制在庭院内外、佛菩萨身后、阶前宝池、山林旷野及洞石坡脚之间。除体现无常、虚无不实的佛学义理,比喻佛的种种妙相外,还具有庄严环境及供养之功能。其图像远承印度雕刻和壁画,近接南朝造像碑浮雕和北朝石葬具线刻画。同时,又反映了我国芭蕉种植、园林置景、文人理念、主流美术及敦煌地域特色等问题,是佛教美术乃至中国花鸟画史上芭蕉题材绘画的重要资料和图像例证。

  • 瓜州榆林窟第29 窟西夏国师鲜卑智海考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结合西夏文献的记载,对瓜州榆林窟第29 窟西夏真义国师鲜卑智海做了进一步考证。他曾是西夏仁宗后期著名国师,活跃于1189—1214 年之间,官至功德司正、译主、座主,五寺提点,兼末品官阶“ 西寿”,驻锡于西夏皇家寺院大度民寺。他是西夏佛教“显密圆融”特征的典型代表:一方面,他继承西夏国师鲜卑宝源承自辽代通理恒策这一法脉的圆宗教义,于西夏光定四年(1214)左右,组织翻译了中原经师对《华严经》的注疏,从而被元代西夏遗僧一行慧觉列为“大夏国弘扬华严诸师”中的首位,并冠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讲经律论重译诸经正趣净戒鲜卑真义国师”的名号;另一方面,他还是藏传佛教的信徒,身着右衽交领衫,头戴宁玛派的莲花冠,并作为国师多次主持具有藏传佛教特点的“烧施结坛,摄瓶诵咒,作广大供养”仪式。而榆林窟第29 窟壁画描绘的就是乾祐二十四年(1193)由鲜卑智海主持、瓜州监军司通判赵祖玉为追荐仁宗而做的“广大法会”。

  • 敦煌石窟中的山西——三晋僧俗信众莫高窟巡礼题记辑录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据调查统计,元、清以及民国时期山西朝谒巡礼敦煌莫高窟的僧俗信众留题多达75 条,相比于莫高窟留存的来自其他地域僧俗道众和游人香客的壁题而言,当为较多区域之一。这些巡礼题记,不仅体现了元明清时期莫高窟在山西佛教僧徒和普通信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展示出元以降丝绸之路上仍然颇为频繁的佛教交流景象。这些题记资料,亦透露出这一时期敦煌与山西晋中之间的人员往来与人文交流。

  • 从工匠题记考察敦煌石窟西夏至民国时期的重修活动——敦煌石窟题记系列研究之四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本文系统辑录了敦煌石窟中有关画匠、塑匠、木匠等工匠题记,首次全面考察了西夏、元代、清代和民国时期敦煌石窟中重绘壁画、重修塑像和维修石窟寺建筑等重修活动,重点研究了清代乾隆末、嘉庆初和民国四年的莫高窟塑像重修活动,提出民国重修塑像明显比清代重修塑像制作更精致、艺术水平更高,敦煌艺术中应补充民国塑像的概念。

  • 敦煌莫高窟第468 窟回鹘文题记研究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敦煌莫高窟第468 窟为中唐石窟,五代重修,现存前室和主室,内保留五代残画和多处汉文榜题,其中主室佛床十一身女供养人中间写有19 行回鹘文题记。本文拟对这19 行回鹘文题记进行文献学研究,并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

  • 清华简《成后》《昭后》及其史料价值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文物》

    摘要:清华简《成后》《昭后》两篇,原编联为一卷,简长约 41 、宽约 0.6 厘米。 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三道编绳。 《成后》有 9 支简,《昭后》有 7 支简,前者部分简残损,后者各简基本完整。 原无篇题,今各以首两字名篇。 据简文内容,成后为周成王,昭后为周昭王。 两篇简文字体风格相同,文辞简古,内容深奥,多四字韵语。 简文涉及西周早期有关史事以及成王、昭王的治国理念, 是在楚地传抄的亡佚已久的重要历史文献。《成后》从追思尧、舜、禹等往古先圣哲王到称扬文、武王及周公之功德,进而展现成王遵循文武之道、光大周室的治政理念。 《昭后》记述昭王继位后,效法文武,为民父母,整饬朝政,畏天之威,自警自戒,以夏、殷覆亡为镜鉴,敬勉政事,以行王政。 两篇简文虽然叙述角度不同,但内容颇有关联,反映了成王、昭王的治政理念,与《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金文、简帛有关资料可相互印证, 丰富了我们对成王、昭王时期王朝政治的认识。

  • 清华简《两中》神祇人物探论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文物》

    摘要:《两中》篇现存竹简 87 支,存近 3000 字,经复原可推测原有竹简 88 支, 是清华简中又一部长篇竹书。 本篇围绕“帝”“两中”“夏启”等神祇人物展开,借帝向启授命为“下国王”的契机,通过两中之言,陈述了一套在邦家初定时,用以巩固统治的治理法则。 其在篇幅规模、拟托写法和内容性质上,都与此前公布的《参不韦》十分相似,可将二者视为姊妹篇 [1] 。 本文所论对象既包括上帝、帝之使者、山川溪谷百神,也包括夏代君王等,故统谓之“神祇人物”,《两中》在这方面的记载颇具特色。不难看出《两中》具有一些特殊的楚文化特色, 很可能是楚人自撰或改编的作品。

  • 清华简《两中》的治政思想与夏初历史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文物》

    摘要:清华简《两中》残损严重,简长约 45.8 、宽约0.5 厘米,三道编绳,简背有划痕。 经编联复原,原有竹简 88 支,现存 87 支,是清华简中的又一篇长篇竹书。竹书主体部分拟托两中与夏启的对话,阐发作者的治国理政之道,故据以名篇为《两中》。竹书以夏朝初定为背景,夏启向两中征询治国安邦之道,两中指出要秉持中道,顺从五章,遵循九德,效法天则来治理国家,指导夏启恪行德祀,治狱行政,四时行事,要避免邦家安定后的种种负面行为, 并言及夏启取代伯益的历史。 本篇的拟托手法、结构内容等都与清华简《参不韦》篇类似,二者可以合观。 简文涉及夏朝初期的历史传说和上古政治思想等内容,是一篇重要的先秦佚籍。

  •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 M362 出土木牍初探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文物》

    摘要:2023 年 12 月发掘的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M362 是一座西汉初期墓葬,葬具为一棺一椁,椁室分为棺室和头箱两部分。 现存随葬器物 14件(组),其中头箱出土漆杯 3 件、奁 1 件,木梳、篦各 1 件,竹笥 1 件,陶器 4 件,车构件 1 组。棺内尸骨腐朽,仅在相当于尸体腰部的两侧分别出土木牍、尺 1 件。木牍长 24.3 、 宽 3.4 厘米, 分五行通栏墨书,主要记录与“安陆中里疵”丧葬事宜相关的衣物和器物,“疵”无疑是墓主。综合出土位置、内容和个别用语看,疵牍与以往所见战国、西汉早期的遣策均有不同,在内容和出土位置方面却与西汉中晚期的衣物疏更为接近。 本文主要就牍文结构和内容进行疏解,进而对其性质作了初步探讨。疵牍至少在三方面带来新知或启迪。 第一,据以往的发现,秦墓简牍多放置于棺内,战国、西汉早期简牍主要放置于棺外的椁箱。第二,秦不用遣策, 是长期以来学界的倾向性观点。第三,西汉初年,传统意义上的遣策或许已经开始向衣物疏转化,西汉中晚期流行的衣物疏,确是渊源有自,衣物疏产生的原因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 山东地区出土的隋代瓷器研究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山东陶瓷》

    摘要:山东地区出土隋代的瓷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多,通过调查和搜集山东地区隋代瓷窑遗址及墓葬出土瓷器情况,发现隋代瓷窑遗址主要集中于淄博市、泰安市、济宁市、枣庄市、临沂市;通过对出土瓷器进行类型学分析,比较器物的形态变化,推测其可能来源地。通过对比窑址和墓葬等其他遗迹出土瓷器,发现中陈郝窑和宋家村窑为隋代瓷器烧造的核心区,其产品不仅供应周边地区,较为高档的器物还流通到较远的地区。

  • 宁波和义路遗址出土唐代越窑文字款青瓷探析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山东陶瓷》

    摘要:宁波和义路遗址出土的唐代越窑文字款青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明确的地层关系而意义非凡。将6件文字款越窑青瓷分为姓氏名号和吉祥文字两类,通过对出土地层、文字内容、纹饰题材的梳理分析,得出上述两类文字款青瓷在中晚唐时期的集中出现不仅是越窑窑业规模扩大的产物,还是窑场内部分工细化的结果。其中,姓氏名号款青瓷是窑场间商业化竞争的产物,吉祥文字款青瓷的出现又与晚唐道教思想的盛行相关。结合和义路遗址的特殊地理位置推测,这批文字款越窑青瓷极有可能是准备装船出海的外销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