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寒山诗》的三次编纂及其显现的性三品说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在初唐、中唐、晚唐,《寒山诗》分别经历了由闾丘胤、徐灵府、曹山本寂的三次编纂,由此塑造出了三种寒山子像。 此诗约三百余首,其内容除了前两次编纂中的“述山林幽隐之兴” “讥讽时态” “警励流俗”这三种,还有第三次编纂时开始出现的具有佛教味道的、咏歌南宗派顿悟禅精神的偈颂性之诗。 《寒山诗》中有部分侧面言及人性之处。 其中《下愚读我诗》与《上人心猛利》中出现了不平等之性三品说的用语,而《智者君抛我》中却表现了对性三品说的批判态度,以其不但使当时由智者、中人、愚者形成的社会四分五裂,又使人们失去了人性纽带而产生孤立感和异化感;《世有多事人》中还出现了平等之真性思想。 像这样对性三品说既容许又批判的复杂态度、相互矛盾的人性论之共存、及其超越“圣俗”的努力,正是《寒山诗》的魅力所在。

  • 明清通俗小说雅化进程中 女性形象衍变的文化意蕴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一个衍变的过程。明代早期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沿袭了宋元说唱文学中的市井特色,明代前中期通俗小说中的女性描写体现了世俗社会的情欲观和女性观。随着文人参与通俗小说编创,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逐渐发生变化。明清之际到清代中期文人创作的通俗小说中,女性和以异性知己为内涵的爱情成为文人的情怀寄托。传统文化中的性别伦理、市井社会的情欲观、因应现实政治经济等因素而变化的社会思潮以及士人的自我体认融合在一起,使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较为复杂的内涵。寻绎女性形象发展演变的规律,有助于了解一代文人的人生境遇、理想和心态,认识文学与社会思潮、文化心态的关系。

  • 史学视域下文学经典的历史书写及影响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史家对文学作品的书写密切相关。历代正史中的“文学”叙述,不仅反映了文学观念的递变,亦是“文学史”与文学经典构建的互洽互补。从史家“引诗”到“诗文入传”再到对文学的评述,鲜明地体现了对文学经典的逻辑建构。文学经典以史书为媒介传播,既要符合时代之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又要契合精英群体对文学创作的话语期待,这在确立文学经典权威性的同时亦表现出一种固化的书写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与文学自身的发展、纯艺术的文学鉴赏等方面的冲突,进而产生消解文学经典的负面影响。

  • 论周敦颐诗文的“诚”品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诚”是中国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的重要范畴。有宋以降,周敦颐融合儒道佛,完成了“诚”思想的本体论理论建构。周敦颐以一“诚”贯通天人,既在宇宙本体上立“诚”之“天极”,又在心性本体上立“诚”之“人极”,同时发明“诚”之工夫的进路,为千年儒学“破暗”张本。他将“诚”的品格之光映照于宇宙和社会、人生,以诗文传达了“善”“清”“乐”“拙”的精神旨趣,印证了“胸怀洒落”“光风霁月”的向上、向善的高尚人格;将“诚”落实于文,提出“文以载道”,展示了诗文“优柔平中”的艺术风格,见证了唐诗的激情洋溢转向宋文“理趣”“风雅”的新变历程。周敦颐的“诚”思想对于美好人格的涵养与平和安顺理想社会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 唐代元氏家族文学与学术考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元氏家族作为皇族是北朝最大的家族,到了唐代,虽已成为普通家族,但因其曾经的皇族地位,以及北朝以来积累的家族文化传统,仍受到世族的尊重。现可知唐代元氏家族文士约 80 人,数量略低于北朝时期的约 94 人,这与家族地位的变化和家族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关,一般的能文已不为史传、墓志等文献所记载。唐代元氏文士在文学学术的质上远超北朝时期,出现元希声、元结、元稹、元宗简等著名文士和元行冲、元万顷等学术大家。唐代元氏文士参与开创不守章句以及疑古之学术转型先河,并注重将学术运用于治道。对唐代元氏家族文学与学术的探究,是家族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有助于考察胡族成为文化士族的演变过程。

  • 王士性《五岳游草》评语考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晚年编定历年所撰游记和纪游诗作,汇辑为《五岳游草》一书。在后世通行的康熙重刻本中附有大量评语,却并未交代其来历,以致现代研究者均将其弃置不顾,在追溯此书流传始末时也避而不谈。根据明刻本的卷首题名,并联系相关内证,可以判定这批评语都出自王士性好友屠隆之手。屠隆与王士性交谊深厚,对其游踪及创作相当熟悉,此前已经陆续品评过王氏部分诗文乃至若干别集,所以在《五岳游草》编竣之后才会受此重托。钩稽相关评语,并参酌其他文献,有助于考察《五岳游草》编次的原貌,探究《五岳游草》纂辑的旨趣,推求王士性诗文创作的宗尚,并寻绎屠隆文学观念的递嬗。

  • 论佛教境界的真妄二重性与文学关联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佛学中,境界有真妄净染之别,它们与文学境界均存在密切关联。在文学境界的研究中,应从佛教对境界的整体认知入手,关注妄境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佛境。佛学境界对文学境界有着全面深入的影响,它不仅揭示了境界的丰富特性,极大拓展了中国古人的主观世界和精神空间; 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隋唐佛教心性哲学的繁荣,其对心体功能的阐发回答了心与境的诸多根本问题,对心与万法关系的颠覆性革新使现实诸法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为人从妄境到佛境的跃升指明了方法,使佛学境界对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另外,佛教对佛境诸特征的辨识,对体会佛境诸方式的要求,以及在精神内理层面所体现出的对主体性的高度赞扬,均与文学境界说存在高度相似性。古代文论中境界的由来亦有着深厚的佛学渊源。

  • 《广弘明集》卷三〇所载六朝佛教诗歌及其价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广弘明集》卷三〇集中载录晋唐 41 人 131 首佛教诗歌,除 7 首唐诗外,其余均为六朝诗,这几乎是现存六朝佛教诗歌的一半。而靠《艺文类聚》等书存录的诗歌,多经删节,故完整的六朝佛教诗歌,大部分靠此卷才得以保存,该卷对六朝佛教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只有一卷,却是现存第一个晋唐佛教诗歌总集。该卷诗歌基本抄录自六朝别集,文中明确提到就有“庾( 信) 集”与“江令公( 总) 集”,较多保存了原貌。元代以前《广弘明集》主要靠《大藏经》传播,文本相对稳定,比唐宋类书、总集、史书等书所载平行文本也更完整、更可靠。然而,自明清以来,普受吴惟明刻本妄改底本之干扰。而今,近十种早期写刻本《大藏经》已备,有必要以《广弘明集》为基础,重新整理六朝佛教诗歌,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

  • 《诗经·静女》重读:追寻美丽圣洁的青春爱情文化密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摘要:《诗经·静女》是一首充满青春美丽与爱情圣洁的诗篇,但隐藏于语言背后的诸多爱情文化密码,却鲜为人知。“姝”是一般性的美丽吗?“姝”与“娈”俩字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何体现?“说怿”是一个意思吗?彤管与荑是一种物品吗?静女为要何送彤管和茅草给情郎作礼物?这些密码的解析,对理解这首古典名诗,体味其无穷妙趣,至关重要。

  • 《稼轩词校笺》自序(修订稿)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摘要:自辛啟泰《稼軒集鈔存》和梁啟超、梁啟勳《辛棄疾疏證》出版之後,經王國維、吳梅、顧隨、任半塘、夏承燾、王力、唐圭璋、龍榆生、詹安泰、繆鉞、趙萬里、鄭騫、沈祖棻、傅庚生、鄧廣銘、陳允吉、陶今雁、周篤文、辛更儒、吳企明、王兆鵬、鍾振振等學人推進,辛棄疾詞的校勘、箋注似乎賸義無多。然而,在辛棄疾詞校勘的底本和校本,辛棄疾詞箋注的體例和範圍、規範和質量等方面,似乎都還存在着有待全面、認真解決的問題。由於辛棄疾詞的四卷、十二卷等南宋稿本、寫本、刻本等底本未存,本書在全面檢索、借鑒古代詞話詞評和近現代國內外研究文獻的基礎上,遵循古今學者特別是乾嘉學派和王國維、陳垣、陳寅恪、程千帆、傅璇琮等人提倡的古代文史研究方法和陳垣的對校、本校、他校、理校之法,堅持存真、校異、勘誤的校勘原則,又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經驗,以存詞最多、選詞精當、文辭較優的元代大德三年廣信書院《稼軒長短句》十二卷刻本爲主要底本,以明代吳訥、毛晉《稼軒詞》四卷抄本和紫芝漫抄《稼軒詞》四卷抄本丙集爲次要底本,以收錄辛棄疾其他詞作的南宋《清波別志》《中興以來絕妙詞選》《草堂詩餘》《陽春白雪》《絕妙好詞》、明代《詩淵》《永樂大典》和清代辛啟泰《稼軒集鈔存》等爲補充底本的辛棄疾詞校勘的多元、差序的底本體系,並與自南宋至清末復刻、收録、引用、校勘、箋注辛棄疾詞的詞集、詞選、類書、筆記、詞話、方志等古籍以及鄧廣銘、辛更儒、吳企明等人著述逐一比對、校勘,辨析諸書優劣,集成前人成果,謹慎校改辛棄疾詞底本二百六十餘處,認真考證辛棄疾詞作中的一百二十多人事迹,全面修訂辛棄疾詞的注釋及其書證,嘗試給出辛棄疾詞的後出轉精的完備校勘本和系統箋注本。

  • 清初文人雅集与文学书写———以春雨草堂为中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清初的文人雅集活动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鼎革巨变,基于易代本身的残酷、易代史事之于汉人的严重性及其历史记忆的创伤感,置身泛地化、泛政治化的混层型社会文化群落,清初文人在公开场域的雅集唱和呈现出创作思维的趋同性和文学书写的类型化特点.寄情林泉的隐逸诗、以文会友的酬赠诗、诗酒风流的任诞诗、发幽阐微的心志诗都濡染了时代风习,是特殊历史语境下进退失据的汉族文人游寓、聚合、交际、抒怀的典型写影.清初文人雅集的泛地化流动形成了文人群落—群丛—文化圈的网络化延展,具有延续性、开放性和经典化意义.泰州宫伟鏐之春雨草堂成为彼时江南一隅的文渊诗薮、文人重要的“精神桃源”,南北文士躬亲与会,其诗文化活动成为清初江淮流域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对认识、审视清初文人雅集与文学书写具有代表性意义.

  • 论《田间诗学》中的“代入”现象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钱澄之在撰《田间诗学》时,常常通过代入诗中角色的方式,将个人经历与体验融入治《诗经》过程。在钱澄之所选择代入的篇目中,出自“变风”“变雅”的诗歌居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该类诗歌的历史背景与钱澄之所处的时代环境相似;二是该类诗歌的“怨刺”特质符合钱澄之以经历劝诚世人的表达需要。钱澄之以“代入”解《诗经》,蕴含着对有经世抱负的儒者所提出的建言与警诫。钱澄之在《田间诗学》中借“代入”谈经世之策,目的并不在于服务清朝的统治,而在济世利民。

  • 《三国志演义》蒙译本收藏现状、文献特点和学术价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国内外现存《三国志演义》蒙译文献不仅收藏分布极为分散,各家书目和图书馆检索目录多粗疏不确,其入藏记录和递藏线索也颇为模糊。就文献特点而言,这些文献具有书籍形态多样、版本种类多元、文本流动不稳、版本信息残缺、卷帙篇幅繁多、毁损散佚严重等显著特征。这些文献不仅是蒙古族翻译文学史料的重要部分,其整理与研究对蒙古族俗文学文献研究、蒙古族文学批评研究、汉文古代小说版本与传播研究、中国民族文学交流与交融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传世《三国志演义》蒙译本的特点和价值大抵代表了国内外存藏汉文古代小说蒙译本的传播情况和学术价值。

  • 欢欣与隐忧:论新时代自媒空间内的国学传承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编辑之友》

    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层面知识体系的国学的传播,着媒介技术和媒介环境的变革,渐进入了一个新生的自媒空间。新空间内的国学传播充分体现了自媒体贯通、分化、自主的特性,现出勃勃生机。而国学传承不是简单的国学传播,承包含着传播和继承,者是实践行为,者是理想效果。新时代国学传承的理想效果应该是达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建构性继承。自媒空间内国学传播样态十分具有迷惑性,要对其进行新思考和冷思考,本体外延、传播模式、传播主体、内容文本四方面厘清其与新时代之前传统媒介空间内国学传播的不同之处,出繁荣表象下掩盖的逻辑悖论,计能够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自媒传播模式,而实现国学的理想传承。

  • 文本固化与类别偏移:宋元自话小说的0文本变迁及其影响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依托于标志性的宋元讲史家话本以及小说家话本的分回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说话伎艺现场分回的基本状貌,也能以此为基础对于现存文本中的“每一回”做出更为清晰的观照。我们现在看到的来自宋元的小说家话本都是短篇的作品,可这只是它们被文本固化后的形态,在说话伎艺的表演场上,由于要分回演述,这些作品都应有更长的篇幅。这些作品都分属小说家下的八个类别,但由于表演的故事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本在篇幅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类别归属在文本中也会发生偏移。我们既不能以现存文本的状况质疑宋元时期这些小说所属的类别,同时也应正视文本固化后这种类别偏移的现实,而这其实也是世情小说得以最终出现的重要因缘和契机。

  • 生活世界中国化:五山文学的同名同趣与交流的愉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以注释的方式研究交流关系,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方法。地名、人名是注释的常规内容,如何注释并注出人名、地名的交流关系,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五山诗人经常使用同名同趣的方法,牵合中日同一地名以及同一名姓,制造交流关系并获得快乐。生活世界的同一地名不多,但唐风地名带来了丰富的同一地名,同名同趣成为普遍现象。同名同趣也是五山诗人推进生活世界中国化的方法,他们极力增加中国因素,甚至刻意模糊中日生活世界的界限,从而打造生活世界共同体。生活世界共同体也会带来文学的愉悦,是诗文写作的动力。中国文学也有类似的方法,但不是以增加他国因素为主,这是五山文学独特的变异,因而五山文学是日本文学,不是中国文学的延伸。

  • 论梁师成和蒋璨对苏轼佚作的搜存编集之功及其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25

    摘要:苏轼去世后有大量尺牍、题跋、杂记、诗词等处于散存状态。又值崇宁以来禁毁元祐学术,苏轼文字首当其冲,苏氏后人也遭打压,不具搜集条件;公开以苏轼出子自居且深得徽宗宠信的梁师成承担了此任。其相关收藏为苏轼故交之后蒋璨所熟悉,当在靖康乱起前转移或抄存至南方。加之自家的长期积累,蒋氏关于苏轼的资料非常丰富,并于1140年代中后期在苏轼之孙苏籍等人协助下编成《东坡外集》。该书诗词文兼备,篇目宏富,且尽量分类编年,是《东坡七集》的最重要补编,苏轼全集因而得以真正形成。两人对苏轼散存文字的及时抢救、保存、编辑意义重大,对后来苏学的长期繁荣准备了基础,应得到承认和重视。

  • 169首苏轼编年尺牍乱序的成因、后果及应对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摘要:苏轼尺牍仅《重编东坡先生外集》所收810首逐一编年,其余诸本篇目多同此本,但其前169首却顺序颠倒。它们中的154首由随机抽取自《外集》的169首尺牍分合而成,伴有文字增删等现象;7首拆分自《外集》单列的书体类;还有7首和2个片段来自他处。现存诸本中,这一现象始见于明仁宗的洪熙本,是其底本《大全集》的编者为掩盖其出处等目的而有意为之。目前可知金元以来至少有两种苏轼尺牍选本受此影响,但更严重的后果出现在该《大全集》成为洪熙本的底本之后,因为洪熙本是此后几乎所有全集性质苏集的主要来源。其中分集本的《续集》都是被乱序的版本;合编本的尺牍也因之而有遗漏、错讹等问题。而《外集》除尺牍外还有其他优势,因此,以《外集》加《和陶诗》代替现行分集本中的《续集》构成新的《东坡七集》,实为更好选择。

  • 元杂剧:作为剧场的艺术——柯润璞论元杂剧的剧场性特征及翻译策略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论符曾的人格取向、诗歌创作及浙派交游圈活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浙派诗群是清代诗史上颇具文化质地的诗人群体,人格取向以在野为其重要特征。作为清中期浙派的重要成员,符曾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符曾一生以卑官之身参与浙派活动,正是基于共同的人格取向:由于人格取向的接近,其诗歌创作好尚和风格也体现了典型的浙派面貌:同时,由于人格取向的接近和诗歌创作好尚的“意气相投”符曾与大部分浙派诗人都有深入交往,并且建立了深厚的交谊,尤其与浙派诗人群体的三大活动平台的主持者的交谊,具有贯通浙派三大活动平台的独特意义,因此更加值得关注。符曾这种以与浙派主流共同的人格取向、具有特色的诗歌创作和广泛的交游为基础的浙派文化活动,对于考察浙派诗群的创作和活动机制,具有普遍性认识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