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分割;平台经济;数字平台
DOI:10.12451/202409.00013
提交时间: 2024-08-22
摘要:劳动力市场分割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居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而平台经济的出现为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那么,平台经济是否有效破解了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通过对平台经济指数和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行测度,进而全面分析平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台经济对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存在异质性影响,平台经济加剧了部门间劳动力市场分割,但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存在缓解作用,而对体制内外劳动力市场分割则不存在显著影响;平台经济的不同维度,如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化交易和平台化商品等平台经济对不同类型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同样存在异质性。由此,应该加强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交易的建设,完善对数字平台使用的监管机制;推进平台化商品建设,进一步释放平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缓解作用。
关键词: 京津冀;绿色技术创新;经济韧性;“核心—外围”结构
DOI:10.12451/202408.01395
提交时间: 2024-08-22
摘要:应对产业变革和绿色发展目标,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针对京津冀地区产业转 型调整和生态目标,发展绿色技术、培育绿色产业能够有效推进和稳定经济增长,提高经济韧性。本文从绿色 技术创新的价值属性视角入手,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形式、影响机制和影响效应。研究表明: 2012—2022 年京津冀区域整体绿色技术创新专利授权数量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然而占全国比重大幅下降;绿色技术创新专利授权量的空间布局整体表现为以北京为核心,天津次之的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京津冀 地区经济韧性总体偏弱,北京最具抵抗风险的能力。从实证结果看,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影响, 且存在 U 型特征作用形式。消费在绿色技术创新对地区经济韧性影响效应中发挥负向调节效应,在绿色技术 创新起步期,消费扩张会弱化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提高的抑制作用;随着绿色技术创新规模扩大,消费扩 张会减弱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正向推进作用。因此,应从构建以绿色创新为前沿领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进区域绿色产业发展、加快绿色生产、合理优化消费结构等方面提升京津冀区域经济韧性。
关键词: 公共数据开放;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增长;城乡协调发展
DOI:10.12451/202408.01396
提交时间: 2024-08-22
摘要:基于中国地级城市政府推行实施公共数据平台上线的准自然实验,分析公共数据开放对城乡居民收 入的积极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显著促进了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收入增长水平的提 升,而且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促进效应相对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公共数据开放通过促进贸易货物要素流通,加快居民就业结构转换促进城乡收入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公共数据开放对中西部城乡收入增长率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此外,数据开放对南北地区的城乡收入增长率虽然都具有显著提升效果,但仅仅改善了南方地区的城乡收入协调增长水平。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公共数据开放的巨大经济价值,提高公共数据资源使用的便捷、高效和合法性,让数字经济红利惠及民众;深度挖掘公共数据开放为我国中西部开发带来的数字机遇和数字红利,以生产要素顺畅流通促进城乡居民就业转型,激活创业细胞,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准确把握公共数据开放对南北地区的效果差异,推动公共数据多样化供给;积极释放公共数据的社会福利价值, 借此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与城乡居民收入协调增长。
关键词: 基础设施;政策属性;资本属性;无形资本;区域经济协调
DOI:10.12451/202408.01397
提交时间: 2024-08-22
摘要: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 要手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新的现实挑 战,需要进一步厘清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发展规律。在区分基础设施的政策属性、资本属性和产业属性基础上, 从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和地方尺度进行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塑造空间发展格局具 有差异化效应,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无形资本的积累和崛起,带来了区域发展路径的分异和区域发展能 力的差距。因此,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区域间合作方式,以 无形资本培育缩小区域间发展能力差距,以多维政策协调统筹空间发展动能。
关键词: “一带一路”;“冰上丝绸之路”;北极航道
DOI:10.12451/202408.01398
提交时间: 2024-08-22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优化了北极航道的开发条件,在国际局势动荡导致全球贸易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以北极航道为主要发展对象开发国际航运新通道,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北极航道在港口、船舶、货运、航运制度等方面初具规模,且中俄已在北极航道国际运输合作中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正面临打通对外经贸往来新通道的重要机遇,但也面临着国际航运业市场低迷、北极航道航行成本波动性较大、俄罗斯北极地区投资环境不佳、北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急迫、北极治理制度不完善等多重挑战。为此,中国应积极参与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针对性投资风险管理制度、参与北极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推动搭建更合理的北极治理机制,以提高北极开发质量和效率,并巩固中国在北极开发中的地位。
关键词: 环境规制;行业竞争;成本加成
DOI:10.12451/202406.00290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以2008—2021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环境规制对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效果以及在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下环境规制的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并从遵循成本效应、创新补偿效应以及资源再配置效应三个机制入手进一步分析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降低了企业成本加成,而行业竞争显著增强了环境规制对企业成本加成的负向作用;(2)行业竞争越激烈,环境规制对非国有企业成本加成的负向影响越明显,但对国有企业而言,行业竞争程度对环境规制与成本加成的关系并没有影响;(3)市场竞争进一步强化了环境规制对企业进入的负面影响,却弱化了环境规制对企业退出的抑制作用。由此,应当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与环境规制的一致性与协调性,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竞争条件下环境规制的差异化作用效果,提高政策有效性。
关键词: 数据要素;新结构经济学;禀赋结构;产业异质性
DOI:10.12451/202406.00291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围绕数据生产要素基础理论建设的核心议题,系统阐述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新结构经济学强调以要素禀赋结构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将构建纳入数据生产要素的新型禀赋结构体系放在了起点位置,强调数据生产要素具有结构性特征;新结构经济学主张构建具有产业异质性的生产函数,进而下启微观企业动态、上承宏观结构转型,从多层次探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生产理论体系以及数据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路径;“有为政府”应当从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性特征出发,因势利导地提供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推动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价值转化。
关键词: 产业经济;撤县设区;产业结构;地区间产业关联
DOI:10.12451/202406.00246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稳妥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正成为“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调整将深刻影响区域间的经济关系。使用多期动态双重差分DID方法,分析“撤县设区”这类行政区划调整对地区间产业关联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关系上,可贸易部门发展水平越高的相邻地区之间,其产业关联度越高。但“撤县设区”改革,使得被撤并县与临近地区的产业关联度下降。撤县设区本质上是一种由市级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被撤并县实施了更有利于不可贸易部门发展的土地政策,而缩减了对于可贸易部门的土地支持政策,导致了地区产业结构从可贸易部门为主,向以不可贸易部门为主的经济转型,最终降低了地区间产业关联。为此,科学审慎地推动撤县设区改革,优化财权事权改革方案,有助于高质量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农业大数据应用;农业大数据技术;农业大数据发展;新质生产力
DOI:10.12451/202406.00247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随着信息革命、数据革命的到来,农业生产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时代,传统农业逐步遇到瓶颈,亟待向着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数字农业发展模式转型。21世纪以来,世界多国探索了农业大数据的十余个领域,发展了一系列数据收集、存储、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中国面临着人口多、耕地少等一系列问题,应紧跟技术进步,结合中国国情和农业特征,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大数据的基础研究、行业标准、基础设施、供应链管理、金融保险等方面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 通货膨胀;核心通胀率;主成分分析;协整检验
DOI:10.12451/202405.00541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2017年以来,全球通货膨胀出现分化现象,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少见的现象。逆全球化是当前全球通胀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情况进行分析,以此参照对比其与美国及其与中国通胀变化分化的情况。研究时间范围为2017年2月—2023年10月,涵盖两个阶段,涉及八个国家。采用协整检验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中国和美国是全球通胀分化的重要两极,主要发达经济体追随美国。中国未来面临逆全球化挑战的严峻程度和不确定性呈现上升趋势。我国应以“进”促“稳”,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研究把握主要发达国家在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系统性的活动规律,探索中国在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中发挥更大作用、确保自身经济高水平安全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 经济波动;楔子;扭曲;冲击;BCA方法
DOI:10.12451/202405.00542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本文对中国经济波动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重新阐述与区分: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来源,而对经济均衡造成扭曲的“楔子”则是冲击传播的机制,二者并不等同,更不能割裂。在厘清相关概念基础上,从产出、劳动、投资和消费四个角度对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效率楔子及经由其传播的冲击是理解中国经济波动的首要因素;劳动楔子对解释中国劳动力市场波动和疫情以来的经济运行特征有重要价值;投资的下滑并非是投资楔子恶化带来的,而是与经济基本面高度相关,但投资楔子对理解中国“低消费”特征有重要意义;不同楔子对经济波动的贡献是动态变化的。本研究利用相应市场楔子对现实中摩擦进行概括测算的思想,对指导在结构模型中如何引入摩擦有重要价值,相关结论对宏观政策取向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 扩大内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开放
DOI:10.12451/202405.00583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构建双循环格局的战略倍增选择。从动态演进的视角看,“需求-创新”之间存在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实施基于扩大内需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探索这一良性互动机制提供了现实基础。要依托国内市场高水平“引进来”,背靠国内市场大规模地“走出去”,在开放中实施基于内需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2024年经济展望;经济安全;自然走势;政策目标;宏观调控
DOI:10.12451/202405.00584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经济运行稳定恢复,预计完成年初制定的增速目标无忧。展望2024年,全国人口减少、技术“封锁”、能源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仍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并且供给端恢复程度要快于需求端,但仍低于潜在水平。房地产危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外部经济环境等将成为未来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风险点。鉴于此,2024年的政策目标仍需以需求端作为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恢复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以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取向为主,同时搭配市场环境管理为辅的政策组合。总的看,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关键词: 绿色投资;演变轨迹;研究进展
DOI:10.12451/202405.00585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之一的绿色投融资是中国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梳理1990-2021年间收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简称CNKI)的绿色投资文献,可以展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轨迹、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30年来绿色投资发文量和研究主题与全球有关气候环境方面的重大协议是同步跟进的,切实回应了有关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集中在绿色投资内涵、绿色投资作用机理和应用领域等方面,有关“中国”以及“一带一路”的绿色投资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绿色投资的研究演进过程呈现出从外生性到内生性,从合规性到战略性,从对环境被动的风险规避到主动的社会责任承担和金融产品创新的积极发展态势。未来研究应更多立足国情,加强多学科融合,多维度诠释绿色投资作用机理及发展逻辑,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绿色投资新问题。
关键词: 技术;制度;协同演化;ETC示范工程;交通治理
DOI:10.12451/202405.00543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以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工程的演化变迁历程为纵向案例,基于技术与制度关系理论研究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提升路径。研究发现: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刻变革不是传统线性思维下技术或制度的单向决定论,而是在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中推进我国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决策者能够基于已有的制度、组织、规则、经验及认知来建构技术发展的路径,而技术也使得制度的变迁成为可能,二者相互影响,互为选择。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治理能力,既要发挥技术对组织调整和制度变革的潜力,又要强化制度对技术发展的选择、规范和引导作用,从而,在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中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步伐。
关键词: 人工智能;产品创新;新社会主体;制造业转型升级;适应性变革
DOI:10.12451/202405.00544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人工智能(AI)对产品开发、运营和营销等企业价值链的影响正在改变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路径。围绕AI如何通过影响产品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本文依托相关研究成果提炼AI区别于其他数字技术的核心创新特征,剖析AI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机制,并通过AI影响个体、企业、产业的跨层次分析框架,从产品创新视角提出AI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变革概念模型,探讨AI通过产品创新影响制造业适应性转型的机制与路径,形成三个主要结论:(1)新社会主体、生成性、知识积累方式突变性构成AI区别于其他数字技术的三个核心创新特征;(2)AI作为新社会主体角色介入产品企划、结构工艺等开发环节,改变或增强了人类智能的产品开发思维,拓展了产品开发的知识边界;(3)AI增强产品创新与运营过程、市场营销和销售的全价值链即时互动和调整,构建起平衡制造敏捷性与用户敏捷性冲突的自适应调节机制,推动制造业通过产业快速自适应调节涌现出自适应间断平衡的转型路径。
关键词: 高铁可持续发展;内外部效益平衡;高铁企业;高铁产品;广义补贴;有责政府
DOI:10.12451/202405.00545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本文构建高铁内外部效益平衡理论,阐释高铁内外部效益平衡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研究认为:高铁内外部效益平衡是高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应重视密度经济的关键指针作用;高铁内外部效益的不平衡与高铁经济行为主体目标的多元性和不相容相关;高铁内外部效益平衡可通过高铁运输需求增加、铁路产业打破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引入竞争、构建有责政府广义补贴机制进行动态调整。高铁内外部效益平衡理论对于降低基础设施投资风险,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