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30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前出塞》和《后出塞》的创作时间旧注多有歧说,根据内容判断这两组诗当作于安禄山起兵到关中失陷之前,两组诗歌的创作时间相隔不远。突发的战事引起了杜甫对出塞、军事等问题的反省。杜甫放下士大夫的身份意识,自觉地站在从军者的立场上叙述出塞的经历,深入探寻出塞作战的心路历程,并对当时流行的建功受赏传统观念作了冷静的反思,对战争的真相做出了直接判断,这是杜甫对乐府诗歌艺术特色和社会功能的独特理解。旧注认为《前出塞》是为哥舒翰备吐蕃而发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如果按照诗史互证的思路来推求,杜甫笔下的出塞指向是西州为中心的安西北庭区域。但是杜甫本人从未有过出塞西域的从军经历,友人岑参从军西域的经历及其所作诗歌,可能对他合理掌握写实与想象之间的艺术张力提供了借鉴。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在古代宗法制中,每个人因其特定的伦理角色,都无法以单纯的身份或零度的立场来谈论“君亲”的行为过失,《论语》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和《春秋公羊传》中“隐”的书法义例,都说明“隐”有“不言”之“隐”和“不忍”之“痛”两方面内涵。因此,“隐”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言语方式,强调伦理情感的内在之诚对言语行为的制约和调节,当孝子和宗臣蒙受君亲的伦理过失和政治过失时,只能通过隐而不发的方式抒发自己的隐忧,表达自己的道德立场和伦理担当,这些现象在《诗经》和相关诗歌作品的内容与抒情方式上也有所反映。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早期神话遗失的过程通常被称作“神话史实化”或“神话史实说”。然而,《尧典》的共工与洪水故事展现出中国独特的“颠倒的神话史实说”,因为没有任何中国神话可以被称作被遗忘了的中国历史,只有一部被假定保存完好的古代中国历史。中国独特的“颠倒的神话史实说”的真正重要之处并不在于历史是否变成了神话,或者神话是否变成了历史,而是在于历史与神话之间的区别已被抹除,因此,神人之间的区隔也已消失。这正是古代中国宗教和神话的特征,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