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之助:晚清汉魏六朝诗派中的地理因素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摘要:湖湘派是晚清拟古诗潮的重要代表。其中又区分出汉魏六朝派、中晚唐派,则是从时间维度上来思考诗歌传统发展的内在轨迹。但这种命名容易忽视诗人学习取径的多样性,违背文学史的客观实际。就创作来看,前人的拟作或所谓的复古主张,主要依据诗歌的形式因素,比如掌握格调、声律等等,而山川作为一种客观地理条件,亦可纳入此范畴,以开拓拟古的一条途径。此外,晚清时严重的边疆危机,迫使朝廷重新审视国家疆域。而湖湘一带多山川,地理形势复杂,他们中的部分吸纳西方知识,将舆地考据带入创作之中,促成诗歌产生新的变化。因此,山川景观不仅是诗学建构的地理因素,同时也是诗人藉此学诗的媒介对象。受地理景观与时代经世思潮的交互影响,文人以诗歌陈述山川,勾勒地图,体现出空间认知的更新,有助于激发民族忧患意识。

  • 陈栩与清末民初的东南诗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摘要:二十世纪初年,《消闲报》以专栏广征翰墨,文人踊跃参与,逞才斗艺,形成声势浩大的“纸上唱和”活动。陈栩以课题《筝楼泣别图》《筝楼聚影图》征诗,发挥重要引领作用,造成《消闲报》的全盛时期。文苑刊露的“无名氏”大量唱和之作,风格绮艳哀婉,体现出极强的地域性特色。陈栩的创作、诗论即是其中典型代表。他别创新疑雨体,风行一时;推崇性灵说,显示了袁枚在清末民初东南诗坛巨大的影响力。通过《消闲报》的征题、和韵,这为陈栩奠定了广阔的人脉基础。在1906年,他顺势创办《著作林》,以选本、别集和诗话的形式存人存诗;同时组织文社,评点课作,网罗南、北骚坛健将,从而成为东南文坛的领袖人物。总体来看,这批文人群体,喜以文字为戏,理论建树不大,但曾存在于历史之中,而随着报刊文献的挖掘,表明他们是近代诗歌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 海上游戏场与旧文人现代性体验——以大世界为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摘要:作为海上摩登建筑的典型代表,大世界是全民游艺性质的公共交际场合,制造了现代意义上自由、平等关系。这种建筑的产生,传达出“工作+娱乐”的现代都市生活节奏,让时间上的体验被延展。“夜游”成为人们的新生活观。大世界建成之初,即发行有一种日刊《大世界》。它聚集了一批旧派文人。通过征诗、唱和、论说,旧文人追求一种“日常现代性”,将大世界打造为文士风雅、教化之地。大量新奇的东西,也给旧文人群体的诗文创作带来诸多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世界是新、旧参杂的。这也说明近代都市之中,仍然活跃着很多半新半旧的文人。这些人一部分是来自其异域他乡,暂时寄迹海上,成为都市中的“游寓者”。通过游戏场作为中介,他们感知、体验着现代性。关注他们的创作、都市生活,有助于重新审视都市性进程。

  • 异域新知与晚清诗界革命中的情感体验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摘要:诗界革命的发生,深受西学新知的影响。其中关于身体、情感与人格的研究,通过译介传入国内,唤醒了国人的主体意识,进而引发诗歌抒情方式的变化。作为以报刊聚合的文学团体,一系列事件引发的情感共鸣,表明诗歌不仅可以言情,甚至还可以传情。它将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介入公共领域之中,增强了诗歌“群”的功能。这是诗界革命产生的媒介性力量。此外,新知的获取不仅在于书籍(或报刊)的阅读,身临异域得到的观感经验,亦能转变主体的位置。跨域行旅引发的情感体验并不仅限于怀旧、创伤,还包括对异域物质文明的惊羡、欣赏、崇拜,以至超越了对制度、思想的追求。在此过程中,个体发现自我,同时也意识到自身不可避免地依附于民族共同体。促成旅行的动机也可以被视为寻求“救亡图存”之道的实践。在强烈的民族情感驱使下,文人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现代性反思,探索民族未来。这些表明,诗界革命于新名词、新意境、新理想外开辟了“情感革命”的主题。

  • 补说西周金文句首“? ”字用法——兼与朱其智、朱学斌二位先生商榷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西周金文句首的“?”字,朱其智、朱学斌二位先生有文章辨析前人的观点并提出了新说,认为“ ”当读为提起连词“且”。但二位先生对前人杨树达“叹词说”的反驳证据性并不强,难成定论。根据与西周金文时代相近的现存今文《尚书》辞例来看,读“ ?”为“且”也不可信;又据《尚书》以“嗟”或“咨”等开头的常见句式,能够反证杨树达“叹词说”是正确的。此外,“句首”之“句”的定义当为具有完整句意的句子,而非分句。朱文所引用之10例金文铭文,并非都是严格的句首“? ”字之句式。

  • 《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新释论 ——兼论“有子似孔子”的儒学史意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一句的阐释史可梳理成汉儒训“因”为“亲”、唐儒训“因”为“承”、宋儒训“因”为“依”、清儒训“因”为“姻”四条脉络。《孔子家语》和《说苑》中孔子关于忠、信、恭三德的论述,与《论语》本章有子的言论在语言表述和思想内涵上都非常接近,其中“亲交取亲,其忠也”与“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可以互释互证。同时,《孔子家语》和《礼记》中孔子关于“亲友”关系的论述“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失其为故”也可以与《论语》“因不失其亲”相映证。儒学史上素有“有子之言似孔子”的典故,使得《论语》此章有子的言论与《家语》《说苑》《礼记》中孔子的言论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先秦两汉的叙说中,有若的形象从言论道德似孔子转变为形体相貌似孔子,这可能牵涉到孔门弟子的内部分歧,是儒家后学出于门户之见对有子的贬低和抹杀。总之,“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本义应该是指向亲友关系,意思是:亲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维持好,也是值得宗敬的,因为这是忠德的表现。

  • 文化主体性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学表达 ——以1980—199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核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化主体性是文学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具有民族文化主体内涵,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在1980 年代至199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是其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其一,在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对于历史与传统道德伦理关系的思考;其二,在走向世界文学的过程中, “寻根文学”对于文化之根脉的寻找与呼唤;其三,在表现民族精神的探索中,民间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睡虎地汉简《日书·星官》及相关问题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05-23 合作期刊: 《文物》

    摘要:睡虎地汉简《日书》中有一篇简文,与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星》、《日书》乙种《官》以及孔家坡汉简《星官》内容相近。目前尚未发现篇名,暂据内容拟题为《星官》。本篇与同墓出土的《日书》其他竹简一样,残碎严重。经缀合得残简20余枚,另有内容相关的残片若干,如何定位尚待进一步推敲。简文分上下两栏书写,以栏线相隔。上栏即《星官》,下栏则是按照干支来占断的文字,与后世“百日忌”一类的文献有类似之处,本文仅讨论《星官》相关问题。

  • 睡虎地汉简《日书》述要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05-23 合作期刊: 《文物》

    摘要:睡虎地汉简清理时分为22组,其中的C组包括《十六年质日》残卷和日书残册 1 。日书类简均已残断,清理出残片约3000片,其中简首完整的150余片,简尾完整的20余片。目前已缀合400余组,有些组包含多枚残片,如《急行》《天李》等残简。据缀合后基本完整的简可知,整简长约27厘米,满简书写约46字,部分字迹压于编绳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