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儿童全息发展模型的构建、实证与启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通用分析框架不足妨碍留守儿童问题的比较研究、学术对话及精准干预,文章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多层级留守负荷与留守保护的全息分析模型,并借助NVivo对137份访谈材料进行编码,据此建构留守负荷系列指数及留守保护系列指数并进行回溯分析。结果表明,留守类别及综合留守负荷对留守儿童发展结果具有局部影响,但留守保护发挥更关键作用;家庭因素具核心地位并决定人格发展,学校及社会因素则具补位作用并决定行为取向与学业成就。因此,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制订需规避按类施策的简化思维,基于留守负荷与留守保护的综合评估作出精准干预和支持。上述发现有助于后脱贫时代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优化,也对儿童主任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具有启示意义。

  • 社工机构介入儿童友好型社区营造的行动逻辑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安徽省X 项目为例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儿童友好型社区营造需要多主体协同参与,包括由民政部门、基层社区、社区居民、高校等主体组成的人类行动者以及社区文化、公共空间、课程体系等非人类行动者,社工机构如何激活这一行动者网络依然有待讨论。本文以安徽省X 项目为例,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框架,从转译的不同阶段分析社工机构的行动逻辑:在问题呈现阶段确立共同行动目标与强制通行点;在利益赋予阶段协调各类行动者的关键利益;在征召阶段推动异质行动者的融合加入;在异议动员阶段构建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为了保障儿童友好型社区营造的可持续性,社工机构可采取的策略包括:通过调研评估挖掘社区特色的内源力、通过跨界融合吸纳异质行动者的加入、通过平台搭建畅通主体间的沟通渠道、通过充权赋能保障规划运营的自主化。

  • 溯源与正本:关于“过程性评价”的再认识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文章基于对“过程性评价”在政策术语与学术术语语境下的考察,揭示了过程性评价的“全过程论”“单一过程论”“双重过程论”,以及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替代说”“混同说”“差异说”等认识问题。通过对过程性评价及其相关概念的溯源考察,历经滥觞、转向、消弭、融合等发展阶段,研究认为,过程性评价中的“过程”是一种相对时间意义上的理解,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虽然具有天然地联系性,但两者本质上是时间意义和价值意义上的区别,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看似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两者在作用指向上具有高度联系性,可以在形成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中实现相依交融。最后,过程性评价在实践中的践行要略包括:准确把握评价价值定位,重点聚焦典型行为表现,持续完善反思性自我评价机制,技术赋能实现精准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