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文化则赋予了主体性以“人”的维度,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主体性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是一个民族现代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面向未来不断开放创新的超越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作为生命之流的时间长河当中,从过去经现在而通抵未来,延展出 自身的内在逻辑。始终保持着一种敞开姿态的中华文化主体性, 以“两个结合”为着力点, 既对过往保有文化反省的态度, 又携带着关涉未来的文化构建的任务, 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使命。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世界历史大势:“现代化”一词具有时间性,指向的是“旧”向“新”的转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旧”与“新”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旧邦”与“新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凸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于现代化的“挑战—应战”之中;从现实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未来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明。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双向赋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主体性是确立现代世界的基本原则,文化则凸显了主体性当中“人”的存在。作为生命之流的时间长河构成了文化主体性的先决条件,使其得以摆脱自然生命的束缚而能够享有“从过去、经现代、到未来”的文化生命。如果将一般性的文化主体性聚焦到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那么回首历史的前路,中华文化主体性在轴心时代及其延长线上渐趋生成。步入到现代的岔路口,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之下形成了“榫卯型”的文化结构,一方面建构回归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另一方面敞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现代维度,深刻诠释了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文化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