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诗歌为载体反映灾难以及寄托对罹难者的哀思,是历代文人叙写的重要主题。由于疫灾的突发性和扩散性导致的急遽危害往往持续叠加,此类述哀诗的抒情饱和度超出寻常,叙事进路亦显曲折而盘桓,是灾难书写中较突出的一脉。晚清闽台地区疫灾多发,是特殊的气候因素与战乱频仍共同作用的结果。借由郑孝胥述哀组诗及其时空叙事,林豪《逐疫行》的寓言叙事与社会隐喻,许梦青《苦疫行》、洪纟需《检疫叹》等以乐府形制直切现实,在持守与新变、曲直与隐显的消长中,可见晚清时局下诗歌书写疫灾、介入公共社会的多重向度。无论是叙事模式多样化中呈现出的结构性演进,还是《叩阍辞》直斥当道流露出的抗争精神,都彰显着近代光芒。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抗战纪念馆作为储存抗战文化记忆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在宣传抗战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抗战纪念馆的“时空叙事”和“记忆数字活化”的构建路径还有待探析。本研究以南侨机工博物馆为案例,采用叙事分析法与田野观察法,对南侨机工的文字和实物档案的时空叙事,以及田野观察下的游客体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场馆的物理场域活化主要是通过历史性叙事、创伤性叙事、成就性叙事和回忆性叙事四中不同的活化方式构成,在场景中遵循逻辑分布与时间排列相结合的混合视角,渲染抗战文化氛围,暗含空间主体的立场与价值。参观者通过认知记忆、体验记忆与重构记忆将情感融入到抗战记忆的空间当中,成为心理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研究构建出抗战纪念馆的数字活化概念模型,认为基于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时空叙事为核心的物理场与参观者为主体的心理场共同构成了一个心物交融的场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