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概念法典化及现代化适用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环境法典之所以以“生态环境法典”命名,除了因为实务工作中“生态环境”的使用频率较高以外,更是其蕴含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合理的学科价值,但作为环境立法的基本概念,“生态环境”一词包含的内容宽泛,缺乏论证导致其概念存在模糊。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理念的指导下,《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对“生态环境”内涵的进一步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深刻的要求,因而在法典的编纂问题上提出了内容非汇总、人民为本质的深刻要求。“生态环境”概念的现代化发展是拥有坚定的政治基础与强大的理论武装的理论成果,是法典化过程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同时满足了适度法典化的编纂要求,更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新目标、新任务的明确体现,是探索“生态环境”概念及其现代化发展是编纂法典的必经之路。

  • 一般国际法:国际法律约束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分类: 法学 >> 国际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摘要:国际环境法约束力的重塑需要十分重视一般国际法规则体系的建设,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建设成果,证明了路径的可行性。作为最年轻的国际法部门,国际环境法的法理基础尚未成熟,在基本法理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盲目的、一味的追求建设行为模式明确的国际环境保护“硬法”,可能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努力,甚至极有可能对发展中的国际环境法体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的失败已经证明,以条约法与“硬法”构筑的治理模式已经失败。在国际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紧迫的客观背景下,国际环境法体系有机会“从零开始”,走一条更为健康的发展路径:夯实法理基础,建设完善的一般国际法体系,从而进一步在一般国际法框架下建设更具约束力的实在国际法体系。作为一般国际法的重要法律形式,国际软法所具有的的优势——包括更快的凝聚共识、协调意志、能够为规则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等——在国际环境法领域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国际软法规范不应该仅成为条约法缺位时的临时过渡品或替代品,在新产生的“全球共有事务”治理中,国际软法规范应该起到凝练法律原则规范,为法律规则体系建设原则基础的作用,成为新兴事务领域的“宪法性”规范。

  • 专门生态环境诉讼制度的法典构造

    分类: 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态环境纠纷解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法典编纂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在环境法典中,有必要根据生态环境责任的特殊性需求、生态环境诉讼的功能承载需求、环境司法的发展需求,系统规定专门生态环境诉讼制度。该制度秉承可持续发展观,充分考量生态环境诉讼理论的新发展和环境司法改革的实践成果,发挥生态环境诉讼制度定分止争、权利维护和公共政策实施的功能。具体而言,专门生态环境诉讼制度的法典构造应遵循能动司法与合作司法运行理念,按照环境司法机构专门化、审理程序综合化、审判制度系统化、公益救济合作化的要求建构。在规则层面,着重考量不同环境诉讼之间的衔接、专门司法机构设置、管辖机制的优化、“多审合一”的实质化、专门证据规则的制定、替代性修复规则的明确、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的确定、执行合作机制的确立等。

  • 污染环境罪的保护法益与司法适用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关于污染环境罪的保护法益,应当坚持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主义,将生态环境本身作为该罪的保护法益;此种法益立场决定了该罪为行为犯,其不法评价重点在于是否实施了污染环境的行为。关于该罪的司法适用,一方面,应证明该罪罪状描述的非构成要件结果与污染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这只是为了证明行为对法益的危险达到了可罚的程度;另一方面,应将该罪的罪过形式解释为故意,否则不仅有违罪刑法定原则,还可能使得过失污染环境行为也成立该罪,以致不当扩大处罚范围。

  • “双碳”目标下中国环境立法的协同路径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4-22

    摘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环境立法应作相应调整,实现从污染防治到降碳协同的范式转换。当前面向“双碳”目标的环境立法存在数量不足、位阶偏低、内容不完整、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未来应当转变环境治理思路,以环境质量为环境法直接管制目标,从污染防治发展为满足人民对优良环境的更高期待。同时,加快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法,加强各现行环境单行法的协同立法,丰富立法数量,提升法律位阶,通过管制、激励、教育等多重手段来调控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吸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落实“双碳”目标,彰显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