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应用我国30个省市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和制造业升级的空间分布,并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当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否能推动制造业升级。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具有较强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较高的地区,周边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也较高。从全国范围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升级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西部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 民间金融、产业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民间金融内生于民营经济,是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的主要渠道,逐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对民间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产业转型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了民间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即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种机制。考虑到民间金融作用的溢出性,从理论角度深入分析了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效应。同时,以2004-2021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为样本,对民间金融规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中介效应、空间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民间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作用机制显著存在:第二,民间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存在异质性,即在东、中部地区民间金融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换产业增长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西部地区则可以通过转换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产业增长动力三条路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第三,民间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民间金融不仅对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促进作用,对邻近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会产生正向影响。因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鼓励民间资本流向创新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第二,制定适合区域发展的民间金融政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第三,加快民间金融相关立法,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 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需把握好城镇化这一战略基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综合体,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金融集聚因其资源的流动性,能够优化资金配置,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探究金融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测算金融集聚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银行业集聚在促进本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对邻近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证券业集聚的作用正好与之相反;保险业集聚能促进本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但对邻近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无明显影响。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畅通区域金融资源流动,合理引导资本市场资金流向,鼓励创新区域金融结构类型及拓展区域金融产品功能,使金融集聚更好地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 因数得福:数字基础设施、农民数字素养与农村共同富裕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摘要:在新发展阶段下,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重要支撑,也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我国31个省(市、区)2012—2021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对农村共同富裕具有积极作用,是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提高农民数字素养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且其推动作用随着农民数字素养的提高呈现出非线性式增强趋势;从空间效应来看,数字基础设施对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政府要从加快补齐短板、保障个体“数字权利”、推动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入手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稳步发展。

  • 科技创新主体协同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国家创新系统内部主体协同是为了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而 开展的一种系统性的创新组织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创新资源在系统内协调互补。根据协同 理论,构建创新主体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2009—2020年全国 30个省份的复合系统协同度,并以此作为创新主体协同指标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 空间效应分析,分别构建了空间邻接矩阵、空间地理矩阵、社会经济距离矩阵三重空间权 重矩阵并对整体空间效应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各省份创新主体协同几乎都处于 低协同状态,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协同度最优,政府和企业联动协同度领先;创新 主体协同空间效应显示其对区域创新发展有强烈的助推作用,总协同度对本地和邻近区 域都产生促进作用,且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即主体协同创新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 效应”,整体上实现了技术创新共赢;“全创改”政策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其对 周边区域创新的辐射作用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且在距离200千米以内 政策效应最显著。本研究对全面认识国家创新系统内部主体协同创新关系,以及依据协同 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域异质性政策制定有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