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专栏
  •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在解析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与共同富裕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进行了测度,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对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缓慢波动上升,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梯度格局特征;共同富裕指数呈稳步提升的演变轨迹,空间分布上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不均衡格局演进。②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呈阶段性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形成以省会城市为高水平协调中心的“中心—外围式”圈层结构;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具有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趋同效应,但空间自相关性趋于减弱。③金融发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城镇化水平是驱动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影响因子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且各因子交互作用后的解释力具有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特征。

  • 信息基础设施对地区就业及产业结构的影响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中国1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市域面板数据,利用“宽带中国”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和“城市离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最短距离”等工具变量,从宏观上探讨了信息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地区劳动力的就业率、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结果表明: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升地区就业。②互联网接入能够促进地区就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了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的提升;同时对地区新注册企业密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体而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据此,提出应根据地区间互联网普及率的现实差距,进一步加强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以促进地区就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 内陆开放型经济—出境交通复合系统的脆弱性及影响机理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在依托国际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扩大内陆开放的大背景下,文章从敏感性和应对性2个维度构建开放型经济—出境交通复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法测算脆弱性,并运用泰尔指数、空间马尔科夫链及障碍度模型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我国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出境交通复合系统脆弱性呈以中部地区为核心向边疆地区逐渐增大的圈层结构。低脆弱城市呈以城市群为中心的“群”状分布特征;中心城市脆弱性最低,沿边口岸城市脆弱性最高;且随时间演化系统脆弱性逐年降低。②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差异逐年上升,省内差异贡献大于省际差异,西藏、云南、黑龙江、四川等是差异主要来源地。③脆弱性类型趋向于保持不变,低脆弱性城市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④外贸和外资依存度、出境交通最短旅行时间、货运周转量、进出口贸易总额等是脆弱性降低的主要障碍因子。

  • 增强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的研讨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文章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区域规划的演变历程,深入分析了区域规划在实践中面临的衔接难、与其他类型规划关系不清晰、编制内容表述不一致等问题;继而从顶层设计、核心抓手、协调机制、理论基础、保障体系5个方面剖析了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难以发挥的原因,并提出了区域规划应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理论导向”相结合的思路,明确其规划定位与改革要点,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研究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城市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的重大举措。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别,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等目标的政策建议。

  • 沿海三大城市群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的创新驱动机制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文章在梳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以及城市群作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沿海三大城市群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的创新驱动机制模型,论述了沿海三大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创新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创新驱动沿海三大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相关策略和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以创新为动力、以沿海三大城市群为动力源,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支撑和经验借鉴。

  • 新时期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源—汇功能甄别与空间布局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政策支持、要素配置、产业引领相互交织的新质生产力战略框架。文章系统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演进与空间组织,从源—汇功能的视角甄别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时空格局,划定并探讨了发展中心、策源地、蓄水池和腹地等不同类型功能区域的战略定位及政策指引。研究发现:①新质生产力发展表现出产业和创新的空间收敛、区位优势的空间依赖、要素流动模式的多元化等效应,赋予地区源—汇功能要素耦合、功效分异、尺度嵌套等内涵。②研究期内我国新质生产力汇与源的功能分别呈“北高南低”与“南高北低”特征,形成东、南、北和西部四大功能区,未来应基于各地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因地施策,构建源汇耦合、优势互补、跨区协同布局,赋能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

  • “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讨论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文章首先从主体功能区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作用、强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遵循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等3个科学内涵出发,评价了主体功能区的政策价值和实施成效,揭示了不同主体功能的区域之间存在突出的发展差距问题。其次,基于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讨论了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改革指向,主要包括: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配的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和叠加功能良性互动的协同发展制度,创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蓝图加快构建国土空间新体系、形成综合功能区布局的制度。最后,还就主体功能高质量发展和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重点,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认为,经济地理学在主体功能区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新时代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也必将成为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动力。

  • 人口收缩背景下东北地区交通供给水平时空分异及影响机制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在识别东北地区人口增长与收缩区域、多维评价区域交通供给水平的基础上,构建了东北地区交通供给水平变化影响机制的综合分析框架,探讨了人口收缩背景下,东北地区交通供给水平的区域分异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人口增长与收缩对交通供给水平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2013—2020年东北地区人口收缩区域交通供给水平始终显著高于增长区域,增长区域交通供给不足现象凸显且程度加剧,轻度收缩区域交通供给趋于适度,重度收缩区域交通供给错配现象严重,且趋向供给过剩。②人口年均变化率增加促进收缩区域交通供给水平提高,但对增长区域影响不显著;良好的自然条件、较高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东北地区交通供给水平提高;财政能力对交通供给水平提高具有抑制作用;产业发展对交通供给水平提高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区域属性中,区域面积增加抑制收缩区域交通供给水平提高,区位条件产生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③产业快速发展引起的区域人口与要素流动需求增加是增长区域交通供给不足且程度加剧的主要原因,而对于人口收缩区域,其交通供给水平变化则主要是人口流失、产业发展滞缓等引起的交通需求缩减所致。

  • RCEP双向直接投资网络韧性演化及其效应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以RCEP 15个成员国为研究对象,探讨RCEP双向直接投资网络生长特征、网络韧性演化过程和国别节点韧性格局,并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了网络韧性演化效应。结果表明:①RCEP双向直接投资网络生长相对立体且异配性特征显著,完备且多元的成员国类型组成是其网络韧性演化的关键。②整体投资网络发展具有明显的适应性演进特征,具体表现出以扩大投资规模来恢复与发展、以加强资金同步来调整与抵御的适应发展历程,最终呈现“核心强韧—边缘疏松”的网络韧性结构。③RCEP区域内“自我加速”效应与第三方效应共同内生驱动投资网络韧性演化;市场开放程度、制度环境和劳动力质量等为主要外生驱动力,国家身份认同、税负差异以及高科技出口差异为辅助外生驱动力;双边贸易协定关系、殖民历史关系正向耦合嵌入促进投资韧性演化,而不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低效投资关系将持续受到地理距离的限制。

  • 竞争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由竞速转向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文章基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典型事实分析,提出竞争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并以2006—2021年中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法测度竞争型城镇化水平,进而探究其格局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竞争型城镇化的竞争方式由土地竞争主导转向资本竞争主导。②高水平竞争型城镇化城市集聚于东部沿海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③长三角竞争型城镇化水平位于四大城市群之首,珠三角近期赶超京津冀,成渝居于末位。④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和苏州竞争型城镇化水平常年位列前茅,西安和成都近年排名靠前。⑤经济增长压力、官员晋升压力、财政分权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加剧了竞争型城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能够缓解竞争型城镇化的推进。研究结论为解析中国快速城镇化实践和推进高质量城镇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借鉴。

  • 省域共同富裕水平测算及其时空演进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文章根据共同富裕内涵、推动方向和路径,以2012—2020年中国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省域共同富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域的共同富裕进程。研究发现:2012—2020年中国共同富裕呈阶段性发展,全国共同富裕进程趋势积极向好。具体而言,从空间演进来看,共同富裕水平低的省域数量随时间推移明显减少,共同富裕水平中等的省域数量增长最快,共同富裕水平高的省域数量增长明显;从演进方向来看,共同富裕水平中等的省域发展方向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发展,共同富裕水平高的省域首先以东部沿海省域向南拓展,2020年逐步向西北方向延伸;从地区差距来看,全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离散程度存在扩大趋势,东部地区呈显著缩小的状态,除西部地区两极分化现象加剧外,其他区域极化现象均明显缓解;从长期演进趋势来看,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各省域均会转向高水平共同富裕。

  • 中国省际共同富裕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驱动机制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省际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中国省际共同富裕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梯度分异特征,且南北方向共同富裕水平优化均衡程度高于东西方向。②中国省际共同富裕空间关联日趋紧密,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呈现出复杂化、多线程与稠密化的特征,空间关联流动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在共同富裕空间关联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控制和影响共同富裕水平的对外辐射与空间溢出,而西藏、新疆、青海等省区在网络中的影响力较小,处于边缘位置,难以控制和影响其他地区。③空间邻接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市化水平差异与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共同驱动着中国省际共同富裕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优化与演进。

  • 韧性发展视角下省域低碳经济绩效评估与区域网络治理影响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引入韧性发展理念,从经济、社会与生态3个维度的脱钩性能开展2011—2020年中国省域低碳经济绩效评估,并结合绩效网络模型探讨区域能级匹配与治理影响差异,为韧性网络优化治理与绩效提升提供适宜性路径选择。研究发现:①在中国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各维度上呈现不均衡发展状态,大部分省域过于追求经济维度的低碳韧性发展,而忽略了社会与生态发展层面。②大多数省域在低碳经济绩效网络中的空间关联紧密度仍远远不够,尤其是社会与生态维度,并且区域网络具有较明显的地理邻近性特征。③到研究期末,结合省域分类发展规划,发现64%以上省域所处辐射能级能够表现出与之较高的匹配度。其中,提升型省域普遍具有集群优势,东部沿海区域的省域需加强社会维度的协同发展;壮大型中的华中地区省域有望成为区域内的新增长极;培育型中的西南地区省域可考虑作为区域优先发展省域。

  • 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机理及效应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新时代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如何深刻影响并推动中国城市低碳转型,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议题。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SBM-GML估计法测算了中国各城市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同时,通过构建市级数字经济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机理及效应。研究发现: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对中东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和城市规模较大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②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和机制进行传导。③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均对数字经济促进中国城市低碳转型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我国应大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实施“分类分区”政府干预,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不断促进数字化与低碳化融合发展,以助力“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现。

  •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亚地区发展研究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亚地区发展的研究,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剖析了塑造中亚地缘空间秩序的两种手段:地缘政治手段和地缘经济手段。结果表明:历史上地缘政治手段塑造中亚地缘政治空间秩序基本上是失败的,而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内容的新地缘经济手段塑造中亚地缘空间秩序是成功的。新的地缘经济手段包括:设施联通、市场对接、利益嵌入和跨文化交流。这是用和平的方式来塑造地缘空间秩序的情形,但从冷战后经济区域主义的发展态势来看,地缘经济手段塑造地缘空间秩序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文章建议应该大力推进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内容的地缘经济手段,和平塑造中国周边地区空间秩序,共同打造以经济发展为内容的新地区主义。

  • 中蒙俄高铁可达性及其空间效应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以中蒙俄经济走廊西线、东线铁路为对象,在高速铁路情境下,利用可达性指标测度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线路升级提速后对沿线区域和城市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①未来中蒙俄高铁的运行使得沿线可达性大幅提升,高铁1 d交流圈覆盖全线,东线的可达性及其改善程度略强于西线。②中国城市可达性强于俄罗斯和蒙古国城市,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特征。蒙古国城市可达性改善程度大于中国和俄罗斯城市,呈线路“中间高、首末低”的格局特征。③高铁可达性的提升加速沿线格局的演变和重塑。人口和经济重心向中蒙俄高铁轴带迁移,极化效应凸显;高铁轴带内部边界效应消失,一体化效应显现;走廊沿线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加深,同走廊外的跨境投资规模增大。

  • 基于机会不平等理论的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差异源解析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文章基于机会不平等理论,利用Shapley值分解法获取机会不平等因素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贡献率,并探究机会不平等因素作用于海洋经济差异的多种渠道。结果表明:①从时空维度看,2012—2020年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机会不平等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南部海洋经济圈机会不平等指数较高,但近年来略有下降;东部海洋经济圈机会不平等指数较低且趋势变化不显著;北部海洋经济圈机会不平等指数位于前两者之间,但上升态势较为明显。②从来源因素分解看,国家级政策和对外开放因素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影响较大,而人才支撑、产业结构等因素的改善能有效缓解区域海洋经济差异。此外,对外开放因素显著影响北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区域海洋经济差异;东部海洋经济圈内部差异主要由国家级政策因素导致。③从影响渠道看,机会不平等因素可通过地方政策显著影响海洋创新投入等地方要素投入,进而造成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在地方要素投入中,劳动力投入间接渠道主要影响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投入间接渠道主要影响北部和东部海洋经济圈。

  • 地理位置对上市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基于CEO与董事长两职合一的调节效应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结合回归分析与ArcGIS空间分析,实证检验了地理位置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与企业—城市空间邻近均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②CEO两职合一可以强化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与企业—城市空间邻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影响;③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与企业—城市空间邻近对数字化程度较高企业的影响更强,而对数字化程度较低企业的影响则较弱甚至不显著。此外,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为正,而企业—城市空间邻近的积极作用仅在东部地区显著。

  • 黄河上游地区市域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及提升路径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解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黄河上游1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基于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剖析2010—2019年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进而提炼不同类型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呈“V”字形态势,形成北部优于中、南部的空间格局,且多中心趋势明显。②影响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2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人才的投入以及对人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③研究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区可划分为高数字化—高绿色化区(H-H型)、高数字化—低绿色化区(H-L型)、低数字化—高绿色化区(L-H型)、低数字化—低绿色化区(L-L型)4类。④H-H型应以城市群或中心城市为发展核心,H-L型应以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导向,L-H型应以健全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为发展手段,L-L型应以吸引外部投资与承接产业转移为发展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