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摘要:论文探讨了文学、历史认知叙事学与历史社会演化之间的一些关系,这不能说是我们对历史认知叙事学的基础展示,而是对相关问题和历史建构过程某些问题的澄清,这主要是从若干问题如文学的作用等角度进入的。尽管我们依旧有所保留,认为对于文学的作用与相关领域的能力不过高估,但是很难否认,文学与历史社会演化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依旧是在一些既明显又潜在的维度中进行的,包括某些洞察与特殊的能力。论文也从新的视角对作者、读者与“虚构”问题做了新的理解。可以认为,文学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其与历史社会演化的独特关联,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认为,历史认知叙事学同样有其独特作用。我试图以历史认知叙事学为起点,构建一种适合中文专业研究者的比较文学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到的这个普通历史认知叙事学,是历史认知叙事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植物观念在当下语境中的演变及拓展催生了“植物批评”的思潮。来自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从植物批评话语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滋养,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研究范式的植物批评话语。本文主要从西方植物批评的起源与演变入手,探讨当代西方植物批评擢升衍进的话语背景和特点,并通过梳理中西学者近年的文学研究实践,归纳出植物批评话语的研究范式,展示植物批评话语如何有效拓展了文学的研究空间。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摘要:20世纪下半叶以来,法国文学界“以虚构书写真实”的“自撰小说”(autofiction)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了重要的发展,对传统的自传叙事提出挑战。以乔治·佩雷克的《W或童年的回忆》(1975)和娜塔丽·萨罗特的《童年》(1983)两个“自撰”文本为中心,结合1960-80年代法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探究这一新变的具体形态特征与意义。两部作品都采用“双重书写”结构,以碎片、跳跃的叙事形式呈现个体微观的“小叙事”;在怀疑和断裂中打破虚构与真实的边界,进而实现“不可言说”之物的表达与探知后现代社会的独特情绪感知的目标。但它们同时也存在显著差别:两种书写肇源于不同的心理动力,致使它们在言说意图和主题表达上存在重大差异,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后现代“自撰”的书写形态:或以虚构序列指涉集体历史在个人伤痛中的朦胧阴影,或以独白对话引向外界“向性”所引发的内在活动和自我分裂。由此对其叙事特征与主题思想进行细致剖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当代法国文学的重要文类及同时期法国文化的认知。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小丑巴拉基列夫》是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著名剧作家格里高利·戈林生前的最后一部剧作。戈林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宫廷小丑——巴拉基列夫的轶事传说与艺术想象相结合,通过狂欢化叙事、悲喜剧形式及隐喻手法,在剧中建构对权力与权力者、权力与历史进程、权力与艺术等问题的多维思考。剧作家以寓言化的创作手法,无限扩展戏剧时空的纵深,剧中彼得时代的权力斗争既是对俄罗斯现实问题的折射,也是对永恒哲理问题的探寻,使该剧至今在舞台上仍闪耀着新光芒。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认知文学研究作为前沿性的文学批评流派旨在将认知科学理论运用于解释文学心智,它在诗学功能、阅读行为、文学情感与虚构理论等诸多方面提出创新性见解,产生了空前的学术影响,目前已形成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接受美学、认知文化研究和认知历史主义等跨学科研究分支。鉴于它们在具体学术实践上或各自为政或相互交叉甚至部分重叠而远未形成统一的学术体系,本文拟重返认知文学研究赖以发生的三大理论原点——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以它们为分类依据,通过例释三大相应模式下的典型学术观念,洞悉当下国际认知文学研究的基本图景。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自1832年弥尔顿进入中国至2012年,中国大陆研究弥尔顿三部曲的论文与著作数目逾百,而近十年来(2013—2022)相关研究发展更为迅速:一是研究内容得到纵深性开拓,特别在弥尔顿多重思想之主题探微、恶魔与英雄之人物探讨、多元文化影响之风格探索等三个维度;二是研究方法取得开拓式创新,尤其是跨学科交叉探究方法和跨文化研究路径。通过将弥尔顿研究作为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范例展开分析和探讨,并指出当下研究存在的拓进空间,希望能为中国大陆未来的弥尔顿三部曲研究指明方向,或能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经典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引。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第一个人》中的“阿尔及利亚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如何影响他的创作。文章首先通过加缪在写作《第一个人》对阿尔及利亚起到的不同作用定义了“阿尔及利亚动机”,即为了实现从阿尔及利亚这片土地中汲取出的朴素人道主义精神和均衡适度的希腊精神融合后产生的一种以生命为限度的主张而采取行动的启发性因素。然后,文章分析了阿尔及利亚符号的含义。接着,探讨了为什么阿尔及利亚会成为加缪所有书写的动机,包括他对阿尔及利亚的个人联系,以及阿尔及利亚的环境如何影响他的创作。最后,文章解释了《第一个人》的意义,以及它与阿尔及利亚动机的关系。整篇文章深入探讨了阿尔贝·加缪的作品和他的“阿尔及利亚动机”,为理解加缪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01
摘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常常被误解、忽视、低估,游离于其代表作之外。实际上,这篇小说是作家根据个人生活经历的自我虚构,不过他把传记性内容隐藏得太深,以至于掩盖了小说的纪实性,造成了读者的误读,遮蔽了小说的深刻内涵与价值。现有的研究还忽略了与小说情节发展并行的“隐性进程”,忽视了异化的家庭关系、疾病与恐惧的记忆等潜文本。《一天的等待》虚实融合地记录了作家的生活片段,表征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对他自己的“冰山理论”的最好诠释,是海明威的经典短篇小说。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有着繁杂的素材来源。莎士比亚根据其写作目的,对相关史料进行选择性的安排和使用,对主要角色进行了立体刻画和明 暗 式 处 理,突 出 了 角 色 的 情 感 力 量,建构了宏大的想象空间,缔造了一场伟大的道德和政治的因果 盛 宴。该 剧 对 史 料 的 创 新 改 编 凸 显 了作者对情感力量的认知和掌控,以及对君王德行、君臣关系等 王 权 政 治 问 题 的 严 肃 思 考,表 达 了 其对僭越行为的否定和对强大君主与国家的渴望。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墨克白丝与墨夫人》是中国莎学史上出版较早的《麦克白》译本之一。张文亮强调《墨克白丝与墨夫人》与以往传统的“莎士比亚悲剧”不同,既表现了现代意识观照下夫妻之间的“平等”之“爱”,又是一部情感浓郁的“浪漫悲剧”。《墨克白丝与墨夫人》不同于之前和其后的其他译本,突出了剧本的舞台性,增添了大量表示动作、声音、情感和心理活动的“译注”,包括对名伶演出的介绍和评点,强调了话剧演出的舞台性质。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欧美恶托邦青少年小说与20世纪以来的恶托邦文学传统在“探求更为美好生活”方面一脉相承,却又因其主人公为亲历生态危机与成长转型的青 少 年 而 独 具 特 色。书 中 的 青 少 年 为 生态灾难之“危”的见证人,更在跨文化的经历中、亲友的支持与信任中、同龄人抉择的影响下,为追求环境正义和社会正义带来“机”遇,成为具有世界性身份的行动者,并在行动中不断建构具有跨国界联通性、关注非人类生命、质疑资本过度积累之非道德性的青 少 年 文 化,为 世 界 可 持 续 发 展 注 入 青少年所贡献的希望与力量。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饮 食 与 族 裔 身 份 政 治 关 系 密 切,是 文 化 批 评 的 一 个 重 要 考 察 维 度。美 国 女 作 家 露 易丝·厄德里克的长篇小说《守夜人》中有大量与印第安人饮食相 关 的 叙 述,其 中 的 饮 品 叙 述 更 是 构成了复杂、动态的印第安族裔身份政治隐喻:小说人物对饮品的称呼、态度及饮用细节,隐含着厄德里克对美国社会族裔身份政治的思考,酒与咖啡等外来饮品指涉 印 第 安 人 在 现 代 社 会 中 遭 遇的 危机与挑战,以及他们现代身份的多重杂糅状态,茶、水与树汁等 自 然 之 水 则 帮 助 土 著 人 获 得 身 份 认同,找到心灵归属,作家本人也借此达成文学审美救赎。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尽管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哀歌式形而上书写揭开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大幕,但其表征程式及深刻寓意极少为英美学界关注。以艾略特熟知的尼采名作《悲剧的诞生》作为逻辑推演的背景知识框架,探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尼采式悲剧精神的反式书写,对于艾略特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思想溯源及艺术表征意义。研究发现,诗内的意志瘫痪和自我分裂两大悲剧性表征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二元对立冲动形成反面意指。此种尼采式悲剧精神的降格式诗歌演绎不仅揭示了西方早期现代文明的矛盾性特征,而且以精神悖论的方式凸显了现代文明嬗变过程中剧烈的思想冲突,最终赋予英美现代诗歌新的悲剧精神洞见。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小说在世界文坛迅速兴起,成为当下学界备受关注的一种文学类型。作为人类世重要的文学想象,气候变化小说书写与反思气候变化,对人类世困境作出批判性回应,勾勒人类世的社会、政治、伦理与情感轮廓。本文从气候变化小说的兴起语境与发展历程出发,重点考辨气候变化小说研究中的尺度效应、能动性摹写、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核心命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就气候变化小说研究的未来方向与任务提出若干建议,为学界在这一文学式样上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