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态学 >> 生态工程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为研究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对受水城市农业水足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首先运用Kaya恒等式与LMDI分解技术设定双重差分模型,再通过测算东、中线工程受水区与非受水区共76个城市的农业水足迹及其Tapio脱钩指数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南水北调受水区农业水足迹整体平稳,但2015—2016年农业水足迹出现明显下降;(2)2014—2015年,南水北调受水区脱钩城市数量明显增加,2017年扩张性负脱钩城市数量激增,其中东线工程是主要成因;(3)南水北调全面通水有利于受水区农业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但2016年以后该效应逐渐减弱甚至出现负脱钩效应;(4)东线工程全面通水促进受水区农业水足迹脱钩,而中线工程导致受水区农业水足迹负脱钩。研究结果通过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讨论发现,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促进农业水足迹脱钩不具有动态可持续性的原因主要在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充足、节水管理不足,中线工程供水不足等。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工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特色小镇是城乡联动发展的重要平台。培育特色小镇有助于城乡统筹发展,有助于拉动消费升级,而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为厘清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内在机理,基于生态学和产业生态圈理论,对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含义、要素、特征及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提升特色小镇的内涵建设。提出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驱动要素和支撑要素,具有共生性、进化性和溢出性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资源整合机制、竞争合作机制、价值共创机制及协同共生机制推动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的整体有效运行和协调发展。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工程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区块链技术的多中心机制与跨界环境协作治理的多中心治理形态形成概念契合,但鲜有研究探讨区块链如何赋能跨界环境协作治理行动。为此,首先,借用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结合环境治理进程,嵌套形成跨界环境协作治理行动困境图谱,包括三种协作风险与三种交易成本。其次,基于区块链核心技术、硬件设备与区块链平台搭建应用技术架构,进一步探讨区块链技术破解跨界环境协作治理行动困境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最后,阐明区块链技术赋能跨界环境协作治理需要解决的认知风险、安全风险和僵化风险。区块链技术为破解跨界环境协作治理行动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理思路。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工程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环境经济政策因其调节环境行为者的环境经济利益关系的独特功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行了总体部署,环境经济政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加快深化改革与创新,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新部署、环境经济政策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任务,认为深化环境经济政策创新与发展要以服务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目标,加快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市场政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资源环境权益市场交易制度,强化政策统筹与综合优化调控,加快环境经济政策法制化建设等。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工程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在行政区域生态价值量化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将GEP核算范围扩展至重点发展片区,以九龙山数字城为试点,分别核算该片区规划前后的GEP,综合分析片区的GEP变化特征。结合GEP核算结果,从生态修复、海绵城市改造、节约资源能源、污染物减排和景观格局改善等方面研究提出GEP补偿的适用技术,并对各项补偿技术可产生的GEP补偿量进行核算,设置不同条件研究分析试点片区的GEP补偿潜力和补偿技术组合,为实现区域GEP的占补平衡提供技术参考,为精细化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九龙山数字城2020年GEP为5.02亿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指标是调节气候服务,占比达到56.119%;(2)与现状相比,基于九龙山空间规划的GEP将下降1.87亿元,主要原因为植被用地总体减少了42.55%;(3)通过研究不同补偿措施对区域GEP的作用,九龙山数字城的GEP补偿潜力可达6.07亿元。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工程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为充分发挥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促进城市空间的复合利用,对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空间特征及建成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业态组合及业态结构、建筑规模3项重要因素,对大型商业综合体进行空间识别与分类,分析其空间特征。考虑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停车需求,提出“5D+P”建成环境表征体系,基于因子分析对其建成环境进行分析。以昆明市为研究区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共识别出22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分为“餐饮—工作”主导型、餐饮主导型和工作主导型3类;(2)商业综合体大多集聚于市中心,并逐渐由官渡区向五华区和呈贡区扩张;(3)不同类型综合体对建成环境要素的偏好存在差异。由此,提出3条针对性建议:(1)科学建立商业综合体的识别分类机制;(2)扩大商业综合体主要集聚区的辐射范围并加大集聚规模;(3)在规划建设和提升改造过程中考虑不同类型商业综合体的建成环境偏好。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工程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气候危机愈发紧迫,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气候变化诉讼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司法手段,逐渐在世界各国兴起。2021年5月,荷兰海牙地方法院审结的荷兰皇家壳牌一案,是法院首次以预防气候变化带来的危险为由,判令能源企业控制碳排放总量,承担具体的减排责任。这一开创性判决成为气候变化诉讼倒逼能源企业低碳转型的开端,推动了能源企业环境责任的变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正处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能源企业应当积极作为,把握企业低碳转型战略的节奏和方向,降低气候变化诉讼法律风险,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管理,制定更加积极具体的气候变化政策,加大对碳抵销技术的研发力度,打造绿色清洁的产业链,合理利用涉外人才储备,完善风险识别和监管体系。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工程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场景营造对创造人地共生所需的文化空间具有形塑作用,是统合文化生产与消费、激活多方主体参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机制。特色小镇是当代中国城镇化的一种发展模式,既是打通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空间支撑节点,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承接地。场景理论的应用,推动着特色小镇的建设从以空间扩张为特征的第一阶段向以文化内涵建设为特征的第二阶段演进。城市近郊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协同。在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高质量落地的过程中,以场景营造推动城市近郊特色小镇建设中主体价值的重点突出,避免特色小镇的价值分散与符号游离,重视与城市主体文化生态的协同,强化空间规划和错位发展,围绕特色符号构建产业价值链,是调整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探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