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民粹主义的集体行动逻辑———以美国左右翼民粹主义为例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内容提要】 民粹主义已然成为21世纪的一股政治潮流。然而由于概念的空心和诉求的多变,民粹主义成为描述集群运动的一种命名标签和价值符号。本文结合政治经济学的集体行动理论,将非理性因素引入政治市场,认为民粹主义遵循集体行动的逻辑———民粹主义兴起于社会变革下人们舒适感普遍降低时期;民粹主义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精准切割迎合大众需求,塑造“精英—民众” 的区隔;民粹主义依靠集团成员数目的增加通过民主制度攫取政治权力;民粹主义的发展受到议题替换以及现实成本增加的制约;民粹主义运动因民众及其领袖固有的集体行动模式而无法胜任政治制度化的要求。文章继而以美国左右翼民粹主义为案例,检验民粹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特朗普执政期间的表现,发现其过程基本符合民主制度下引入非理性因素的集体行动理论模式,其表现和衰退契合集体行动逻辑的推论。未来,民粹主义与政党政治存在着相互借力的需要,如果任由民粹主义发展,将加剧政治极化。

  • 君主官僚制国家、官僚化浪潮 和现代国家破晓———秦朝国家形态的内涵、历史定位和世界意义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内容提要】 公正阐释秦朝国家形态的内涵、历史定位和世界意义是进行国家基础理论创新、重建世界政治史的重要途径,也是找回中国在世界中的定位和历史使命的重要方式。秦朝中央集权君主官僚制国家是一种成熟的天下型国家,是古代东方最重要的国家形态,比碎片化的古希腊城邦政治更持久、更具普遍性,也比古罗马更好地处理了直接统治和民族整合问题。它解决了超大规模国家的治理问题,是当时世界并曾长期是世界史上最先进的国家形态,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国家形态和社会治理范式供给。秦朝拥有古代世界最彻底的平民社会,并在世俗化、直接统治、常备军制度、文武关系、国家形态延续性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状态,是世界史上第一波官僚化浪潮最高峰,也是最早翻越国家机器现代化、社会和阶级结构现代化两座珠穆朗玛峰的国家。但秦朝并未完成现代国家构建,仍属古代国家。秦朝国家形态不是中国和世界的负资产,而是世界中国化的起点,深度塑造了世界政治文明。

  • 国际秩序中的民粹主义与 全球主义:历史与现实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编者按】长期以来,国际关系学和比较政治学都忽视政治思潮的重要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下,对政治思潮的深入研究不仅便于我们理解国内外政治的同频共振,还便于我们理解世界政治的深层结构。政治思潮给我们的学术研究提出了诸多尚待回答的重要研究问题。为此,我们约请相关学术领域的8位学者,就如下四个基本问题进行讨论:(1)百年变局下的世界政治思潮; (2) 传统政治思潮与世界政治变迁;(3)现代政治思潮与世界政治变迁; (4) 新兴政治思潮与世界政治变迁。我们期待通过这组稿件激发学界对政治思潮与世界政治变迁关联性的深入思考。

  • 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能源 政策比较分析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内容提要】 能源政策长期是美国民主党、共和党斗争的焦点,是化石能源集团与清洁能源势力较量的核心,是美国内政、外交与全球战略的交会点。在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危机、大国战略竞争和美国党派政治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通过比较研究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多维度、全方位的能源政策,可以得出美国能源政策的属性和走向,探索美国能源政策变化的实质。在世界清洁能源超级大国目标指引下,拜登政府能源政策呈现以清洁能源革命为发力点、以碳中和目标为协调,推进美国清洁能源经济建设,并致力于打造美国清洁能源的全球领导优势。尽管拜登政府对特朗普政府能源政策进行了全面性调整,但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能源政策也具有战略递进、创新的一面,体现了美国能源政策的总体发展与深化。总体上看,美国清洁能源将在拜登政府领导下取得多方面发展,并朝世界清洁能源大国迈进。展望未来,清洁能源转型与大国兴衰直接关联,特别是美国、中国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关于清洁能源核心技术、关键矿物和全球市场等竞争将走深走实,关于清洁能源的领导理念、国际制度塑造和权力生成等战略竞争方兴未艾。

  • 外交沟通中的廉价信号及 可信意图传递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 【内容提要】 外交信号传递是缓解信息不对称、促进国家间意图沟通的重要方式。既有国际关系文献立足理性主义范式,强调昂贵成本信号的可信机制,然而这种逻辑忽视主观认知与社会心理成本要素。外交信号传递与解读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互动者的主观认知、先验信念与非话语线索等廉价信号可以产生可信后果。基于微观互动理论,面对面外交关注探测战略意图的第一手信息,身体“在场” 可以更加全面地捕获廉价信号,展示信息沟通、行动协调、社会说服与价值象征四大功能维度。在高度符号化的面对面互动中,仪式性符号、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与叙事修辞即便是看起来成本不高,却可能触发潜在的观众成本与机会成本。镜像神经元理论指出,面对面外交中的心理共情、情绪传染与感知同步机制,使领导人有能力捕捉廉价信号,促进彼此意图理解。理解面对面外交中的廉价信号可信度,不仅可以弥补昂贵成本信号逻辑的缺失,也为整合多元路径提供了可能。 

  • 欧元区多种资本主义模式的 兼容性问题探析 ———理解欧元区的宏观经济失衡和改革方向纷争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 【内容提要】 以欧债危机的爆发为关键节点,欧元区成员国的发展失衡引人瞩目,欧元区北方国家拥有较好的制造业竞争力并有效地控制了债务,而南欧成员国则缺乏制造业竞争力并陷入了债务危机。后危机时代,以德国为首的债权国集团与法国领导的债务国集团就欧元区制度改革的方向问题存在分歧,债权国集团追求稳定为导向的欧元区,而债务国集团尝试增加欧元区宏观经济制度的干预能力。本文基于资本主义多样性视角,通过考察欧元区的比较政治经济基础,解释欧元区成员国分化发展的方式和原因。欧元区成员国的资本主义模式存在多样性,每种资本主义模式在历史上形成了与其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货币制度。北方出口导向型资本主义偏好稳定性的货币制度,而南欧内需导向型资本主义模式偏好干预性货币制度。法国国家主导型资本主义有干预性货币制度传统,在欧元区创设阶段尝试转向稳定性货币制度,又在欧债危机后再次追求干预性货币制度。欧元区的矛盾是结构性的,货币联盟只能提供一个“一刀切” 的货币政策框架,但单一的货币政策框架很难满足成员国多样性的货币政策需求。由此,出现了欧元区不同资本主义模式的兼容性问题。欧元区货币制度与不同资本主义模式的匹配程度不同,因此诱发了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失衡,并最终危害了政治团结。

  • “印太战略”的前身:卡尔·豪斯浩弗的 “印太”政治海洋学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内容提要】 20世纪前期德国地缘政治学代表人物卡尔·豪斯浩弗在他的《太平洋地缘政治学》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印太战略并由此展现出了他的国际秩序观。豪斯浩弗印太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一战”后的德国寻找到一种新的生存空间,即他创立的印太战略就是在整合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基础上为德国向海外扩张奠定理论基础。豪斯浩弗印太战略的核心,是要求德国通过整合“欧亚之陆”和“印太之海”,从而来推动欧亚跨大陆集团与印太季风国家联合向“欧亚—印太联盟” 演化,以最终形成一个能够抵消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英国和美国) 主导性地位的国际格局。作为一种大战略思想形态,豪斯浩弗的印太战略虽然有其自身价值,但同时也深深体现出德国地缘政治学固有的地理决定论倾向和强权政治色彩,这种倾向也使得豪斯浩弗误解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海洋主导性地位的本质,这也是后世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必须时时加以警惕的教训。

  • 后发国家移动支付产业 赶超的机会窗口 ———以肯尼亚、中国和印度为例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内容提要】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日益成熟,移动支付产业在全球蓬勃发展。后发国家在移动支付的普及率和交易规模上都实现了对先发国家的赶超,而先发国家的移动支付产业却发展得不尽人意。本文构建了一个由部门创新系统的变动引发的技术窗口、需求窗口和政策窗口的分析框架,用以解释后发国家在移动支付产业上如何对先发国家实现赶超的问题。在肯尼亚、中国与印度这三个后发国家的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过程中,知识和技术、需求条件和参与者主体与制度环境的变动带来了技术窗口、需求窗口和政策窗口。三国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效地利用了这些机会窗口,从而实现了移动支付产业对先发国家的赶超。

  • 世界秩序演变的逻辑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编者按】世界秩序是世界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是世界政治变迁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世界秩序开始走入转型与重构时期。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和2022年的俄乌冲突进一步加速了世界秩序的变革。当今世界秩序的转型与重构为学术界提出了很多有待回答的问题。为此,我们约请相关学术领域的10位学者,就如下四个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1) 转型中的世界秩序; (2) 世界秩序与全球治理;(3)世界秩序与区域秩序; (4) 大国与世界秩序。我们期待通过这组稿件激发学界对世界秩序变革的深入思考。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ODA政策研究——基于结构性权力理论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5-09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内容提要】 日本对华ODA是中日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ODA政策调整的关键期。基于结构性权力理论中四个权力结构间相互依存、互动转化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中日双边关系与日本对华ODA权力结构变迁,推动了日本对华ODA政策转变。可分为三个阶段:1990-2000年是日本对华日元贷款高峰期,对华ODA政策的生产结构主导期;分析日本对华援助的利民工程与日本对外、对华援助的纯额数据,2000-2008年是日本对华ODA政策的知识与金融双结构主导期;对比日本政府出台的三份ODA大纲,2008-2018年是日本对华ODA政策的安全结构主导期。在动态进程视角下,四种权力结构在日本对华援助的不同时期经历了互动关系变化与此消彼长的过程。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对华ODA政策变迁,反映出日本对外援助战略与理念的转变,并与日本政府对外战略相配套。随着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扩大,应注重“南南合作”与“南北协调”相平衡的原则。

  • 国家优先还是市场优先?美国产业发展中的次序问题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提交时间: 2024-05-09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编者按】 世界政治的早期经典作品非常重视时间的重要性,但在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影响下,近几十年来世界政治的大多数研究只是所谓的“快照”而非“影像”,轻视甚至忽视了时间维度上的差异对政治结果的影响。随着“找回时间”智识运动在社会科学中的兴起,我们需要重新发现世界政治中的时间维度。如何看待世界政治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如何将时长、时速、时段、时序、时机等描述时间性要素的概念用于对世界政治形态的刻画?如何将正反馈、路径依赖、报酬递增等时间性机制用于对世界政治动力的揭示?为了探究这些重要的问题,我们约请10位学者从学科、理论和实证的不同层面进行了讨论。我们期待这组笔谈文章能激发学界在重新发现时间维度的基础上对世界政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国际政治中的报酬递减与报酬递增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5-09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编者按】 世界政治的早期经典作品非常重视时间的重要性,但在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影响下,近几十年来世界政治的大多数研究只是所谓的“快照”而非“影像”,轻视甚至忽视了时间维度上的差异对政治结果的影响。随着“找回时间”智识运动在社会科学中的兴起,我们需要重新发现世界政治中的时间维度。如何看待世界政治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如何将时长、时速、时段、时序、时机等描述时间性要素的概念用于对世界政治形态的刻画?如何将正反馈、路径依赖、报酬递增等时间性机制用于对世界政治动力的揭示?为了探究这些重要的问题,我们约请10位学者从学科、理论和实证的不同层面进行了讨论。我们期待这组笔谈文章能激发学界在重新发现时间维度的基础上对世界政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国际安全制度与总体国家安全:一种理论分析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一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是贯穿这些领域的两条主线。国际安全制度构成了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国际安全制度能够塑造各国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影响不同领域的国家安全利益,促进不同领域的国际安全合作,从而有利于实现各国的总体国家安全。二战结束以来,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不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等基本原则已经大大改善了全球安全环境,构成中小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普遍性的国际安全原则和规范也可以应用到各个具体领域的安全规则的构建,从而直接影响各国维护相关领域国家安全的能力与利益。多边安全联盟会带来高水平的国际安全合作,促进联盟成员的总体国家安全,但也可能减损其他国家的安全水平,从而导致冲突。纯粹的区域性集体安全制度在提升各成员国家安全水平的同时,也具有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的优点。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制度的构建,并有效运用国际安全制度提升本国的国家安全水平。

  • 中国传统安全研究十年进展

    分类: 政治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年来,中国的传统安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从研究议题看,中国的传统安全研究主要聚焦地区冲突,领土争端,联盟政治与伙伴关系,核安全、太空战略与网络安全,安全秩序等重要议题。在理论研究上,中国传统安全研究在宏观理论和中层理论方面都有大的提升。总的来看,中国传统安全研究在过去十年研究水平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学者发展了一些安全理论,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研究方法、人才梯队和学术共同体建设上,中国传统安全研究也取得了进步。不过,中国传统安全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目前理论创新仍落后于中国的外交实践,难以满足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安全研究也面临学科碎片化和产出泡沫化的问题。展望未来,中国传统安全研究需紧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重视对中国经验的提炼和总结,通过基础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撑。

  • 守正创新:作为经验集成和规范性目标的新安全格局

    分类: 政治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以专章部署国家安全工作,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高度定位国家安全事业,旗帜鲜明地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整体规划。构建新安全格局既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上守正创新。守正方面,新安全格局是国家安全制度层叠的历史经验集成,在建制、渐进和突破期的国家安全格局变迁中逐渐形成内外统筹兼顾、多元功能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以及“党管安全”的国家安全归口领导机制;同时,新安全格局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安全实践的现实经验集成,体现为以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的实践逻辑防范化解风险综合体。创新方面,新安全格局是在新发展阶段对既有国家安全体系和领导机制进行提质升级,从而到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时达成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的规范性目标。新安全格局对标新发展格局,在体系目标上打造“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体系,在状态目标上达到对内的社会安全稳固坚韧、公共安全治理有效和对外的大国博弈主动有为、海外利益保护得当。

  • 遏压与接触之间:美国对阿富汗 塔利班政策的嬗变与走势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 自“9·11” 事件以来,美国在阿富汗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战争。在美国因素的重要作用下,塔利班从建立政权到失去政权再到重新掌权,从反面见证了美国霸权的衰落进程。美国与塔利班的互动肇始于塔利班第一次执政时期,由于双方在塔利班的外交承认和“基地”组织庇护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最终走向决裂。“9·11” 事件后,美国对塔利班政策经历了从干预到妥协的转折,总体上是“遏压”和“接触”并用。美国政策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收益,还助推了塔利班的重新执政。在后撤军时代,美国彻底放弃使用武力手段来打击和颠覆塔利班政权,美国的政策底线是确保塔利班不走向反美的支恐政权,美国的长期利益是将塔利班纳入其中南亚战略的轨道。然而,美国在塔利班的国际承认以及反恐承诺等问题上存在矛盾,这为双方开展新型关系埋下隐患,也从根本上限制了美塔关系的高度。

  • 经济开放、经济安全与中国国际政治 经济学的学术创新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国际关系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兴起于西方,随后不久就引入到中国。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产生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内生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深厚土壤则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因此,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起步就不是对西方知识体系的简单移植,而是扎根于中国大地。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进程中,进一步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的重要使命。本刊约请9位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讨论。我们期待这组笔谈文章能激发学界对如何构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区域国别学的相互促进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国际关系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兴起于西方,随后不久就引入到中国。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产生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内生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深厚土壤则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因此,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起步就不是对西方知识体系的简单移植,而是扎根于中国大地。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进程中,进一步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的重要使命。本刊约请9位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讨论。我们期待这组笔谈文章能激发学界对如何构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 关于建设世界政治学科的初步思考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21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主流国际关系研究仅仅关注现状性结构,加之深刻的意识形态偏见与学科壁垒,已经很难满足当下中国的发展需求,因此加快世界政治学科的建设是当下中国政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世界政治学是以比较政治研究为基础的国际关系研究,是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统合。“世界”是一个复数的、异质化的概念,因此世界政治需要从经济、地理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正确认识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世界政治史是世界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其本质是资本主义驱动的白人优越论进而所建构的白人主宰的国际制度与国家关系演化的历史。分析世界政治,需要充分吸收各主要国家政治史、政治思想史、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和国际关系史的丰富资源,并加强对非西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扭转几十年来学界对西方理论亦步亦趋的局面,建立真正的中国自主性社会科学。

  • 政治修辞的技艺: 战略叙事中的说服、框定与历史记忆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政治叙事的可信度离不开修辞表达技艺的施展,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的政治修辞的 “叙事转向”关注了政治话语的说服力问题。基于亚里士多德修辞三原则,话语分析的叙事转向凸显了说服诱导、认知框定、记忆沉淀三大机制。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政治互动情境下,为增强政治修辞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叙事者需要使用多元的修辞策略来框定听众注意力。政治修辞技艺作为社会建构过程,凸显了政治话语的武器化。本文围绕政治话语的多维度功能,讨论政治修辞的增强与削弱逻辑,分别讨论了说服、框定与记忆的叙事强化机制,以及修辞强制与再框定的叙事削弱逻辑。在政治互动进程中有效构建叙事剧本,需要把握修辞规律,将说服诱导、认知框定与记忆沉淀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