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综合学科
  • “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 重点专栏建设笔谈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专栏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后,2024年 1月 20日,济南大学召开“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专栏建设座谈会,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岛大学以及《新华文摘》《文史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期刊编辑部的 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深入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提出了真知灼见,本期我们将各位专家学者对“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专栏建设所提的宝贵建议编发一组笔谈文章,以期对本刊的“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重点栏目的新阶段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 从耻感文化视角分析日本社会秩序现象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30

    摘要:现代日本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有秩序的现象。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现象和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深受“耻感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在民众意识深处扎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耻”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蕴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但又不同于中国社会的耻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逐渐与本土的制度规范等相适应,外力作用导致了本土文化习俗与传统的突变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等级意识、各种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是日本“耻感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耻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 日本耻感文化及其多维结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8

    摘要:耻是伦理道德的基础性规范,耻感是这种道德规范在情感层面上由个体心理机制产生的社会性结果。日本文化被认为是一种耻感文化,耻感文化外化为现实中与“耻”有关的一系列道德情境,具有多维结构。其特征表现为公认道德标准下独特的他律,且凭借外人的观感和反应所施予的强制力来行事;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耻的行为被发现而产生耻感,日本人习惯于通过一系列方式来洗刷耻辱,获得他们认为的尊严。日本耻感文化的多维结构蕴含着日本社会中强烈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和以耻为内核的伦理价值,但在社会剧烈发展、伦理道德淡漠的时代背景下,耻感文化过于强调的规则意识和硬约束作用,往往也使得日本人的价值判断基准产生混乱,形成崇拜强者的行为选择、以死谢罪的耻辱洗刷方式、竭力逃避责任的荣辱观。

  • “双碳”战略助推中国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机理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对目前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了评估,可持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很多目标进展不足,其中就包括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向国际社会宣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围绕“双碳”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 “双碳”战略与SDG13(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精准呼应,并与其他SDGs密切联系,其关系大致可以分为靶向对应、协同对应、权衡对应三种。 因此,在二者落实过程中,应强化靶向作用机理,放大协同效应机理,弱化拮抗效应。 “双碳”战略推动落实SDGs,在认知层面,应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对“双碳”战略的正确认识;在实践层面,要针对“双碳”战略与SDGs重叠的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工作;在落地层面,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开展零碳转型的试点工作,为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黑镜”中的对垒: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与防范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近年来, 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渗入意识形态领域, 通过大量发表含有意识形态内容的言论和信息、 围绕和设置议题展开社会动员、 炒作政治人物人气、 干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等方式, 使得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呈现自动化、 智能化趋势。 作为 “对象化的知识力量”,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属人的, 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活动的行为逻辑主要依据利益与兴趣诱导、 从众心理、 强势意见压力等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影响。 对此, 需结合社会思维和技术逻辑, 从认知、 制度和技术等层面, 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 

  • 人工智能的学科汇聚现象及其对科研范式的影响研究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2015 年起,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速与科学研究各个领域相汇聚,并逐渐成为一种通用型科研赋能工具,形成了独特的 “ AI for Sciences” 现象。文章系统梳理了自人工智能诞生之日起,其与科学活动的整体汇聚历程及阶段性特征,并结合人工智能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及当代科学所面临的高维灾难、 数据灾难等问题,分析 “ AI+科学” 热潮形成的动因。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人工智能与化学、 地球科学、 天文学、 物理学、 生物学、 材料科学等基础科学的汇聚态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科学研究的独特赋能能力,如信息归类的智能化、 扩展科学模拟规模、 基于数据的科学预测、 实现高维方程求解、 进行经验试错替代、 探索新科学猜想等。 

  • 大语言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风险及其规避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下,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多领域的范式革命,探索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与风险规避具有必要性。大语言模型本质是字词从语言空间向语义空间的转换模型,具有同构性、 统一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大语言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原创性、 知识管理与应用认同三个维度,提供了跨学科学术创新、 学术体系发展与提升学术研究影响力的价值。大语言模型存在的结构性与能动性局限主要表现为方法模糊、 责任模糊、 评价模糊、 主体性模糊,易造成研究信效度难以认定、人机角色责任划分不清,产生学术伦理不端与研究者关键技能退化的风险。 规范和引导大语言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应增强研究者的主体性、 重视研究的解释性与反思性、 探索梯级人机协同研究策略与加强学术伦理建设。 

  • 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底蕴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15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思想的梳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共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研究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共性在于“革故鼎新”思想,而传统文化中“既庶何加”“民为邦本”“富而教之”“天人合一”“亲仁善邻”等思想则充分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备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特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围绕“既庶何加”这一核心问题,选择“富之”与“教之”两手齐抓的发展路径,以“天人合一”“亲仁善邻”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革故鼎新”的理念让改革成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研究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1-04

    摘要:目的/意义 在全球格局加速重构的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网络全球化向纵深推进,催生出日渐频繁的跨境数据流动实践。加强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 是我国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研究设计/方法 借助文献研究、政策文本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究我国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因应策略。 结论/发现 我国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面临多法并轨、监管离散、风险复杂、管辖冲突等现实困境。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推进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的行动策略包括:坚持底线安全观,完善跨境数据流动法律规制体系;秉持共同安全观,统筹推进跨境数据流动安全监管;运用整体安全观,提升跨境数据流动风险管控效能;践行国际安全观,为全球数据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创新/价值 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因数据无序跨境流动引发的非传统安全风险,加强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提供实践进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