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中外政治制度
  • “新发展三角”:国家能力、制度 基础和社会经济政策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国家能力、制度基础、经济和社会政策共同构成了“新发展三角”,而新发展三角是理解时空下不同经济体表现的有力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国家能力有四个大的维度: “强制能力” “汲取能力” “行政能力-Ⅰ” 和“行政能力-Ⅱ”。“行政能力-Ⅰ” 可以认为是“递送能力”,“行政能力-Ⅱ” 则包含了“信息能力和领导力”。本文还讨论了度量国家能力的四个维度,并进一步讨论了在实证中如何理解新发展三角面临的诸多挑战。

  • 早期国家与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 “早期国家” 概念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 探讨 “早期国家” 的产生、 发展以及演变路径。 对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的探索表明, 人类社会政治组织从前国家政治系统向早期国家的进化, 既是经济社会分化和复杂化的结果, 又是众多政治组织竞争过程中一些关键政治行动者主动选择和优化自身社会政治组织的结果。 并非所有的早期国家都能走完不同发展阶段而成功演进为成熟国家。 只有那些善于适应新的环境且及时主动做出变革的早期国家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并不断向前发展。

  • “亚洲价值观” ——东亚政治文化研究述评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东亚政治经济生态的多样性引起了学界对东亚政治文化即 “亚洲价值观” 的讨论。 儒学传统和自由主义传统在如何组织社会及协调国家和社会关系等核心问题上存在着系统性差异, 这是理解东亚政治文化独特性的关键所在。 亚洲晴雨表调查 (ABS) 和大规模全球调查项目 (WVS 等) 的发展, 使比较政治学者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调查数据, 能在更广阔的环境中考察东亚政治文化, 检验 “亚洲价值观论题”。 本文介绍了学界重视东亚政治文化的缘由, 回顾了过去十年东亚政治文化实证研究的核心文献, 详细梳理了上述研究在理论提炼、 核心概念界定、 变量操作化、 测量工具选择及计量模型设定等一系列研究议题上的分歧, 指出未来相关研究需特别关注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 欧洲民粹主义的政党起源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关于民粹主义兴起的原因,有研究主要从经济、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予以解释,对政党自身的因素重视不足。本文引入政党力量因素,提出解释民粹主义兴起的多因素组合的分析框架。政党力量包含聚合性力量、组织化力量和自主性力量,其内部因子互动关系与多因子条件组合对探索民粹主义的政党起源具有天然优势。通过对 24 个欧洲国家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发现,主流政党力量的强弱对欧洲民粹政党能否崛起具有显著影响: 民粹政党获得良好选举表现以至少两种政党力量的薄弱为前提。在当代欧洲,经济压力下的弱政党力量和文化逆反情绪下的弱政党力量是民粹主义崛起的两种主要机制。本文也在经验上初步验证了 “政党力量”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 民众对政府回应满意吗?——基于 CSGS2015 调查数据的发现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重视及时获取并积极回应民意诉求。我国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责任型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回应民众的诉求,但是究竟政府对民意的回应程度如何? 基于 “中国城乡社会治理” (CSGS2015)全国大样本社会调查数据,本文尝试以民众的政府回应感知来评价政府回应的总体效果。研究发现,与西方学者想象的不同,中国政府对民意诉求不仅有回应,且政府回应能显著提升民众的政府信任。但是,政府对民众诉求存在差别式回应现象,对收入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强势群体的民意诉求回应较强。此外,民众的诉求反映渠道还不够完善。本文据此提出完善政府回应机制的相应建议。

  • 世界秩序大变革中的中国政治学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我今天讲的问题主要是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的转型与升级。我在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中,提出了 “世界政治学”概念,主要是国际关系学的转型与升级。同样,与国际关系密切相关的比较政治研究,我认为也需要思考转型问题。

  • 复线性的成长:新中国国家建设的经验、特征与重大挑战——一项历史政治学的考察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有关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这一课题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充分的历史政治学 “时空素养”。在对以往知识谱系中,不少学者是以线性发展的思维模式来套用和理解,然而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是在一个充满矛盾的、非逻辑的、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世界中展开的。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存在国家与政党、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军队、政党与军队、国内与国际、中央与地方、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等多条线索,各种线索交织在一起并还处于重构过程之中,体现为复线性特征。其次是共时性特征,国家建设表现为空间上的时态分殊和时间上的时态叠加,不同地区因发展差异分别 “占据”着不同的 “历史”,政治发展在中国场域下呈现出并起状态而非线性式继起。复线式与共时性反映了量子纠缠的特性。我们可以把中国国家构建活动看作是一个量子场的运动,里面有彼此联系的能量场,有着多对的 “量子式”纠缠,这些变化构成了目前中国国家构建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从中国发展经验与发展动力来看,有三个方面可以应对复杂性情势的挑战,一是需要存在一个中心来化解 “量子纠缠”,即坚持 “党的领导”,发挥中国共产党的 “政治势能”; 二是需要地方政府与基层社会的创新性;三是在中国国家构建的未来图景中,一些主观性因素如人的作用应当再次被重视。在中国国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从政党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三维框架下来审视中国的政治发展。

  • “长久国家”中的俄罗斯道统维新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近代以来,俄罗斯曾经历过对宗教和君主的背弃。 “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帝国,曾建立以双头鹰和东正教为主要标记的国家象征符号、仪式和制度系统,和以 “君权神授”为依据的 “大一统”形式,但沙皇权力的过度扩张,违背了 “中道”政治的要求。苏联在推翻君主制和去宗教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党—国式 “大一统”体制,曾经展现出很高的效率,其失败在于 “大一统”在形而上的不足。当代俄罗斯恢复了东正教的历史地位,对末代沙皇也重新做出评价,构建了以 “主权民主” “长久国家”论为主要方面的 “大一统”理论及相关制度安排,初步化解了俄罗斯在塑造国家认同、形成政治权威和生产政治效用中遇到的难题。在俄罗斯帝国、苏联和当代俄罗斯三个不同时期,俄罗斯都曾为建立政治秩序在道统建构上做过努力,也都各有得失。需要从 20 世纪以来俄罗斯政治道统的变迁中,重新思考宗教和君主在道统建构中的意义。

  • 国家间竞争与中国发展战略转型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在根本上取决于中美欧之间大国竞争的态势和格局。中国正在重拾持久战的战略意识,力图在愈演愈烈的国家间竞争中,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企业尤其是国家的技术能力,坚持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和发展战略的自主性。归根结底,国家间竞争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决定了中国必须继续保持强大的国家能力,如此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在不同的发展目标、模式、能力和 “火车头”之间做出合理、恰当的抉择,解决社会各阶层普遍关心、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回应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福祉所面临的内外挑战。

  • 发展型国家: 理论渊源与研究进展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本文计划通过梳理 “发展型国家”文献,讨论后发国家的发展历程,并兼及中国当下的发展问题。本文将先从比较历史角度,介绍 “发展问题”的由来,再从理论层面,探讨 “追赶发展”的思路,从而说明本书在论及发展问题时,为何刻意区分 “先进”与 “后发”并分别进行探讨? 接续将通过发展理论的历史实践,说明唯一成功的追赶模式为 “政府介入扶持”,从而导入作为本文主题的 “发展型国家”理论,并刻画其理论演变。当然,作者对后发追赶问题的关切,并未局限于静态的 “政府引导发展”模式,还关切在发展阶段调整、时空环境变迁后,“发展型国家”必须如何调适转型。循着这一关切,本文将再转回中国背景,思考其他后发国家的发展经验,是否有助于理解中国发展成就,又是否有助于启示未来改革的方向。

  • 旨在创建及巩固国家的创新性政治平衡:《 晋书·元帝明帝纪》摘录和评注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在蛮夷入侵和屠戮狂潮几乎席卷整个华北的时代,东晋王朝国家保住了华夏民族和文明的 “半壁河山”,因而其创建及巩固意义重大。东晋政治的本质,在于司马氏皇室与门阀世族之间互助互斗的错综联结,连同门阀世族中间类似的复杂关系。后者内部最基本地划分为华北南下的 “侨姓”与世代居于江南的 “吴姓”,而在北方强蛮虎视眈眈的当时,地缘/文化基础和政治经历大为不同的 “侨姓”与 “吴姓”能携手创设和维持东晋,无疑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这个成就既归功于南下的皇室和 “侨姓”世族中间杰出的政治家们的团结政策,也归功于 “吴姓”大族政治代表们的迎奉态势。然而另一方面,东晋世族互相间的内斗必不可免,而这与帝室与世族间的争斗交织在一起。《晋书·元帝明帝纪》展示了相关的历史图景,令人可以透视相关的政治/战略机理,并且提取较有普遍意义的、关于国家创建及巩固的历史教益,特别是政治平衡: 政治领导与其执政基础之间的平衡,还有政治基础内部不同的基本成分中间的平衡; 这些平衡往往取决于创新性的政治调整,连同不可多得的具体、细致和复杂的战略战术操作。

  • 改革开放、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本文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改革开放都能成功,改革开放的成功有赖于一个有效政府的存在。历史的、跨国的和当代的研究都表明,政治经济体制转型 (改革开放) 比较顺利、现代经济增长出现比较早的国家都是国家能力增强在先,经济发展随后。时间前后揭示了逻辑关联,经济发展很可能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除了改革开放的方向与举措正确以外,还需要一个有效政府作为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和国家能力的建设与维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两者都不是充分条件。在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的时候,对这一点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对改革开放与经济增长而言,具备基础性国家能力的有效政府非常必要和重要,国家能力比较强,可以为改革开放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可以为改革开放创造比较有利的内外环境,可以比较好地把握改革开放的方向和节奏,也才有能力调节改革开放造成的损益分配,对利益受损群体进行必要的、适度的补偿,避免社会矛盾激化,防范政治上的风波。

  • 再探政治合法性———以政治信任为视角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政治合法性作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大基础理论,学界对其的阐述有两重路径: 一重路径是依赖政治哲学推演进而建构起来的证成路径; 另一重路径则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描述从而阐释政治合法性。后来,证成的路径因为冷战而被西方打上了浓重的意识形态烙印,由此演变为只有自由民主才能从根本上为政权提供合法性。但是这一理论越来越无法解释发生在实存世界中的现象。为什么在经历民主转型和 “颜色革命”后并且按照西方逻辑建立起政治制度的国家,出现多数民众对新的执政当局不信任的境况? 为什么它在解释当代中国时捉襟见肘? 因此,如果按照被建构起来的合法性理论来审视中国必然南辕北辙。相反,从民众政治信任的描述性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政治合法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既有研究并未详细阐述为何用政治信任来衡量政治合法性是适当的,而本文则是在承认这一前提基础上尝试对其做补充说明。

  • 论香港政治发展的范式转换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在政治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 “泛政治化”“民粹主义”“本土分离主义”“否决政治”“街头政治”等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这深刻地折射出选举民主范式的理论缺陷与实践困境。作为英国 “殖民撤退”战略的产物,选举民主在香港的引进与推行本质上属于“普选迷思”,它遮蔽了有效治理对于政治发展的重要性。竞争性选举的推行需要在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国家认同、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具备充分条件,否则极易带来不确定性后果,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香港的普选进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行。当前香港政治发展亟须理论转型与政策转向,在确立与国家治理相一致的价值目标、实现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追求治理制度体系的全方位完善和治理能力的全方位提升等原则的基础上,将焦点从静态结构转向动态功能、从体制变迁转向实质效果,以经济增长、民生建设、国民教育和政治互信重塑香港良性政治生态。

  • 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国内思想界依然视韦伯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学术经典,其实这是一部旨在建构 “西方的兴起”的文化优越论的作品,对此国外学术界早有否定性研究,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称韦伯的做法是 “改写历史”。在文本意义上,韦伯的假设性因果关系或者逻辑链为: 天职———预定论———自律———理性———商业行为———自我救赎 (履行天职)。回到事情本身,即在欧洲史、全球史和宗教史的脉络上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发现这种由假设构成的逻辑链,真是一种 “自由意志”的异想天开之举。韦伯为什么要 “改写历史”?这是他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乃至人种主义帝国主义者的身份意识所决定的,“民族权力”而不是正义、道德是韦伯的毕生追求。遗憾的是,这样一部文化帝国主义作品,依然被国内学术界视为 “经典”,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科学之滞后性,没有历史社会学,把一本历史社会学著作当作政治哲学作品去推崇。

  • “国家治理理论与现代国家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论坛2017学术研讨会综述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国家治理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总部署的关键范畴之一,新时代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政治学的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2017 年 12 月 2—3 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组织的 “人大政治学论坛”2017 暨 “国家治理理论与现代国家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和学者对国家治理理论、历史和当代实践的相关重要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家建设的政治逻辑进行了诠释和讨论。

  • 国家—市场关系的两种取向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国家为市场而治理”与 “国家因市场而治理”既是两种相对的政治—经济观念,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国家—市场关系模式。无论是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还是各种 (作为一种治理术的) 新自由主义思潮,都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界定为自由放任,国家与市场的关系表现为“国家为市场而治理”,国家的作用是服务于市场的创建、生长、成熟。而 “国家因市场而治理”则认为市场不是自生自发、渐进发展的,主张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源于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一个政治共同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对不同的发展目标做出审慎的选择,这一目标必然会影响其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模式。对于中国这样的巨型国家和复杂社会而言,应认识到并充分重视发展目标的多样性,在自身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实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问题导向、脚踏实地、深思熟虑的选择,而非不假思索地奉行某种无法自持的 “自生自发的市场自由”思维。

  • 抽签与民主:释放对民主理念实现方式的想象力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如果摆脱 20 世纪以来流行的 “民主”“共和”观念,回到民主、共和的本源,在政治中运用随机抽签实际上是很有道理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助于实现民主和共和理念。在现代世界,对诊治漏洞百出的西式代议民主,重新启用抽签恐怕不啻为一剂良药。本文不是为了证明,抽签是实现民主理念的唯一正确方式; 也不是为了证明,选举一无是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实现民主理念也许可以采取很多种,甚至无数种方式,根本不存在某种唯一正确的方式,选举不是,抽签也不是。推进民主应该多轮驱动,不应单轮驱动。如果这有助于释放大家对民主理念实现方式的想象力,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 中国共产党指令型出版管理体制的起源与成长(1921—1949):基因·萌芽·雏形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提交时间: 2024-03-06

    摘要: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革命出版史是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开创了在革命根据地以指令型体制发展出版事业的成功范例。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共中央的宣传工作基本等同于出版工作、部分组织工作就是发行工作。本文通过梳理和考察中共中央在上海时期、中央苏区时期和延安时期这三个关键阶段对出版机构、出版政策、出版制度和出版特征不断探索的发展演进脉络,以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出版史所积淀的出版传统资源、出版管理思想、出版管理原则等对构建新中国出版管理体制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