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比较与转换: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笔谈上)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马克思大学时期与浪漫主义的邂逅及其诀别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03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马克思对浪漫派的自觉批判不是始自《莱茵报》时期,大学时期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邂逅,同时即意味着某种理论姿态与立场的区别及其诀别。马克思走上学术道路时,浪漫派已近尾声。从学术层面上讲,大学时期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自觉批判,在他从法学学习向哲学研究的转变过程中已经呈现出来。浪漫派表现为浪漫情绪但又不等于一般的浪漫情绪,大学时期马克思的浪漫情绪、对浪漫派资源的关注以及对积极的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肯定,都不能说明马克思就是浪漫主义者。大学时期马克思的理想主义是受法国启蒙思想而非德国浪漫派影响的结果,实际上,海涅对于浪漫派的批判,从大学时期即影响着马克思。正是有意告别浪漫派之个人风格以及追求更深奥的思想,马克思才转向黑格尔哲学。在柏林大学时期即已展开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是马克思批判浪漫派的典型表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隐秘主题即浪漫派批判,马克思通过伊壁鸠鲁这位古希腊启蒙思想家批判浪漫派的怀疑论及其神秘主义。某种将青年马克思关联于浪漫派的思想,的确意在复兴斯宾诺莎的活力论,这也是当时激进理论界试图激活浪漫派的某种努力,但严格说来,这是赫斯式的而不是马克思的道路。当赫斯试图回到费希特的旧路(因而也是一种重回浪漫派的旧路)时,马克思选择了告别,即告别浪漫派,并持续通向新唯物主义道路。

  • 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视域下的中国话语及其实践路径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源于一种建构本土化空间正义理论的现实诉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阐释和想 象应当在廓清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原初视域的基础上,从价值规范角度自觉助力中国城市空间的规划发 展。中国社会性质与国情决定了其空间话语和实践有自身的特殊性。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发展方式相结 合的新型城镇化,展现为不断向更高层次空间结构合理性迈进的历史进程,而这实际上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空间正义出场的现实依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 社会主义空间正义建设的理论出发点,以坚持唯物史观、贯彻以人为核心以及推动共同富裕来有条不紊地践 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事业,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话语体系大有裨益。

  • 青年马克思与法国共产主义思想的相遇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青年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哲学设定了一个理性支配的理想的国家,它意味着一 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致力于使这个理性国家成为现实存在的过程中,青年马克思遭遇到了“苦恼的疑问”。德国当时现实存在的贫困以及私有制所带来的不自由、不平等,暴露了理性国家理论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也动摇了青年马克思对此种理论的信心。于是,针对同样问题进行探讨的法国共产主义思想,开始真正纳入 青年马克思的理论视野。青年马克思并未全盘接受法国的共产主义思想,而是以费尔巴哈哲学为基础,努力 将法国共产主义思想整合进一个更为完整、系统的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青年马克思与法国共产主义的 相遇是一个自主的理论发展和理论超越的过程,也是一个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互作用的过程。

  •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实践逻辑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人民通过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了追求现代化的政治资格,由此真正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和跨越现代化的历史层级,从而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由于独特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的现代化叙事形成话语破解,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建构、一般规律认知以及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等方面展示出现代化的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思考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探索与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根本方法,要贯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六个坚持”创新方法,还需要把根本方法和创新方法融合起来,转化为可以操作、运用的普遍与特殊、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批判与建构、自主与开放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方法的创新运用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

  •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意义阐释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旨在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主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特别是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和历史规律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 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及其启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理论根基,从“和合共生”的中华智慧中汲取营养,立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实践,围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明确了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要坚持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强调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以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担当来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提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指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实践方向。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其重要启示在于: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全球气候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秩序迈向公正合理;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文明新能量的增添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体现出当代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使命和担当。文化构建需要正确把握主体性原则,超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认知限度以汇聚人类共同意识,探寻符合人类普遍利益的共同价值。人类的共同价值内蕴着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公共性特质,公共性体现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存在状态,公共性的凝合过程构成了共同价值生成机制的具体表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相互融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超越了认知主体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价值维度上致力于凝聚指向公共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增添了新能量。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文明新能量的增添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体现出当代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使命和担当。文化构建需要正确把握主体性原则,超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认知限度以汇聚人类共同意识,探寻符合人类普遍利益的共同价值。人类的共同价值内蕴着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公共性特质,公共性体现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存在状态,公共性的凝合过程构成了共同价值生成机制的具体表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相互融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超越了认知主体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价值维度上致力于凝聚指向公共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增添了新能量。

  • 《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是否设想过公有制原始共同体?——兼评望月清司的“历史理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8

    摘要:摘要:根据学界通常的观点,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曾设想过一个公有制原始共同体的历史阶段。望月清司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认为马克思此时的历史观包括原始共同体、市民社会和未来共同体三个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分别对应着本真状态、异化状态和复归本真状态的异化理论结构。然而,通过对当时社会对人类原始状态研究状况的考察,和对马克思文本的考察来看,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并未设想过一个公有制原始共同体的历史阶段。在马克思看来,现实历史就是私有财产的展开过程,是从简单私有财产到物物交换,再到商品交换的历史过程。

  • 从语言到符号——论卡西尔哲学中的康德-洪堡特因素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8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卡西尔对新康德主义传统的继承与超越问题是卡西尔研究的重要范畴,然而这一问题需要在观念史的维度上进行梳理。哈曼、赫尔德与洪堡特对康德哲学中的语言缺位问题展开了批判,强调了语言对于人类精神的重要性。其中,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是康德观念论原则在精神科学中的具体实现。卡西尔高度评价了洪堡特对康德先验方法的坚持与运用,并基于这一原则构建了自己的符号形式哲学体系。他从洪堡特的语言哲学中发现了对康德哲学进行扩展与超越的可能性,这促使他把先验方法运用到语言之外的其他文化形式中,进而从理性批判走向了文化批判。在上述意义上,卡西尔延续并发展了德国观念论中的康德-洪堡特传统。

  • 技术、劳动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演变及其理论效应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劳动与物质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核心范畴。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劳动方式是不断变化的,而劳动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在与手-身体、技艺和工具相对应的生产阶段,物质生产过程基本上表现为主体劳动的对象化过程,两者在形式上是重合的;而一般智力与劳动也是结合在一起的。随着传统技艺向现代技术的转化,科学知识和机器体系加入生产过程之后,劳动不仅与一般智力分离,也与物质生产过程区分开,逐渐沦为生产过程的一个次要环节。到了自动化生产阶段,生产过程已经成为“零劳动”过程,这也引发了劳动价值论和自动化生产的“悖论”问题。但自动工厂中的“零劳动”只是意味着直接劳动趋于零,并不能由此否认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机制,自动工厂依然会以一般利润率的方式从社会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获得自己的平均利润。因此,自动工厂不仅证伪不了劳动价值论,反而要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只有基于机器大生产以及由此引发的劳动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分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社会基础及其本真内涵。 

  •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解读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发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他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他提出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观点,展现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具体语境中的呈现方式。 他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具体性入手,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的阐释,既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因其在理论上的创新性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对平台资本主义的重新认识和再批判——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生命政治学的视角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各种智能终端设备的出现,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日益广泛,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社会无疑正在步入平台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平台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和批判,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和福柯等人提出的理论,即回到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生命政治学的角度,从历史的发生、现实的运行以及对生命治理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并提出批判平台资本主义的路径和方式。 

  • 技术的批判与超越:人类增强技术的马克思主义观——对斯坦霍夫的回应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对于人类增强技术,超人类主义者主张通过技术完善人类从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詹姆斯· 斯坦霍夫(James Steinhoff)主张挖掘超人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关联,以社会结构视角关注技术的设计。 基于此,尝试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针对性的批判性分析,主张从制度-技术-人的视角深挖人类增强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分配不均、阶层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建议,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最终尺度,引导人类增强技术的正向发展,从而真正增进人类福祉。 

  • 生命政治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嬗变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生命政治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身体与灵魂的思想,它长期被宗教政治和君主政治束缚,文艺复兴使得生命政治从神学走向世俗生活。 资本主义工场工业劳动取代农业劳动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为了维护工场工业劳动与社会稳定,与医学技术结合嬗变出医学生命政治。 随着机器大工业劳动的崛起,资本国家机器和资本双重规训劳动者使得生命政治嬗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命政治。 当今非物质劳动已经产生,并获得劳动霸权,根据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吸收自治马克思主义的非物质劳动思想,以非物质劳动为基础反对资本主义性质的生命政治;突破资本主义性质的生命政治的藩篱,并发展出自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政治。 

  • “生息资本”打造“物神形态”的政治叙事 ——基于《资本论》的一种考察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生息资本是银行的基础,是推动经济“脱实向虚”的强大力量。生息资本的大行其道是生产关系的最大颠倒,以货币的商品化、生息的自动化,打造了资本最完善的“物神形态”,是资本拜物教的真正完成,更是资本政治本质与政治本性的全面展示。生息资本通过“保留”资本所有权、执行资本占有权和强化资本支配权的政治叙事打造出“最完善的物神”“自动的物神”。这既是其经济功能的展开,更是其政治逻辑的表达。因此,马克思批判生息资本打造物神形态的政治叙事呈现的思想理念与思维方式,不仅是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性与现实性的逻辑支点,更是我们直面当代金融资本肆虐、技术资本横行和虚拟资本当道的重要智慧。

  • 贝克莱的困境与马克思主义对观念来源的破解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具有二重性。从积极的、肯定性的意义来说,它标志贝克莱破解以洛克为代表的早期经验论哲学知识论之矛盾的开端;从消极的、否定性的意义来说,它产生了“自我中心困境”的新问题,无益于问题的彻底解决。出于摆脱困境的实用考虑,贝克莱转而求助于先验、神秘的上帝,将其视作观念的终极来源,由此背离经验论哲学的基本走向,向中世纪神学独断论复归。通过确立“人是物质世界演化的产物”“观念是人脑的产物”“观念的内容来源于物质世界”三个核心命题,传统唯物主义将观念的来源归之于经验的、可感的物质世界,初步超越了贝克莱哲学。但由于在物质与观念作用机制问题上存在含糊性,传统唯物主义对观念来源问题无法给出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在继承、发展传统唯物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被传统唯物论忽视的“实践”概念进行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改造,将之作为沟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与中介,揭示了人的观念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认识论规律,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全面破解了观念来源之谜。

  •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及其生态学意蕴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自然”概念在马克思那里有着不同的含义,即受费尔巴哈影响下的合乎人性的自然思想,这是带有哲学浪漫主义意味的自然;先在性的自然思想,从中可以理解人的活动的有限性;人化自然,在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意蕴;作为外在强制力的自然,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强制性,这是一种“似自然性”意义上的自然。这些不同的自然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