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秩序何以维系”一直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议题,通过考察韩村村集体与村民间的土地承包费纠纷,着力探讨法律在乡村中的运作实践和乡村秩序体系的建构。研究结果表明,法律运作逻辑与农民认知间存在明显差异,农民持有整体性的权利义务观,法律则遵循局部性的权利义务观,导致双方往往对同一事实形成不同判定并产生分歧,降低了农民对法律的效果认同。法律在乡村的实践过程呈现出“运动式”特点,强制的法律只能实现对乡村一时的主导,一旦退出村庄,情理便再度兴起,由此形塑出“情理长期在场、法律间歇主导”的乡村秩序体系,在建构乡村双重治理规则空间的同时也影响着纠纷的现实走向与结果。当前村治困境部分源于国家使用法律来改造既有的乡村秩序体系,却难以保证法律的执行效果,未能建立起法律的权威,鉴于此,要建立起有效的法律执行体系,保证法律被彻底贯彻,强化在农民生活中的效用发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一些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行动者是县乡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干部、信息技术公司和农业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与营销人员,主要工作是引入数字技术和配置信息设备、建设数字平台和数据库,开展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服务和电子商务,而这些工作的主要展开空间是在县城和规模较大的乡镇。通过这种路径展开的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数字乡村建设悬浮,即没有同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有效结合起来。为了把数字乡村建设同“三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应当大力培训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主体,提高农民的数字知识水平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加强农业数字化建设,把数字治理和数字服务切实同农民的乡村生活有效结合起来,避免数字乡村建设仅由县乡干部在县城乡镇开展,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真正深入农业、农村和农民之中。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之下,人情支出负担过重成为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分层线性模型,从宗族网络结构的差异和村庄收入差距状况两个角度切入,对中国农村家庭人情负担的基本状况以及人情异化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家作为人情往来的行动单元,人情负担在不同家庭结构、社会网络和收入水平上呈现出异质性;宗族网络发挥了规范人情秩序的积极作用,在宗族网络强度较高、规模较大的地区,家庭人情负担较轻;收入差距加重了人情支出负担,地区收入差距越大,家庭人情负担越重,且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更大,但同时,宗族网络能够缓解这一负面影响。本文呈现了乡村社会变迁中人情支出负担问题的区域性差异,并揭示了其核心影响机制,为理解农村居民交往行动逻辑和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变迁提供了有益的观察视角和机制性的理论解释。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郑杭生先生在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术历程中,倡导并践行“顶天立地”的学术理念,以“顶天”的理论自觉和世界眼光,开创性地提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四论”。在其晚年,以身作则,深入杭州、郑州、广州和深圳等多个城市的基层社区开展实地调查,开启社会学实践转向,形成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和实践的完整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新的指向。重温和回顾“顶天立地”的社会学思想及实践转向,旨在全面学习和领会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精髓要义,准确把握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本质要求及可行路径。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发展“时间银行”对于缓解老龄社会压力具有积极意义,但目前其发展陷入了理念与实践之困。通过回顾“时间银行”创始人埃德加· 卡恩的论述可以发现,“时间银行”蕴含着礼物精神,挖掘这种礼物精神有助于回应当下的困境。在理念层面,时间等价是否公平、有偿性与志愿性是否冲突等问题可以借助礼物精神得到澄清:时间等价的公平性源自单位时间内劳动市场价值与基本人类价值的融合;有偿性原则不仅是对基本人类价值的承认和对“受辱的施舍”的规避,也可经由回礼义务促成更广泛的助人利他行为。在实践层面,可以通过情感植根与伦理嵌入等方式将礼物精神带回实践的中心,重构“时间银行”的实践路向。鉴于“时间银行”与礼物精神之间的亲和性,可以在未来研究中引入“礼物”这一理论范式。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首都地区是高度城镇化的区域,推进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特殊的责任和意义。首都地区的乡村振兴需结合首都实际和都市特色精准有效地推进实施。目前,首都地区乡村呈现出人口减少、村庄消失、农业受困的态势。为了更好地推进首都北京的乡村振兴,要准确把握其性质和意义。都市圈乡村振兴属于保护性发展,目的是保护社会系统的多样性与“生态平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途径。精准推进首都地区乡村振兴需做到精准分类、精准均衡、精准施策和精准监测。在路径选择上,结合当前首都“三区四类”村庄的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人文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休闲乡村和现代乡村五类典型乡村,在政策上可实施“千村百镇”振兴计划、开展“村庄庭院美化”行动、强化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大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志愿服务是一种历史性的全球现象。本文通过检视国际视域中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核心文献,探究了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本体建构、功能价值与发展理路,并分别关照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问题面向。在本体建构上,利用概念结构框架,理清了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本体论、因果论与实在论特征;在价值功能上,以社会关系为切入点,说明了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对个体成长所产生的多重影响,及其对家庭、社区、学校、国家等发生环境造成的外部效应;在发展理路上,基于全球视角,分析青少年志愿服务在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政策层面的发展进路。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我国青少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摘要: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是传统(经典)意义的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大社会工作的出现既是适应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现实需要,也呼应了国际社会工作传统界限扩展的专业背景。大社会工作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将面临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服务效能、专业地位、供给主体、学科形态等的全面转型。这一深刻的转型过程将伴随如何坚持社会工作的专业自主性以及新形势对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协调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社会工作国际化等带来的各种挑战。因应新征程新使命,推进社会工作转型的目标是加快构建社会工作新发展格局:基于社会工作的本质定位社会工作与大社会工作的关系;加快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的互构;以社会工作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抓手;发挥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