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农民逐渐在城乡间形成大规模流动。流动方式由以季节型流动为主向以节日型流动为主转变,流动主体由以老一代农民工为主向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转变,流动区域由省内流动为主向省内省外流动并重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国家的倡导和支持,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民在城乡间流动,促使其在传统乡土和现代城市转换中面临价值观的碰撞、冲突、交融,逐步实现价值观的现代转型,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留村农民。这种转型促进了农民现代性因素的增多,有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乃至我国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框架分析是对社会现实进行定位、感知、辨识和标签的认知工具。运用框架分析理论对法治乡村建设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对繁杂的法治乡村建设样态进行系统化建构,由此提炼出以内部环境、目标设定、绩效管理和审查纠正为关键片段的法治乡村框架要素体系;另一方面,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其特殊使命,需要借鉴欧文·戈夫曼框架理论对法治乡村建设框架体系进行锚定。消解当前法治乡村建设现实困境,实现法治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向而行,必须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农民主体性建设和嵌入式法治模式为支柱,以法律逻辑和乡土逻辑相结合为途径等科学理念。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工业污染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日渐凸显,其中,因农民环境权益受损及维护不畅激化的环境纠纷较为突出。基层政府防范和化解农村环境纠纷存在着复合性的实践、理论、政策与政治逻辑。分析基层政府在村民获取污染认知、与污染方交涉、向政府做制度性表达等维权环节的应然职责、固有潜能与实际作为,可在探究纠纷演化逻辑基础上,挖掘出政府调处失当的根源。聚焦纠纷内容、纠纷过程、纠纷调处主体视角,构建分层次划管、全流程覆盖、多方略协同的三维综合调处机制,可发挥出规避基层政府失当作为并有效调处农村环境纠纷的效应。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当前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治理实效距离政策文本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破解校园欺凌治理困境急需新的理论解释框架和实践路径。风险治理是应对当今社会风险挑战的一种有效措施,与校园欺凌治理具有较强的价值适切。运用风险思维探解校园欺凌治理困境,是一种有益的理念融通。目前,我国校园欺凌治理存在风险意识淡漠、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模式滞后、治理手段粗放等问题。基于此,需要在风险思维指引下对传统治理路径进行反思和纠偏,走出一条以“源头治理、协同治理、规范治理、精细治理”为特色的校园欺凌治理新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而农业绿色发展则赋予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要使命。为此,运用农业循环经济理论,采用准自然实验与连续型DID模型研究方法,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科学评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表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对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不同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存在异质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对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基于此,建议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评估优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财政支持,加大社会化服务组织质量认证力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地所有权归属集体以来,产权拆分及农民产权份额的扩大和强化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然而,理论上有效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却在农地流转的推动成效方面呈现时段上的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演进,改革对农地流转的正面作用渐衰,甚至表现出对农地流转的抑制。为解释理论与现实的偏差,聚焦改革路径的形成逻辑,重点阐述了政革历程及改革对农地配置的影响成效,提炼出改革成效不足的系统性成因。研究认为,产权理论的引入为确定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过去的改革经验为决策层延续产权赋予式改革提升了信心,规模经营路线的确立加强了坚持并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后,农地产权制度朝着扩大集体成员权能的方向不断推进,却在现阶段表现出抑制农地流转并冲击农地承包权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对此,构建了涵盖政策有效性农地多功能性以及中央决策层认知调整在内的解释框架。认为在追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下,扩大集体成员的土地权能并不可取,增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统”的作用并以社会保障弥补农户对农地的非生产性寄托是关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