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唐人李荃所著《阃外春秋》部分保存在P.2668 和P.2501 两份敦煌写卷中,是仅有的成于唐朝的通代编年体战争史。通过梳理P.2668 写卷前献书表,对《阃外春秋》编纂主旨,现存各卷内容取材,体例及叙事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深入讨论当时官方意志和学术风气对编纂的影响。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郑玄《孝经》学是在西汉以来的思想大背景中浸润而生,受到了董仲舒、刘向、《白虎通》等的影响。郑玄对《孝经》“先王”的理解内含着对五帝公天下与三王家天下的分别,结合其《礼运注》可知,这一分别正是要强调在家天下时代唯有通过孝礼之治方能实现天下太平或大同;郑玄秉西汉以来的《春秋》与《孝经》相表里观念解释《中庸》“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亦指向了对太平世的追求;郑玄以《孝经》为六经之总会,希冀发明大道,拨乱反正,以致太平为政治理想,这是其阐发《孝经》乃至群经的核心之旨。观此,知近代以来批评《孝经》为专制政治张本的非孝论并不可据。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将“《春秋》始于隐”指向周平王与鲁隐公时间上的相接,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序》亦承其说,但二者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杜预在强调时间相接的同时,亦将鲁隐公视为让国之贤君,从而将鲁隐公比之周公,对其有再兴东周的期待;但在《穀梁》的脉络下,范宁不能将鲁隐公视为贤君,而只能冀望于孔子的“将来法”。也就是说,在杜预、范宁笔下,周公、孔子产生了不同的位阶,“圣人制作”的主体也就随之改变,从而形成了“再造中兴”与“俟诸将来”两种不同的期待。究其实,则是西晋初“绍开中兴”与东晋末“礼崩乐坏”的历史现实在杜预、范宁文本中的投射,从而产生了二者对《春秋》与“圣人”的不同解读与诠释。但二者对《春秋》的解读并不仅仅是“知人论世”,更是要“知事用世”,期待《春秋》由经典文本进入历史世界,从而使现世走向《春秋》所昭示的“王道世界”。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11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孔子是否为《春秋》作者的问题存有争议。笔者依据现有史料试图通过逻辑推论的方法证明孔子确为其作者。文王之后,其子武王与周公分别继承“君”位与“师”位。孔子认为“师”,而非“君”才是“天命”的承接者。基于此,自视斯文在兹的孔子受命而作《春秋》,经此“僭越”完成了对传统“德行—政权”二元结构的改造,一个“德行—人格”的新结构于是诞生。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辨析“师”与“臣”的身份差异,强调了“师”高于“君”的地位。同时,他将孔子推上了无可无不可的“圣之时者”的高位,以彰显其作《春秋》的历史意义。通过圣化孔子,孟子建立起一个超越政权与道德束缚的“最高人格”的形象。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提交时间: 2024-08-22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从文字讹误、文献叙述逻辑联系、相关历史事件及背景等角度,据《国语·吴语》“食土不均”可校正《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食士不均”异文之讹,此前《吴越春秋》校勘工作中对这一条关注较少,在今后工作中似可据以说明和改正。“食土”指越国各级贵族的封邑,既不反映春秋时期越国已存在所谓对普通民众的授田制,也不反映所谓越国土地私有制下的普通民众可以占有土地。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春秋》所言“春王正月”,即王所颁行的历法的春季之正月。董仲舒将传统的“天命观”予以新的诠释。“大一统”被董仲舒说成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的根本大法。认为“大一统”是天地间最习常的规律,是古往今来皆通用的矩矱。这个学说的构建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固发展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伍子胥不仅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包括顺应天道、和谐自然,德政为首、刑罚为辅,爱民安民、关爱民生,举贤与能、强调官德,发展经济、轻赋缓征,“从近制远”、破楚服越六个方面,并在吴国进行了具体实践,给社会、经济、军事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从而为吴国参与争霸战争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