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7-12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城市规模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和表现,城市规模分布是否合理,关键在于不同规模城市之间能否形成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这需要对城市规模的分布、变化进行准确度量,并探究背后的驱动因素。为此,运用中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六普与七普人口数据,检验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在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上的适用性,并比较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在2010至2020年的变化情况。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296个地级以上城市总体不满足Gibrat定律,而Zipf定律的适用度在提高,从十年间的对比来看,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从中国十九个城市群内城市规模分布的情况来看,十年间绝大多数城市群内城市集中度上升,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第一档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量突出,第二档城市群的规模体系较为平均,第三档城市群建设初见雏形。

  • 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以郑开区域协同创新为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阶段背景下,创新协同发展正成为推动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构建创新共同体是建立高质量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可以实现区域创新水平的有效提升,指导城市群真正实现创新协同和联动发展,是应对新时代科技革命面临挑战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创新共同体概念与模式的剖析,在调研分析国内外区域协同创新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整体建设框架,最后以郑开同城化区域协同创新为例,探讨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构建模式与实现路径。

  • 背景下的中国消费中心发展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提交时间: 2024-08-1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消费中心和城市群都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对象,两者之间联系紧密,互动性强。消费中心概念的引入,能够为现有城市群研究提供新视角。城市群作为消费(中心)城市群,能够促进区域消费经济大发展,体现出消费性质差异化、消费形式多样化、消费水平层级化、消费内容普遍化、消费中心化、消费联系性强、消费完整度高、消费文化认同度高等特征,具有消费集聚构建宏大消费场景、消费中心化汇集更多消费动能、消费极化提升区域消费发展层级、整合消费形成区域消费竞争力等多重机制。基于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估计法的量化分析表明,各城市群消费中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群发展差异大。总体基尼系数走势较为平缓,甚至呈缓慢下降的态势。需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群发展。

  • 国家级规划能否促进城市绿色创新?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6-21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城市群作为创新要素资源主要集聚地,是加快绿色创新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载体。基于2006-2021年中国284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显著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这一促进作用在东部城市、非资源依赖型城市、创新基础较好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城市中更显著有效。国家级城市群主要通过市场一体化、产业协作化、政策协同化等渠道扩大市场潜力、加快要素流动、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功能分工、增强环境规制,进而促进城市绿色创新。并且,国家级城市群政策对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城市的绿色创新产生辐射带动,对空间和地理邻近地区可能存在负向溢出效应。

  • 近十年我国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实现的空间表现特征与未来布局优化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以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化地区承担了大规模集聚人口和工业经济的主体功能,同时,其集聚功能表现也出现了空间分异。文章对比了2010和2020年23个城市化地区人口、GDP、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等指标在全国、省域及城市群区域的空间表现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化地区人口经济集聚的规模位序基本稳定,建设效率位序变化的南北差异显著。②三大沿海城市化地区的人口集聚水平继续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有所下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提升区域,海峡西岸和成渝城市群是经济集聚活跃的主要区域;北方城市化地区的建设效率一直偏低,南方建设效率的相对水平与增长能力更强。③城市化地区在省域尺度的人口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在城市群内部整体呈现相对提高趋势。未来,应聚焦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新定位,着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集中布局和新型工业化重点推进,通过培育复合功能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通过人口和经济同步集聚实现均衡与协调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 一体化背景下图书馆联盟阅读推广活动原理及实践探析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1 合作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群格局的形成与全民阅读向纵深发展,城市群中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合作机制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成为亟需探讨的议题。 本文以城市群中省际图书馆联盟阅读推广活动为切入点,管窥“1 小时”公共文化圈的形成机理与未来图景。 在剖析城市群阅读推广活动的作用原理的基础上,对城市群中省际图书馆联盟及阅读推广活动展开全面调研,归纳总结阅读推广活动的管理模式、主要特色与存在问题。 研究发现:①城市群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包括开展阅读推广的综合性图书馆联盟、图书馆主导的阅读联盟、以特定文化为纽带的图书馆联盟、与阅读相关的专业性联盟四种;②城市群阅读推广活动相对于城市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体现在更注重区域认同、突出特色活动、注重多方协同、呈现为立体与叠加模式等;③在城市群阅读推广活动中省际图书馆联盟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尤其对城市群阅读公众的差异性与流动性关注不足,为此,省际图书馆联盟阅读推广应从机制、理念、需求、平台、体系等层面加强阅读公众与城市群之间的联系。

  • 区域协调网络的特征、传导机制与发展路径优化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周期协调视角构建了区域协调网络,运用融合社会网络分析、ERGM模型及路径模拟方法探究了网络特征、传导机制及发展路径优化问题。研究发现:①网络特征方面,我国区域协调水平波动上升,呈现关系“南密北疏”、速度“南快北慢”的格局;京津冀等传递型城市群侧重“先富带动后富”的非均衡发展模式,珠三角等互动型城市群侧重“互惠互利”的均衡发展模式。②传导机制方面,行政区划作用优于经济区划,中央垂直治理优于地方分散治理,生产、投资及消费联动“以高带低”地促进协调互补。③发展路径优化方面,“供需互促的循环联动路径”具有长期持续性,“中心城市的引领发展路径”的先发优势较强,两者结合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城市群的载体依托路径”以群际层面的平台支撑作用为主,群内作用较弱。

  • 黄河上游地区市域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及提升路径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解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黄河上游1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基于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剖析2010—2019年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进而提炼不同类型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呈“V”字形态势,形成北部优于中、南部的空间格局,且多中心趋势明显。②影响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2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人才的投入以及对人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③研究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区可划分为高数字化—高绿色化区(H-H型)、高数字化—低绿色化区(H-L型)、低数字化—高绿色化区(L-H型)、低数字化—低绿色化区(L-L型)4类。④H-H型应以城市群或中心城市为发展核心,H-L型应以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导向,L-H型应以健全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为发展手段,L-L型应以吸引外部投资与承接产业转移为发展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