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低生育率已成为中国社会乃至全球发展的常态。如何精准捕捉生育政策与生育率的关系、促使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与生育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打破原有分析框架,运用政策科学视角,创新性地探讨生育政策的建构和行动逻辑,以寻求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方向。不同于其他公共政策,生育的“家务性”决定了在生育政策的建构中,需要寻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正确认识生育问题的“集体无理性”;而在生育政策的行动理路中,中国式科层结构及其制度运作的有效性决定了生育政策上传下达的一致性以及其他政策与生育政策的协同性。基于这样的建构和行动逻辑,要使生育率实现有效回升,生育政策需要一方面继续发扬人本主义精神、着重宣传教育和培养意识,另一方面保持一致性,并与其他公共政策联合发力。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低生育率已成为中国社会乃至全球发展的常态。如何精准捕捉生育政策与生育率的关系、促使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与生育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打破原有分析框架,运用政策科学视角,创新性地探讨生育政策的建构和行动逻辑,以寻求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方向。不同于其他公共政策,生育的“家务性”决定了在生育政策的建构中,需要寻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正确认识生育问题的“集体无理性”;而在生育政策的行动理路中,中国式科层结构及其制度运作的有效性决定了生育政策上传下达的一致性以及其他政策与生育政策的协同性。基于这样的建构和行动逻辑,要使生育率实现有效回升,生育政策需要一方面继续发扬人本主义精神、着重宣传教育和培养意识,另一方面保持一致性,并与其他公共政策联合发力。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生育是生命历程的开始,生育质量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文章在生命早期1 000天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医学、人口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对生育质量的相关研究,总结凝练了生育质量的概念内涵,创新性地提出生育质量的分析框架。生命最初的几年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生长发育迅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具有较强的脆弱性。在孩子的这一时期进行投资,可以使其获得更高的生育质量,为孩子将来学习能力、健康状况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生育质量是对孩子出生结果的一个综合性考量。深入考虑个体成长发育所特有的不均衡性和阶段性,我们将生育质量划分为生理性特征和功能性特征两个维度,即出生时的一系列生理性特征和成长过程中最早表现出来的功能性特征。生育质量贯穿于母亲从出生至分娩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备孕、受精、怀孕和分娩的全生育过程。这一过程嵌套于父母特征、家庭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圈层环境系统中,不同圈层环境对生育质量的影响以父母特征为核心向外逐渐减弱。该分析框架不仅对于应对当前面临的低生育问题、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为理解家庭、社会以及文化传统的变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发现,生育动机在互联网使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存在两种方向:一是互联网使用通过削弱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 包括家庭传承型和经济效用型生育动机) 抑制生育意愿;二是互联网使用通过增强个体导向型生育动机(主要是情感喜悦型生育动机)提高生育意愿。生育动机在互联网使用影响生育意愿的过程中起到的抑制作用更大,其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11.251%。此外,互联网使用对生育动机的影响存在着世代、性别、城乡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异质性,不同上网行为对生育动机的影响也存在差别。考察生育动机的中介效应,有助于深入理解互联网使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机制,为网络时代应对低生育率问题提供新思路。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4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中国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持续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各项因素在其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利用泊松回归分析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的生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家庭规模和家庭人均收入对育龄群体的生育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住房面积和兄弟姊妹数量对育龄群体的生育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2)家庭住房面积和兄弟姊妹数显著提升了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并进一步显著促进该群体的生育行为,即生育意愿作为中介变量促进家庭住房面积和兄弟姊妹数对生育行为的影响;(3)通过分性别、户口和出生队列的分组回归发现,家庭因素对不同组别的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表现为家庭规模对女性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家庭规模和家庭人均收入对农业户口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家庭生育代际传递对生育行为的促进作用随出生队列增加而增强。基于此,从积极发挥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生育的正向效应,努力提升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加强性别平等引导与宣传教育,缩小城乡家庭发展差距等方面提出促进生育率回升的若干建议。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8-28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为此,本研究从文化友好、权利友好和福利友好三个方面总结提炼了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定义和内涵特征,并从现金支持、时间支持和系统支持三个维度考察了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的国际经验。最后,基于我国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面临的由家庭经济压力、女性就业歧视和“教育焦虑”传导的低生育意愿,从营造“家庭友好”和“性别平等”的人文舆论环境、构建“国家—社会—家庭”共同养育的制度框架、打造“政府—市场—社区”联动的社会支持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的政策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高龄生育被视为“晚育”且“高危”,与之相关的生育风险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高龄产妇的深度访谈发现,“迟为人母”的她们在怀孕和分娩中的时间体验需要放置于生育和母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理解。高龄产妇阐释自身生育时间时,在差异化的母职想象中理解当下和规划未来,展现出“走一步看一步”和“养育无忧”的两极时间节奏谱系。然而差异下相似的是,她们都认识到当下主流社会文化中“健康母职”或“密集母职”的责任和压力,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对这一主流养育文化脚本进行策略性回应。当前生育支持体系应兼顾不同女性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发展更具包容和灵活性的支持方式,构筑家庭友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07-03
摘要:生育保险是促进生育的重要政策工具。当前,生育保险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覆盖面过窄。本文基于2021年CSS数据,实证分析了劳动合同与单位类型对生育保险参保的影响。研究发现,合同保护效应是影响城镇就业者参加生育保险最重要的因素,各类劳动合同均可以大幅提高生育保险参保率。在全体城镇就业者中,存在体制庇护效应,公共部门的就业者无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均更高。然而,在正规就业者中,体制庇护效应消失,合同保护效应仍然显著。为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本文建议,重点关注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事业单位和无单位的城镇就业人员,加强劳动合同监督执法,加强对企业生育保险参保的监管,有针对性地提高生育保险待遇。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传统医学在汉唐时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胎孕知识,主要集中在《胎产书》《产经》《诸病源侯论》和《千金方》等医书之中,除了不孕症和孕期疾病的治疗,孕妇营养,养胎和接生的方法之外,还包括与生男生女有关的理论、医方、方术和胎孕禁忌等,受父权制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汉唐时期的胎孕知识带有明显的男性中心色彩,存在着强烈的性别选择倾向,本质上反映了权力与知识建构之间的关系。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由于人口规模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因而生育行为具有正外部性( 外部收益),且这种外部收益具有地区间不可分割性以及明显的跨期性。获得生育外部收益的最明确的主体是国家,因此,支持和鼓励生育主要是中央事权。生育支持政策的顶层设计要合理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形成激励相容的政策机制;要抓住制约生育率提升的主要矛盾,从化解女性生育行为与劳动力市场行为之间的冲突这一关键环节入手,优先选择既能鼓励生育又能提高女性就业竞争力的政策工具,个人所得税抵扣就是一项具有多重优势的政策;要注重政策体系的完备性和差异性,既能实现对全体育龄女性的有效覆盖,又能根据群体的差异性特征实施针对性的政策。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中国已经长期处于低生育率状态,国民生育意愿低迷,新生人口规模缩减。基于2012~2021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简称“民生三感”)为参照构建指标体系来测度主观福利水平,从意愿生育倾向和理想生育子女数两方面衡量生育意愿,探究主观福利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主观福利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民生三感”看,幸福感侧重影响理想生育子女数,安全感主要作用于意愿生育倾向,而获得感对两方面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最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主观福利对意愿生育倾向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对理想生育子女数的正向影响却在逐渐增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人工智能替代人力劳动进行智能化生产进而完成大量繁杂的生产任务不只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亦与低生育率导致的劳动力供给结构改变存在紧密关联。文章基于2000~2019年2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低生育率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劳动力替代效应,判断低生育率背景下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之间是否存在“互补式替代”抑或“挤出式替代”效应。结果表明,在低生育率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属于“诱导式技术创新”型发展,生育率降低推动企业引进人工智能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其对人力劳动的替代属于“互补式替代”;低生育率对人工智能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在平均生育水平较低的亚洲最为明显;人工智能发展与生育率之间存在产业结构门槛效应,制造业占比越高,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越大,低生育率对人工智能发展具有越显著的促进作用;智能化生产可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而缓解生育率低下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对生产活动造成的负向影响,产生正向经济效应;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短缺更严重,因此,引入智能机器人进行生产可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总的来说,一国或地区是否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应充分考虑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产业结构与人口变化,衡量人工智能引入生产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避免盲目智能化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平衡好这些关系,那么人工智能可作为一国或地区应对“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提高女性劳动供给是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而婴幼儿托育服务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贝克尔的家庭时间分配理论,并结合既往的研究成果,将劳动供给质量即小时工资率纳入女性劳动供给分析框架,丰富了女性劳动供给的研究维度。文章根据2019年的实地调查数据,主要研究了婴幼儿托育服务对女性劳动参与、劳动供给数量和劳动供给质量的影响效用与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女性劳动供给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机构托育服务能够显著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增加女性整体的劳动供给数量,同时提升劳动供给的质量。稳健性检验表明,相比于机构托育服务,保姆或月嫂照护孩子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还发现,婴幼儿托育服务对生育一个孩子、年龄在20~30岁以及体制外的女性劳动供给产生了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表明机构托育服务在促进女性劳动供给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基于此,构建普惠、倾斜于部分群体、性别平衡的托育服务体系与家庭生育支持体系,有助于缓解托育服务的供需矛盾,改善青年女性的孩子照护责任对其劳动供给的挤出状况,建立生育、孩子照护友好的劳动环境,来促进女性劳动供给的增加,最终提升整体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活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青年妇女的生育意愿远低于预期,这需从农民家庭抚育模式视角解释。在一些高度城镇化的农村,抚育模式从夫妻粗放式养育转变为婆媳精细化培优。农民家庭抚育主体从夫妻变为婆媳,抚育成本变高,方式更精细。在新型抚育模式下,个体压力和代际支持压力机制共同抑制了青年妇女的生育意愿。个体压力机制表现为生育将带来核心家庭再生产压力大、女性职业发展困境、社会交往受阻与生理劳累,导致年轻媳妇不想生;代际支持压力机制表现为婆婆因抚育义务刚性化风险、自养财富积累受阻、老年夫妻感情生活牺牲以及家庭抚育地位边缘化而不愿带。这说明农民家庭在生育决策上有自己的行动逻辑,积极的生育政策应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系统完善生育、抚育、教育、养老等公共政策。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生育政策放开后,家庭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对青年知识分子的生育意愿产生了影响。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育龄知识分子的调查数据显示,从代内关系看,夫妻在孩子照料和家庭劳动承担这两方面的责任分工同知识分子的二孩生育意愿并无直接相关。但性别作为一个中间因素,暗含着妻子将付出更多,有可能影响生育意愿。从代际关系看,父辈所提供的隔代育儿帮助显著影响知识分子的二孩生育意愿。知识分子的生育意愿大多同双方父母的生育期望保持一致,而来自男方或女方父母的影响略有不同。只有促进家庭分工均等化,完善生育子女的配套设施,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生育意愿,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低生育率是当代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以人口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中国低生育率危机隐含的伦理冲突及形成的伦理原因、应对中国低生育率危机的人口责任伦理构建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文章认为,中国低生育率危机隐含的伦理冲突主要表现为个体生育价值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女性家庭照料与就业和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家庭生育抚幼与养老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三个方面。中国低生育率的伦理原因主要表现为:政策惯性驱动下的晚婚晚育和“只生一个好”生育观念的固化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意愿,女性地位提高和就业率提高后的“双重角色”对女性生育意愿形成挤压,家庭抚幼养老功能弱化降低了生育的内在动力。构建中国低生育率危机的应对策略需要多管齐下,尤其要加强新时代人口责任伦理建设:一是重塑青年婚育责任伦理,提高人们对婚育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二是重构家庭生育责任伦理,倡导和鼓励家庭成员分担生育、养育、教育责任;三是重建关爱女性责任伦理,以尊重女性和关爱女性为价值导向,以尊重女性生育权利、保障女性经济权益为目标,努力营造尊重女性道德人格和生育权利的社会文化氛围。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群体数量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将带来更大的社会服务需求。理解这一群体社会关系的动态变化,不仅有助于明晰其社会支持网络的演变特点,也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人口政策,防范家庭陷入困境的风险。本文采用扎根理论作为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主要方法,选取某市某养老机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专区为主要的田野点,深度访谈了21 名 70 岁以上的独生子女去世的老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的社会关系主要形成了四种模式,分别为收缩型、扩展型、替代型和平衡型。这四种模式都是他们在子女去世后重建社会关系的方式,一些模式可能存在不稳定的风险,有必要在政策上对该群体提供更精准的回应和关怀。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从社会关系角度切入,将能更有效地为这一群体提供服务。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7
摘要:家庭金融杠杆是影响家庭子女数量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加入婚姻成本和婚姻时机的世代交叠模型(OLG),考察家庭金融杠杆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发现:(1)家庭子女数量与家庭金融杠杆之间呈倒U型关系,在拐点之前增加家庭金融杠杆有利于生育,拐点之后则不利于生育。(2)机制分析表明,家庭金融杠杆可以通过对青年婚姻和初育时机的渠道对家庭子女数量产生影响。(3)家庭金融杠杆的生育效应在不同城乡、民族、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家庭之间存在异质性。此外,养老金总体上抑制了家庭子女数量,增加工资收入,降低婚姻成本和子女教育成本利于多孩生育。以上结论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从独生子女政策、二孩政策再到三孩政策,生育政策的调整引发了社会各领域的“蝴蝶效应”。本研究在生育与性别比较的双重视角下,重点考察了生育政策调整过程中年轻父母所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从多维度剖析了其影响作用机制。同时,基于我国的现状,对三孩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反思,并就家庭友好政策及其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启发性建议。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5-25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代际支持是现阶段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在国家鼓励生育背景下,通过构建“能力-环境-意愿”框架,探讨民族地区脱贫家庭代际支持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民族地区脱贫家庭的代际支持有助于提高生育意愿,其中经济账起主要作用,情感账以经济账的作用为前提;第二,在经济账中,民族地区脱贫家庭的代际支持主要通过能力驱动机制影响生育意愿,即通过降低抚育成本、增加核心家庭收入和节约教育成本来提升生育意愿;第三,在情感账中,民族地区脱贫家庭的代际支持通过环境驱动机制影响生育意愿,即通过强化家庭导向为主的生育动机和塑造积极的生育态度来提升生育意愿。上述发现为代际支持提升生育意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