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伪善作为黑格尔所重视的道德问题,在《精神现象学》中有着关键的地位。然而,学界对于书中涉及伪善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论述和阐释。伪善作为一种道德痼疾,其形成与发展涉及了《精神现象学》中的多个意识形态。通过梳理书中的论述,可以发现伪善实际上根植于自我意识,形成于道德意识形态,并在良心与优美灵魂的层面中完全显现出来。通过对《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论述伪善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学界更好地了解黑格尔伪善问题的思想,从而为进一步认识伪善并克服它提供借鉴。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学界公认,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进行了创造性误读。本文围绕意识经验与精神现象的关系、“我们”的问题、绝对精神的判教问题、现象学体系被抛弃的原因、精神现象学演进的动力、绝对之意愿六个具体议题,细致辨析海德格尔解读与《精神现象学》本意的出入。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刻意回避了黑格尔“特定的否定” 概念,用绝对之意愿解释《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形态演进的动力,从而增加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的非理性意志色彩,由此把黑格尔哲学解释为不完善的存在追问。本文 提出,海德格尔与黑格尔对话的真正基础在于“拯救现象”这一议题。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列宁《哲学笔记》中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集中反映了其对一些哲学问题特别是辩证法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其哲学思想的“实验室”。其中“两版序言”的摘录主要反映了列宁对哲学形而上学的重建与改造、辩证方法的确立与拯救、思维形式与语言的联系,以及如何认识和对待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关系、怎样“颠倒”“倒转”“拯救”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等问题的深入探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问题特别是列宁备注和评析的重读和再释,有助于进一步开掘其深层意蕴并彰显其时代价值。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从扬弃到革命再到结构性的自我对抗,黑格尔、马克思与齐泽克三位思想家均看到否定是推动事物自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黑格尔站在绝对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以规定了的否定扬弃了知性形而上学的抽象两极对立,建构了理性同化、吞噬差异的形而上学体系;马克思以实践释放黑格尔辩证法中被思辨体系禁锢的否定,使否定之否定成为对现存一切进行无情批判的革命理论,为辩证法革命性的彻底发挥铺平了道路;“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以拉康精神分析之“空无”继承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解读,在结构性的自我对抗中寻找资本主义体系失败的必然性。从根本上看,黑格尔将绝对理念作为否定的主体,齐泽克将否定理解为本体论层面上的视差分裂,马克思在政治学或社会学的层面上实证性地理解否定,呈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性批判精神。马克思的辩证法以一种巨大的超前性扬弃了齐泽克的绝对否定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对二元论问题的困惑,促使青年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在其中找到破除二元论的有效路径。但是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思考使马克思发现黑格尔的哲学非但没能超越二元论,反而正是二元论本身。这种主谓颠倒的二元论哲学将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之间的矛盾构建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抽象二元对立,并以一种混同的方式主观任意调和矛盾,建构了虚幻的同一与真实的二元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哲学的二元论批判构成了理解青年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维度,也预示了马克思超越二元论的理论进路。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黑格尔是第一个把现代性上升为一个哲学问题的思想家,他热情欢迎现代性的到来,但同时对现代性中的内在分裂、矛盾和冲突有敏锐的把握,指出其存在着所有权不具普遍性、劳动异化、市民社会伦理丧失、大规模贫困对精神带来消极影响等方面的危机。黑格尔认为,当时的其他思想家对此问题的认识都存在偏差,所以主张对现代性予以政治伦理重塑:在逐步恢复伦理性的市民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必须继续进展到现代国家,才能真正对现代性加以政治伦理的重塑,即现代国家能够使个人的特殊性与国家的普遍性达到有中介的统一,这样个人的本质就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得到了塑造,所有权、个人的主观性、劳动的异化、贫困等问题都将得到有效解决。黑格尔对现代性的剖析体现了强大的思想力量,但其重塑方案终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9
摘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留下了九个“留待以后再谈”,却并未解决的“未解之问”。这些问题大体上能够被分为四个方面:其一,国家和教会的关系问题;其二,对黑格尔国家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王权)叙述逻辑的反思;其三,对本质二元性的解析;其四,市民社会相关问题的思索。青年马克思留下的这些“未解之问”既不是他随意思考的无意义的问题,更不是他写作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就遗忘了这些问题。而是经济史知识的缺乏,使他当时无法深入这些问题的根源处进行“治本”的处理。对这些“未解之问”进行深度剖析后不难发现,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对自己今后的研究理路有了规划。《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可以被看作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探照灯,也是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和转变的路标。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4 合作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 黑格尔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研究进入当代中国 , 需要回应时代精神的当代性与 话语体系的中国性。 黑格尔伦理思想在西方经历了“ 完全否定 —现实关注 — 内在证成 ” 的 路径 , 当代中国的黑格尔伦理思想研究缺乏理论与学术的 自 觉 , 中 国黑格尔研究需要一种 道德哲学意义上的启蒙与再出发。 从黑格尔现代性 自 由价值理念以及对其确证的哲学体系 解读中 , 可以发现黑格尔体系的“ 普遍性 ”特质以及“ 开端性 ” 的文化本位主义 , 从而理 解黑格尔体系的理论价值与知识局限 , 进而发现在黑格尔现代性意识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的伦理理解的可能路径。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建立起纯粹合理性的现实,并从本体论层面对现实概念加以形而上学式演证,突出了现实的总体性内涵,同时采用对现实的事后反思与之相映射。马克思在指出黑格尔现实观的逻辑泛神论本质后,批判继承了其现实观,并对之加以实践的对象性改造,使现实概念具有了客观实在的品格。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将辩证法的总体性原则社会历史化,把理论置于社会历史的总体过程中去理解。他认为理论不仅源自社会现实,更是现实运动的关键环节,并将其嵌入到改变世界的无产阶级运动之中,以此完成了对黑格尔现实观的批判与超越。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消灭哲学”的经典论断。“消灭哲学”论断中的“哲学”特指黑格尔法哲学,并非针对全部西方传统哲学。“消灭哲学”论断体现了内容和方法的双重现实性,其中“消灭哲学”和对应的“实现哲学理想”在思维方式上都呈现自我否定的特征。“无产阶级”是“消灭哲学”的必要“物质武器”,“消灭哲学”的论断以“无产阶级”作为实践主体,在理论逻辑上具备可行性。“消灭哲学”的论断与现代西方哲学推崇的“哲学终结论”存有本质性差异,实现了对“哲学终结论”的根本超越。“消灭哲学”的经典论断既体现了马克思早期哲学观的精髓,也为重建当代哲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德国式的现代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马克思早期探索现代化思想的开端。“德国式的现代问题”可以概括为“后发国家如何追赶时代”和“如何基于国家的特殊性追求现代化的普遍性”两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基础上成功开拓和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问题”思考的承接、丰富、创新和发展。以“德国式的现代问题”为起点,将理论眼光贯穿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我们可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解,更能理解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及民族与国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