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以劳动为核心,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人与社会的内在互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技术革命引发的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生态危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资本逻辑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侵蚀,都给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使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需要通过跨学科融合,将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相结合,构建“生命共同体”理念,拓展生命伦理的多维理解。此外,需要积极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弘扬绿色消费的文化理念,促使生命伦理从理论指导向实践转化,为构建一个新的生命世界贡献理论启示与实践方案。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1-09
摘要:数字时代直播带货迅猛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可以发现:表面上直播带货劳动者享有自主创业和发展的机会,实则被平台与资本深度控制,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平台通过算法和流量分配对直播带货劳动者的收益及行为进行控制,直播带货劳动者的自主性逐步丧失,劳动内容和情感也被商品化;直播带货劳动者的时间与空间被商业化,工作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最终在资本逻辑中走向“自我剥削”。为保障直播带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从政策制定、平台责任落实和劳动者自身保护等多方面出发,探索适合中国的直播带货发展道路,从而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直播带货的健康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注入积极动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马克思的社会生活理论经历了批判、建构和开拓的演进过程。理论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对立使马克思陷入“苦恼的疑问”,动摇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信仰”。异化理论的研究让马克思认识到“现实的个人”和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蕴藏了超越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可能性。基于“实践”的方式综观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解读参与社会生产的人,确立了现实世界的本源性根基,提出“解释世界”的根本目的——“改造世界”。立足唯物史观,以政治经济学为突破点,拓宽了马克思社会生活理论的视域,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研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辩证统一是列宁党性思想的鲜明特征。列宁党性思想内涵丰富,应遵循以下基本理路全面深入把握:在党性与非党性的对立关系中把握政治党性,政治党性体现在政党和党员两个内在统一的层面;在批判无党性中揭示党性来把握理论党性,理论党性由政治党性所决定,生成于坚持党领导出版物的过程,体现在各种具体理论领域;在辩证统一关系中把握党性的主要特性,阶级性与人民性、先进性与纯洁性、组织性与纪律性呈现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系统思维中把握严格的党性的基本遵循,布尔什维克党塑造、坚持和捍卫严格的党性要在斗争中捍卫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统一、坚持自由与纪律相统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不同于主观经验归纳中发生的观念抽象,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存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多重现实抽象。一是不同于生活用具抽象的劳作工具抽象,它是劳作技能现实抽象后反向对象化为物性工具模板的结果。二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劳动分工条件下,社会化劳动一般的现实抽象。三是商品交换活动中价值关系的现实抽象,以及这种抽象关系异化和事物化为外部统治力量。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劳动所有权”是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斯密将洛克的观念融入政治经济学话语中,并觉察到“劳动所有权”中“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性”与交换价值“第二种规定”是矛盾的,但他只是将这种矛盾发生的根源归结为违背了价值规律而已。马克思引入“劳动力”概念,指明“劳动所有权”已经成为“占有他人劳动”的所有权的一套辩护说辞,其前提则是劳动与所有权的分离,最终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的本质。通过将“劳动所有权”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明确地呈现出“劳动所有权”中的拜物教思维,这一思维不仅刻意宣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然属性”,而且遮蔽了商品经济的结构才是促使“占有他人劳动”的现实基础。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30
摘要: 通过对中共中央通过的三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拉通考察,并横向比较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的《成就和经验决议》是一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重要文献,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德国式的现代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马克思早期探索现代化思想的开端。“德国式的现代问题”可以概括为“后发国家如何追赶时代”和“如何基于国家的特殊性追求现代化的普遍性”两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基础上成功开拓和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问题”思考的承接、丰富、创新和发展。以“德国式的现代问题”为起点,将理论眼光贯穿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我们可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解,更能理解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及民族与国家特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马克思对“德国式的现代问题”的批判与剖析,既是其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建构哲学体系的重要资源。作为具有强烈现实关怀和时代关切的哲学家,马克思对“德国式的现代问题”进行了深度研究,在洞悉该问题的出场逻辑和现实场域后,积极探索扬弃这一问题的现实路径,阐发了他关于工业化的理论,实现了对该问题的多维度破解。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通过马克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德意志现代化、工业化发展道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新时代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和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通过理性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机理,揭示了现代社会与世界的进步性和鄙俗性这两种基本定向,把握到了创造交换价值作为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并从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人的能力体系等方面的现代化阐述了社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以自由个性的发展程度为根据,从现代生产体系、交换体系、财富作为个体价值的尺度等维度展开了对社会现代化的反思,尤其是对个体在现代的处境做了批判性的剖析。就此表明:一方面,相较于之前的文本,马克思对现代化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在《大纲》中达到了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它对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仍具有时代价值,尤其是在促使现代化的手段和目的归位,以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展开现代化探索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资本论》作为“对当代世界发展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作品”而持续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并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资本论》的阐释工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题中之义,还是一项事关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资本论》的阐释不仅要在“用眼—用脑—用心”的框架中系统梳理“作者—作品—世界”的逻辑与关系,还要正确运用“前结构”“语言”“间距”和“理解的循环”等条件来开展。总体而言,《资本论》的阐释既要遵循诠释学的一般原则,还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展开具体阐释工作。在坚守唯物主义立场、善用辩证方法的过程中,恪守现实性、历史性、社会性、人民性和批判性等原则,以积极探求马克思的“原意”、分析《资本论》文本的“原义”。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资本论》的阐释依然要以面向现实问题、面向经典文本的自觉积极推动《资本论》与现实的“对话”,充分呈现文本与思想、历史与未来、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激活《资本论》的“生命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18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但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少子化加快、老龄化加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是影响劳动力再生产的根本原因,劳动力价值的内在矛盾是影响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原因,传统家庭逐渐走向解体是影响劳动力再生产的直接原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从推进人口发展角度提出降低家庭育娃成本、提高家庭育娃收益和营造社会良好生育舆论的多项举措,以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由利用、改造自然转向利用和改造科技,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颠覆性技术更加快速、高效地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其本质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生动实践。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其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贯穿效应。新质生产力以“新”为出发点,以“质”为落脚点,目的是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以打破惯例的“新”诠释人类改造自然与变革自身的对立统一规律,以提质增效的“质”诠释效能彰显与颠覆突破的质量互变规律,以生产力的“跃迁”诠释传统概念与现代语境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因此,在实现路径上必须坚持以“新”为先,先立后破,重构发展要素提升社会生产动能;坚持以“质”为要,蓄势赋能,明确发展重点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跃”为本,革故鼎新,顺应发展趋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造成的生态异化,形成了三重批判主题。在生态异化批判主题上,空间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偏离了伦理的轨道,成了占有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手段,让自然空间发生了异化;在生态失衡批判主题上,空间生产的不同效应与社会制度有密切关系,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对自然进行了占有和掠夺,导致了生态失衡;在物质交换断裂批判主题上,空间生产摧残了工人的身心,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损毁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让空间生产合理化、伦理化和生态化。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16
摘要:列宁在与“经济派”进行理论斗争过程中,其宣传思想得以丰富,主要表征为宣传主体的构成和宣传方式的创新。宣传主体由理论家、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四个主体构成,四者各具特色、各司其职。此外,列宁还强调了通过编辑全俄政治报纸来团结所有革命力量的重要性。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提出的宣传思想,为在新时代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宝贵启示,即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人民群众;全力办好党报党刊,做优网络媒体;注重发扬批判精神,批驳错误思潮;加强构建宣传链条,形成大宣传格局。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更有效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凝聚奋进力量,开创党的宣传思想文化新局面,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学界通常把马克思人的本质论概括为人的现实劳动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研究思路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在把握人的本质问题上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借鉴与超越.精神现象学蕴含着丰富的人的现实劳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结成的共同体本质的思想,对马克思形成人的本质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马克思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性对象关系,深刻揭示了人的现实的劳动以及共同体本质的理论,实现了对精神现象学所蕴含的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中国纪检监察》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社会革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当时历史实践的探究形成了丰富论述,既阐明了社会革命的概念,也对其产生动力、领导力量、最终目的等基本问题做了科学分析与论证。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03
摘要:吴英《重释唯物史观》一书在长期被轻视的话语阐释领域提供了创新性成果,对于新时代唯物史观守正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毫无疑问,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能否恰当理解和阐释这一规律,影响着理论科学性的彰显。该书所做的工作,探索了理论“重释”的可能路径,即在因果追问中回归原理,在学术对话中守正根基,在因应现实中激发活力。当然书中的论述还存在值得商榷的空间,比如社会形态学说的相关问题。面向未来,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应当秉持“整钢”的态度,努力推进理论大众化,并深度探索“第二个结合”。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9-27
摘要:“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系马克思本人概括提出,并在《资本论》中得到系统的论证和说明。首先,《资本论》通过考察社会生产方式,述及了人类历史上的五种经济的社会形态。其次,在马克思笔下,原始公有制—阶级私有制—共产主义公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而阶级社会由于经济剥削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奴隶制、农奴制、雇佣劳动制三种形式,从而由低级到高级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构成一个历史的发展序列”。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大量事实和论证说明:生产方式的更迭不是机械替换,社会形态的呈现也不会定于一尊,历史发展的道路更不能按图索骥。因此,五种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只能寓于历史的具体现实中理解,而不能作为创造历史的公式。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奈格里和哈特以后工业时代劳动范式从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转换为由,对马克思基于物质生产的剥削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一方面,资本剥削的对象不再是剩余价值,而是所谓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受资本剥削的主体不再是工人阶级,而是所谓的“诸众”。就前一方面而言,他们虽然论述了在新兴的数字技术条件下资本剥削的新变化、新特点,但不仅混淆了原始积累中(对自然资源和公共财产)的“剥夺”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而且混淆了本质层面商品(如城市建筑物)价值的一元决定和现象层面价格的多元决定。就后一方面而言,由于剥削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所以他们所论述的资本剥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新变化、新特点,并未形成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否定和解构;他们所罗列的所谓诸众的具体形象,都不过是对工人阶级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描述,因而并未形成对马克思工人阶级范畴的否定和解构。无论是“诸众”还是“共同性”,由于在内涵上模糊不清、在外延上过于宽泛,所以它们与其说是揭示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概念,毋宁说是流于现象性描述的日常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