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中国古代文学
  • 清初尺牍选本中的文人困境书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3

    摘要:清初在以选本聚合时人的文化生态中,尺牍编选刊刻十分盛行,现存选本约计20种,收录尺牍近万通,在出版史上具有现象学意义。选本生成带来尺牍由私密空间走向公共场域,贯穿着选家复归风雅的苦心孤诣和价值取向,衍生出立言和传名的功能,最大程度地保存了清初文人真实的精神影像,文学史因此变得日益丰满。大量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尺牍高度还原了传统文人的日常,不乏其他现存文献阙载或言而不详、录而失真者,其中的“困境书写”十分突出,映射了一代文人深刻的精神创伤。尺牍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和知己交谊的见证,文人在日益扩张的人际网络中寻找突围,谋求物质救济、生命关怀以及文化理想的实现。 

  • 清代诗歌的复杂性生成背景与可能性研究进路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3

    摘要:清诗是在清代社会历史的土壤上生成的,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诗人情感世界的复杂,诗思书写的复杂。作为一种“复杂关系”中的个体,清代诗人们的创作由身世而及民生,由家国而及社会,由种教而及民族,内容极为丰富,且作品数量庞大。在中国古代诗史的最后一个阶段,往代诗歌发展的每一个知识板块都由川流而成江河,造就出一个规模巨大的诗歌王国。这个诗歌王国至今尚存在很多未知因素,有很多需要探索、垦拓的领域。在现有条件下开展清诗研究,应重视清代诗人天下观、国家观、民族观的变化,于新的文化理念中展开古今通变的思考,并注意对应具体现象和问题,去采取有效方法,寻求可能进路。 

  • 中晚明知识人的“惭愧”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3

    摘要:中晚明生员身份的泛化、乡论在科举取士中制度性功能的弱化以及考课制度的严苛化,在导致知识人向上流动日趋艰难的同时,也形塑了士人德性缺失、职分意识淡薄的普遍性格。制度影响之下士风的持续恶化,是知识人展开自省的现实语境,“惭愧”则是其自我反思中首要而直接的感受,并以面向生民为基点。对儒者职分的强调、“经义”兼“治世”的自我期待、诗文经世与文章主理观念的强化、明末清初文风之转变乃至回向乡里、面向地方的新动向,则是知识人在自省中的尝试性回应。面向生民的惭愧书写不是目的与归宿,而是思“变”的起点。这也正是中晚明知识人惭愧书写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 « 草 堂 诗 余 » 在 明 代 的 改 编 重 刊 与 词 学 阐 释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3

    摘要:明代中后期有一股改编重刊《草堂诗余》的浓厚风气,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它从歌词作品集向文学作品集的转变,还藉此形塑了一个分类、储存、加工古今词作的知识空间。围绕《草堂诗余》的改编重刊,明代中后期形成了采用不同策略(或分类,或分调)的词学阐释群体,他们通过选词、考调、校勘、笺注、评点等方式,构筑了一个个不同的集词选、词谱、词评于一体的唐宋词阐释系统,对文本施加或预设其特有的阐释意图,或溯源诗乐传统以尊体,或揭示言情特质以别体。《草堂诗余》在明代的改编重刊不但为唐宋词在明代的传播作了突出贡献,而且也为词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打下了一定基础。 

  • 释“ 滚做”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制义修辞形态受到命题方式、经学观点的直接影响,也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潮和文章风尚息息相关。明清时期,乡、会试制义文的命题方式经历了一个从冠冕正大、语意完整到逐渐出现语意不完整的小题的变化过程;而经学思潮方面则出现了对朱熹集注持审慎态度的经学观点,这些都对制义修辞产生直接影响。“滚做”是一个制义修辞术语。它既是对文章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晚明科场命题方式的回应。它初现于嘉靖时期,盛行于万历时期,并在清代制义写作上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理论上的深入概括。它以独特的方式塑造着晚明以来制义文的美学形态,也呼应着时代的审美思潮。

  • 比类: 汉语思维与传统文学批评的过程性特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比类即古人谈艺论文时常随文取便,援引与文学无涉的领域描述创作鉴赏过程,并用多领域概念展开批评的现象。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或批评方法,更是由汉语造字时的跨类联想所决定的普遍言说方式和致思模式,清代小学家戴震便将“六书”中的比类视为传统比兴批评的基础。因汉语与印欧语中种属明确、层级清晰的表述习惯有本质区别,为了整体把握比类的思维特质,有必要借助“精神科学”对语言与推理逻辑关系的反思,以确认所谓传统文学批评的“零碎散漫”“不成系统”并非缺点,而是更契合于体验过程性的特点,进而强调古文论的研究应回归立足“汉语性”的“总体史”和“过程史”,不再执着于体系建构的“观念史”。

  • 论杜甫的经学与诗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经学立身,却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儒者杜甫的圣贤志向和醇儒抱负,成就了杜诗的思想深度和诗学高度;诗人杜甫则“经学与诗学并重”,通过“以《诗》入诗”“经史并用”“以道运诗”的诗学创造,开出了一个崭新的“诗世界”。杜甫的儒教信仰和儒道实践,是他的诗歌获得“神理”并被后人师法的关键;而杜诗的“经典化”之路,因为伴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和北宋理学奠基的全过程,故而比任何一位古代诗人都更具“经学化”的内涵和思想史的意义。

  • 从圣王到圣人 ———从孔子作《 春秋》 看孔孟的人格建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11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孔子是否为《春秋》作者的问题存有争议。笔者依据现有史料试图通过逻辑推论的方法证明孔子确为其作者。文王之后,其子武王与周公分别继承“君”位与“师”位。孔子认为“师”,而非“君”才是“天命”的承接者。基于此,自视斯文在兹的孔子受命而作《春秋》,经此“僭越”完成了对传统“德行—政权”二元结构的改造,一个“德行—人格”的新结构于是诞生。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辨析“师”与“臣”的身份差异,强调了“师”高于“君”的地位。同时,他将孔子推上了无可无不可的“圣之时者”的高位,以彰显其作《春秋》的历史意义。通过圣化孔子,孟子建立起一个超越政权与道德束缚的“最高人格”的形象。

  • “‘ 五四’妇女史观”与真切阅读感受的博弈———范烟桥《销魂词选》考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11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范烟桥《销魂词选》成编于1933年5月,是晚清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十余部女性词选中最有特色的佳构。该书由毕振达《销魂词》删、增、改编而成,而毕编又系对徐乃昌所编《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和《闺秀词钞》的再选。《销魂词选》虽受视女性在传统社会饱受父权压迫、摧残的“‘五四’妇女史观”影响,但这更像标签,评点词作的真切阅读感受使范烟桥洞察到:诗词创作为处于儒家性别规范中的女性,提供了宣泄情感、表达思想、记录日常生活、拓展生存空间和交际网络等的工具或途径;作为全书主体的词作及评点、弁言等充分呈现了女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及才情之卓绝与社交、精神生活之丰富。范烟桥基本摆脱男性中心偏见,对女性词的特质亦有表彰。其评点善于从多个角度着眼,不拘一格,随意生发,往往一言半语就能揭示妙处。

  • 《文心雕龙》“神思”“风骨”之意涵与《神思》至《总术》之结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11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神思》在《文心雕龙》之“下篇”中占据核心地位。刘勰所谓之“思”,实包含内外两面。“思”之内关乎“意”,“思”之外形诸“言”,二者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却并无决定性关系。《神思》全篇均围绕着“思”之内外两面展开,而《文心雕龙》的“割情析采”部分(《神思》至《总术》,共十九篇),亦环绕着“思”之内外结撰而成,且分为两个层次:《神思》《体性》《风骨》三篇为枢轴,《通变》至《总术》十六篇则围绕着枢轴从宏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展开作文指导。通过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准确分判,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神思”这一概念的所指与文学批评史价值;还能使“风骨”之意涵得到准确疏通:“风”与“骨”即“思”之内外两面得到妥善发挥后的效果;更能明晰“割情析采”十九篇之两层结构。

  • 两宋赴任序的内在转向与文体特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11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赴任序是赠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赴任序多为饯别宴集诗序,为赴任者美德业、延声誉。北宋时期,古文倡导者秉承“文以明道”的宗旨创作赴任序,不仅展现了士大夫对时政的关注,也使政论化与义理化的创作范式日趋成熟。随着理学影响的深入,南宋诸儒将修己与治道紧密结合,儒学价值观被建构为政治伦理贯穿于赴任序创作中,成为宋型文化内在转向的时代书写。在创作艺术上,叙议并存的双重文体特征使赴任序更易于吸纳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展现宋代士人的政治理想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赴任序的思想内容不断深化、艺术形式更为丰富。

  • 祠堂记与古代文人祠祀的集体认同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05 合作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古代文人祠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其祠祀动机相较于传统的先贤崇祀更为特殊。士人群体奉祀文人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学才能,更出于对文人高尚品格和多舛命途的认可与同情。这些行为和观念在文人祠堂记的书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祠堂记不仅载录和揭示了文人奉祀的来源及意义,还展现了士人群体如何精心塑造和维护文人形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特定集体性意识。可以说,文人祠祀承载了古代社会对文人价值的公共认知,而这些认知在相关祠堂记对奉祀对象文人身份的塑造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凝聚了士人群体对“文人”这一社会形象的集体心理与命运共鸣。此外,一些文学批评的共识也在祠堂记书写中得到体现,这不仅展现了士人群体的文学集体观念,而且进一步推动了文人形象的塑造和文人价值的阐释。

  • 清代总集编纂中的骚体观念——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中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05 合作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学总集对于文体观念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清人严可均就通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编辑整理呈现他的骚体观念。藉由对《全上古》凡例、按语、所录作品的分析梳理确认该书录唐前“骚”文59篇,由作品标题或序文体现的拟“骚”(《楚辞章句》所收作品)的立意,是《全上古》确立为“骚”的首要指标,而不论语言形式。题目体类特征不明显的作品“,兮”字句、句腰虚字句则成为《全上古》“骚体”判断的主要依据“。骚”从《诗》出“,骚”包含传统的“辞”体,也是广义的“赋”的一个亚类。严可均的观念受《艺文类聚》影响较大,但有所调整。《全上古》为代表的总集表达的骚体观念在清代较有代表性,刘熙载《赋概》等相关讨论与之呼应。

  • 陈澧与晚清广东骈文的兴起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05 合作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陈澧继承阮元创立的书院教育传统,在学海堂和菊坡精舍用心培养经史与辞章之才。对于骈文,他不仅肯定骈文的华美价值和致用功能,赞扬经学与骈文兼善的文士,指出部分名家特征,倡导骈文创作以六朝为标的,讲究骈文的格调等;还爱好并创作,在序跋、书信、杂记、哀祭、赋颂及说经札记等文体上都有创获,善于议论和抒情,反映晚清汉宋兼采、骈散不分的融通思潮及内忧外患加深的现实。他与谭莹同处在广东骈文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共同推动了晚清广东骈文的兴起。而陈澧经学、辞章兼善,又费心指导学生创作骈文,培养了谭宗浚、陈伯陶、张其淦等名家,贡献尤大。这改变了清代骈文复兴但广东一直较为冷寂的局面,从而拓展了骈文空间,也丰富了清代地域文学的内涵。

  • 充满张力的诗学观念——铁崖体与相关诗体的再考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05 合作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由于身处江湖而心系台阁的扭曲心态,杨维桢的诗学观念充满了多重的矛盾组合。这包括乐府诗创作中追求比兴讽喻的宗旨与崇尚诡诞怪奇体貌的奇特组合,诗学观念中倡导“情性之正”与坚持“人各有情性”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诗文体貌上“铁体”与“纤体”的两极式呈现。从总体上讲,以乐府诗创作为主体的“铁体”与以竹枝体、嬉春体及香奁体创作为主的“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审美品格差异,从而使杨维桢的诗学观念既内涵丰富又充满张力,并在后世评价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 “新造邦”与西周“作新民”的思想维新路线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4-2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对殷周社会的历史反思基础上,周人清醒地认识到西周是一个不同于以往国家形态的充满生机的“新造邦”(《尚书·君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造邦”之“新”是一种维新体系,既包括思想观念的天命之新,也包括社会形态的邦国之新。“新造邦”理念体现了西周初年政治家们的政治自信, 也表现出他们内心的忧患意识和紧张心态。变革维新是西周初年的思想和文化潮流,“新造邦”是一个过程,需要对殷商移民进行思想改造,更需要富有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周代“新民”。“作新民”(《尚书·康 诰》)是与“造新邦”相适应的政治理念,也是“新造邦”思想体系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石。以“新造邦”与“作新民”为代表的求新精神,标志着西周哲学的理性苏醒和思想黎明,集体主义背景下的朴素的人道思想是西周古典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

  • 唐代“赠杖”文化及其诗歌书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1-04

    摘要:唐代很多诗歌涉及物质馈赠,馈赠之物有日用器物、茶酒食品、文房四宝、花卉、药物等 很多种类,而唐诗中出现最多的馈赠之物是杖。 唐代有赠杖诗三十余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 代文人的生活和交游情况。 唐代赠杖诗的三个主题是对衰老的吟味、对闲适之情的抒发和对仙佛 释道主题的书写。 这不仅与杖的现实功用有关,而且也与自先秦以来附着在杖上的文化含义有 关。 唐代赠杖诗往往夸张地描写杖的神奇产地和珍贵材质,反映了唐代文人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审 美趣味。

  • 北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国内学者的影响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1-03

    摘要:北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国内学者有诸多影响。北美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以他者 的眼光、跨文化的视角,提出的诸多问题中,其中有两个代表性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写本研 究; 一是寒山诗研究。北美写本研究重视文本物质形态的研究,为国内敦煌写本的研究提 供了新思路,北美写本研究强调文本的流动性作者不唯一等观念尤其对国内学者有很大 影响; 而寒山诗由于在美国的风行,转而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成为一个跨文化接受与误 读的研究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