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交叉学科
  • “双碳”战略助推中国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机理

    分类: 交叉学科 >> 交叉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对目前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了评估,可持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很多目标进展不足,其中就包括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向国际社会宣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围绕“双碳”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 “双碳”战略与SDG13(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精准呼应,并与其他SDGs密切联系,其关系大致可以分为靶向对应、协同对应、权衡对应三种。 因此,在二者落实过程中,应强化靶向作用机理,放大协同效应机理,弱化拮抗效应。 “双碳”战略推动落实SDGs,在认知层面,应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对“双碳”战略的正确认识;在实践层面,要针对“双碳”战略与SDGs重叠的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工作;在落地层面,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开展零碳转型的试点工作,为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黑镜”中的对垒: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与防范

    分类: 交叉学科 >> 交叉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近年来, 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渗入意识形态领域, 通过大量发表含有意识形态内容的言论和信息、 围绕和设置议题展开社会动员、 炒作政治人物人气、 干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等方式, 使得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呈现自动化、 智能化趋势。 作为 “对象化的知识力量”,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属人的, 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活动的行为逻辑主要依据利益与兴趣诱导、 从众心理、 强势意见压力等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影响。 对此, 需结合社会思维和技术逻辑, 从认知、 制度和技术等层面, 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 

  • 人工智能的学科汇聚现象及其对科研范式的影响研究

    分类: 交叉学科 >> 交叉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2015 年起,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速与科学研究各个领域相汇聚,并逐渐成为一种通用型科研赋能工具,形成了独特的 “ AI for Sciences” 现象。文章系统梳理了自人工智能诞生之日起,其与科学活动的整体汇聚历程及阶段性特征,并结合人工智能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及当代科学所面临的高维灾难、 数据灾难等问题,分析 “ AI+科学” 热潮形成的动因。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人工智能与化学、 地球科学、 天文学、 物理学、 生物学、 材料科学等基础科学的汇聚态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科学研究的独特赋能能力,如信息归类的智能化、 扩展科学模拟规模、 基于数据的科学预测、 实现高维方程求解、 进行经验试错替代、 探索新科学猜想等。 

  • 大语言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风险及其规避

    分类: 交叉学科 >> 交叉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下,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多领域的范式革命,探索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与风险规避具有必要性。大语言模型本质是字词从语言空间向语义空间的转换模型,具有同构性、 统一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大语言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原创性、 知识管理与应用认同三个维度,提供了跨学科学术创新、 学术体系发展与提升学术研究影响力的价值。大语言模型存在的结构性与能动性局限主要表现为方法模糊、 责任模糊、 评价模糊、 主体性模糊,易造成研究信效度难以认定、人机角色责任划分不清,产生学术伦理不端与研究者关键技能退化的风险。 规范和引导大语言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应增强研究者的主体性、 重视研究的解释性与反思性、 探索梯级人机协同研究策略与加强学术伦理建设。 

  • 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交叉学科“课程立方体”设计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分类: 交叉学科 >> 交叉学科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4-12

    摘要: 目的/意义 新文科建设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课程群的交叉融合与系统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课程群建设模式已难以满足这一需要。本研究旨在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一线本科教学实践,提出一种名为“课程立方体”的全新课程建设模式,以有效支撑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新型课程群建设。 方法/过程 首先深入剖析新文科背景下传统课程群无法支撑信息资源管理交叉学科课程建设的内在机理,其次针对所凝练的核心共性问题提出课程立方体构建的核心理念,然后基于此提出课程立方体的模式设计方法,进而通过教学实践范例阐述该模式实现方法与效果,最后构建课程立方体建设所需的支撑体系。 结果/结论 归纳了传统课程群“一维课程链”和“二维课程组”的两种建设模式,发现其中存在课程系统性和协同性欠佳的共性问题;明确了课程立方体作为新兴课程群基本组成单元的功能定位,及其知识串联与能力复合双螺旋的教学目标;以层次结构设计、课程耦合方法、课程协同机制共同组成了课程立方体的模式设计方法,进而通过中国人民大学“一线三层四课”实践范例验证了该模式的实际可操作性和实现效果,最后提出了课程立方体的配套支撑体系。研究结果可为新文科背景下以信息资源管理为代表的交叉学科的新型课程群建设与落地实践提供科学参考和有力支撑。

  •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研究

    分类: 交叉学科 >> 交叉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1-04

    摘要: 目的/意义 在全球格局加速重构的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网络全球化向纵深推进,催生出日渐频繁的跨境数据流动实践。加强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 是我国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研究设计/方法 借助文献研究、政策文本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究我国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因应策略。 结论/发现 我国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面临多法并轨、监管离散、风险复杂、管辖冲突等现实困境。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推进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的行动策略包括:坚持底线安全观,完善跨境数据流动法律规制体系;秉持共同安全观,统筹推进跨境数据流动安全监管;运用整体安全观,提升跨境数据流动风险管控效能;践行国际安全观,为全球数据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创新/价值 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因数据无序跨境流动引发的非传统安全风险,加强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提供实践进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