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摘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形象建设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形象建设存在着理想信念引领不足,职业能力提升缓慢,职业环境支持不够等诸多难题。教育家精神与高校辅导员形象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统一性、逻辑互构性、实践同向性等内在关系,为教育家精神引领辅导员形象建设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应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从精神赋能、学习对话、社会支持等方面着力,破解高校辅导员队伍形象建设难题。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和大湾区建设的加快推进,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加强培育珠澳两地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有利于为区域发展培养可靠人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并通过SPSS对两地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做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包括:1.国家认同水平总体较高2.区域认同两地大学生存在差异3.政治常识掌握不足4.情怀卷入具有功利主义导向5.地区文化符号构建有待加强。最后从学校、社会、共同体三方面入手提出优化措施。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落实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重点是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推动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化、长效化发展,从而有效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要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薄弱;智能数据平台运行欠佳;质量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等现实困境,高等院校应立足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以推动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托智能数字平台赋能高校质量保障;打造特色质量文化嵌入质量保障体系为实践路径,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一轮审核评估强调高校要自主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理论逻辑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对TQM理论、高等教育三阶段理论、素质教育理念的延伸;从价值逻辑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作用于教育强国建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高等教育力量;从现实逻辑看,体制机制、人员队伍、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桎梏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从实践逻辑看,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应从完善质量管理、推动质量改进、打造质量文化这三个维度有所作为,以此形成改革合力发挥好质量保障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围绕如何培养学农、知农、爱农的农村普惠金融专业人才这一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分析现有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紧密与行业前沿动向相结合,形成了“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的三位一体实践模式,并以“同中有异”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建立综合评估考核模式,致力于使实践教学体系真正服务于培养农村普惠金融人才。从实施效果来看,实践课程改革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提升了历史感和使命感,从知识上掌握了现代农村普惠金融理论,从能力上培养了创新协作、沟通交流等一系列技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人才的培养。这将为涉农高校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涉农高校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面临办学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体系不健全、培养方式不接地、学科影响力不大、专业吸引力不强等共性问题和挑战。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全面开展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首创性地构建出并实践了彰显涉农高校特点与特色的“六位一体”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将政治方向、专业传统、“三农”特色、道器结合、行动育人、国际视野六个方面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回应了涉农高校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困境。该体系变特色为优势,变差异为优异,显著提高了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声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播效应,有力地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我国涉农高校面向新文科建设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摘要: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背景下,选题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展开。从文化自信与教育革新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策略,旨在将传统礼仪文化有效融入高校课程体系,为培养兼具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积极响应全国教育大会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中,民族院校致力于培育民族人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核心教材,对学生教育具有深远影响。通过综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探讨其在民族院校教育中的多维应用,涵盖理论、情感、实践教育及课程构建、社会服务等方面。研究表明,《概论》有效促进了知识传授、情感认同、价值观塑造及能力培养。然而,面对文化差异、多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个性化需求及教育国际化等挑战,建议民族院校强化师资建设、文化交流、价值观引导及就业指导,以充分发挥《概论》作用,培养具备深厚民族认同与国家意识的杰出人才。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一直在进行赋能乡村建设的积极探索。从历史视角审视,我国大学参与乡村建设先后经历了从嵌入乡村社会网络的初始定位,到助力脱贫攻坚的角色转换,至引领乡村振兴的行动转向三个演化历程。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调整大学区域布局和专业设置,世纪之交的通过人才培养、强调科研服务,到党的十九大以后,大学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大学服务乡村建设的功能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角色定位和功能特征的发展演化是基于大学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破解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矛盾的现实逻辑、应对返贫威胁和共富挑战的实践逻辑、应用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大学和乡村作为国家治理中两个不同的场域,有着乡村社会共同富裕的同一发展目标,大学特别是涉农院校应从科技、人才、技术、组织、保障五个方面提升赋能本领,充分发挥其处于社会资本网络中关键节点位置的显著优势,有效赋能乡村建设,加快乡村社会共同富裕的进程,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才振兴是关键,破解乡村人力资本瓶颈问题,农业高校能发挥独特优势.乡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随之出现乡村人力资本存量减少、素质整体偏低、结构不合理、引进与回流困难等“短板”.其深层次原因是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不够,教育培训开展不到位,优质人力资本外流严重,乡村人力资本环境不佳等.基于此,提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力资本规模形成;加强教育培训支持,促进乡村人力资本素质提升;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弥补乡村人力资本结构性紧缺;助力乡村环境改善,促进乡村人力资本合理流动等建议.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人工智能是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战略支撑,ChatGPT作为这场变革的催化剂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首先分析ChatGPT的核心技术优势;接着以学习生命周期为框架,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辅导辅助、教学方法优化、学术论文写作以及教与学效果评价5个方面,回顾总结人工智能支持的学术教学和学习服务,展望ChatGPT在高等教育的12种应用场景;最后指出,ChatGPT的应用存在技术可靠性、学术诚信、偏见与歧视、数据隐私与安全、法律与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风险挑战,教师、学生、高等教育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应密切关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并做出适时调整,以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驱动了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变革,但也存在着学习者主体性异化、生成内容可靠性难以甄别、信息安全被侵犯、学术诚信受到挑战等隐忧。分析ChatGPT的技术特点、优势及其在高校学生学习方面的应用前景,有助于理解这些隐忧产生的深层逻辑,进而更好地确立人工智能技术辅助高校学生学习的形式、内容、评价和监督机制,以加快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分类: 教育学 >> 成人教育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是当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议题,基于5W1H分析框架,利用Nvivo14软件对国内有关研究进行系统性文献综述发现:“三教”政策演进经历了并行发展、沟通衔接、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四个阶段,呈现出独立平行、共生交叉、综合互动和开放立体的话语转向,蕴含着教育系统自我革新、服务于强国战略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些展现了“三教”协同创新的逻辑理路;关照实际,统筹“三教”协同创新面临着三教自身发展不足、关键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认知阻碍等严峻挑战;站在新的点上,推进“三教”协同创新需要转变理念、克服惯习,抓住关键、优化机制,明确主体、多方参与,增加供给、提供保障,顺应发展、多重赋能。未来这一领域应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增强理论支撑、深化研究主题、拓宽研究方法。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9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学生主体性的偏离现象。 通过扎根理论分 析发现,主体性偏离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体行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具体包括观念预设、权力运作、法理确认、资源供给、管理行为以及学生参与六个影响因素, 但各因素的作用方式和影响路径存在差异。 基于此,提出增强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 性,高校需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学生主体人管理观,保持学生管理过程中规制与自由之 间的张力,加强学生权力制度化建设及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与高校内部经费二次分配机制等。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9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审视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内涵,阐释和反思其教育价值与研究范式,是教育行 动和思想发展的现实要求。 大学生就读经验是学生以学习为中心的意识运动和行为展 开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包含原初经验和理智化经验,具有直接性、交互性、整体性、共同 性和连续性的特质。 它是大学生意义建构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理解学生对 其教育行动的反应并以此改进其教育行为的重要材料,还是学科化的高等教育研究回到 教育现场不能不关注的事实领域。 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研究有必要从计算性的第三目 光转向解释性的第三目光,深描和解释大学生是怎样将其教育生活放置在有意义的教育 和文化系统之中的。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9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在线学习环境中,本科生的学习行为投入是直接预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是评测在线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基于探究社区理论,对97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 调查,探究在线临场感对学习行为投入的影响。 研究发现,本科生感知的在线临场感和 学习行为投入水平均比较高,本科生感知的教学临场感、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与学 习行为投入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显著预测学习行为投入。 研究结果表明,在线课 堂管理不能仅仅提供教学资源,更应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让在线学习者得到更多的参与 和交互的机会,构建社区感,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9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理工科大学改革发展的基础工作,教师评价对教师队 伍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大学教师评价包括院校和学科两个维度。 以D大学为案例研究 对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教师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当前地方理工科大学教 师评价主要存在对教师发展较为忽视、行政权力过于彰显、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和 过于强调基于量化的问责性评价等困境。 为不断完善地方理工科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应 进一步聚焦教师关键能力,全面促进教师发展;重塑权力关系,推动大学教师评价参与主 体的多元化;强化分类发展,重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创新教师 评价方式。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恰似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数字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飞速发展和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引发了教育领域的一系列伦理困境。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越发凸显,教育公平性面临严峻挑战,而且数字技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潜在影响。技术至上的观念冲击着教育的本质,虚拟学习环境与真实人际交往的脱节致使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逐渐缺失。深入探讨并解决这些伦理困境,对确保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史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大科学时代,人类世界的科学技术创新范式逐步由个人研究转向依托“大平台、大团队”的协同研究。科研组织模式的变革已然引起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对于助推国家进步、提升大学科创能力、成就学人学术志业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国立西南联大曾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以一种学术集会的科研组织形式“凝聚起学人的共识、形成了科研协同合力”。故而,通过科研工作四个阶段划分的视角深入分析联大学术集会模式的运行机制,初步得出该模式强调将爱国主义,学术自由作为价值追求,并拥有严密的制度设计。剖析该模式的应用价值并结合时代进行适当转化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构筑“大平台、大团队”的科研组织模式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摘要:自欧亚学院提出由“以学校发展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战略转型以来,学生事务改革将学生管理、学生发展和学生服务三者紧密融合。在欧亚学院RJ学院,班级管理者以班级管理为具体案例,积极探索并实践这一教育理念,通过对标项目管理体系,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之树模型,从班级管理的目标设定、实施过程到最终成效进行了全面总结,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提供了个性化的支持。这些实践不仅对班级管理者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