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日本剧场数字化探索与启示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日本线下演艺在新冠疫情期间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数字化探索和变革。当前,日本剧场数字化探索主要有“个人云终端”“剧场×影院”和“虚拟剧场”三种类型,推动了“线上演艺”“混合上演”等突破传统剧场空间的新模式。日本数字演艺发展得益于文化政策支持与数字档案库的建设,致力于通过表演形式的创新以及充分利用沉浸式技术来提升观众的感官体验,并注重新世代观众的培养。日本剧场在数字化转型中以提升虚拟空间中的感官体验丰富性为核心,数字化演艺不再是现场表演的替代方案,而是成为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

  • 数字人文路径下的现代主义期刊研究与教学——以《小评论》为例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文学研究通常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宏观层面的“远读”,另一种则是对单部作品的语言特性进行微观分析。其中,“大数据”项目利用软件对数百万卷期刊的出版数据或文学语料所构成的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处理,进而揭示出学者们单凭自身的穷尽式阅读难以获知的各种历史模式。然而,这类方法无法深度阅读文学文本。与此同时,基于文本挖掘的微观分析也呈现出类似的优缺点。因此,本章旨在探索一种融合之道,即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解读1918年9月刊的《小评论》。

  •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德伯家的苔丝》中文译本翻译风格考察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研究使用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和聚类方法,基于自建平行语料库,考察哈代名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文三译本的翻译风格。从68个全部特征中筛选出15个显著特征,并结合实例进行量性融合的阐释和总结。结果表明,显著特征能够有效区分三译本风格差异,分类、聚类实验的平均准确率均达到97%左右,提示出各译本在词汇、句法、语篇上的不同风格特征和译者的个人偏好。研究在为既往质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细粒度分析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纠正性结论,如张谷若译本词汇密度更大、被字句比例极少、成语比例差别不大等,并为翻译风格和译者风格研究方法提供了一定改进和补充。

  • 数实共生:预见数字人文未来图景——2023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综述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中国索引学会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及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2023)于2023年12月9—10日在武汉光谷召开。年会以“数实共生:预见数字人文未来图景”为主题,下设十个专题分论坛,受到了国际国内高等院校和社会业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年会投稿论文、项目内容做了分类评述,对相关技术路径选择、呈现形式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期达到窥探现阶段中国数字人文研究焦点与进展,探讨中国数字人文研究面临挑战和应对方式,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的目的。

  • 中国数字人文学术体系构建考察——基于实践项目的内容分析和文献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4-22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文章将以支撑中国研究为目的、可在互联网上公开访问的数据库、数据集、知识库、语料库及相应工具、平台建设的相关实践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以全面构建中国自主的数字人文“学术体系”所需的体系化理论范式为目标参照,利用内容分析法从不同维度对实践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内容编码和统计分析,利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辅以网络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总结提炼基于实践项目所产生的理论范式构建和方法技术应用创新,利用比较研究法将中国数字人文实践置于全球数字人文发展的视野下,深入考察中国数字人文实践的现状和特点,探测热点与重点,分析痛点、难点和差距,评估方向和趋势。并尝试“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系统性地总结现有的实践经验出发,考察中国自主的数字人文“学术体系”的理论范式创建和方法技术创新现状,为探索数字人文领域“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之道提供参考。

  • 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交叉学科“课程立方体”设计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分类: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4-12

    摘要: 目的/意义 新文科建设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课程群的交叉融合与系统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课程群建设模式已难以满足这一需要。本研究旨在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一线本科教学实践,提出一种名为“课程立方体”的全新课程建设模式,以有效支撑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新型课程群建设。 方法/过程 首先深入剖析新文科背景下传统课程群无法支撑信息资源管理交叉学科课程建设的内在机理,其次针对所凝练的核心共性问题提出课程立方体构建的核心理念,然后基于此提出课程立方体的模式设计方法,进而通过教学实践范例阐述该模式实现方法与效果,最后构建课程立方体建设所需的支撑体系。 结果/结论 归纳了传统课程群“一维课程链”和“二维课程组”的两种建设模式,发现其中存在课程系统性和协同性欠佳的共性问题;明确了课程立方体作为新兴课程群基本组成单元的功能定位,及其知识串联与能力复合双螺旋的教学目标;以层次结构设计、课程耦合方法、课程协同机制共同组成了课程立方体的模式设计方法,进而通过中国人民大学“一线三层四课”实践范例验证了该模式的实际可操作性和实现效果,最后提出了课程立方体的配套支撑体系。研究结果可为新文科背景下以信息资源管理为代表的交叉学科的新型课程群建设与落地实践提供科学参考和有力支撑。

  • 数字人文视角下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和传播要素与影响机理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4-12

    摘要: 目的/意义 科学有效地进行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和传播依赖于对其开发和传播要素与影响机理的准确把握。从数字人文视角关注数字化开发传播的深层效果,对文化信息分析方法进行改进适配,以实现数字化开发传播要素和深层效果度量在文化大数据中的自动精确提取,进而系统性探究深层与表层效果影响机理的异同。 方法/过程 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提出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和传播要素与影响机理的“双层效果”分析框架,进而从文化信息分析的三个阶段进行方法改进。首先,提出“雪球合成”信息全量获取方法;其次,构建基于大规模深度神经网络的要素和效果度量的自动提取模型;最后,对数字化开发和传播效果影响机理进行系统计量。 结果/结论 自动提取模型的Accuracy、Precision、Recall和F-Measure性能指标均达到0.965以上;计量结果发现,影响深层效果的关键要素及影响机理相较于表层效果差异显著,存在部分共性影响要素但影响权重不同,此外各影响要素呈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可以为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和传播实践提供科学参考和有力支撑。

  • 政府主导视角下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举措与策略——以新加坡为例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是弥合社会数字鸿沟、促进数字包容的必要之举。新加坡政府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的举措与成功经验可为我国政府顶层设计、项目开发与实施优化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文章在文献调研基础上,深入调查新加坡政府及老年人服务相关网站,获取政府发布的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政策文本及其主导的项目资料,系统梳理和归纳关键举措。 结果/结论 新加坡政府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的核心举措有:制定政策、组建专门机构和服务团队、搭建数字技能学习交流平台、提供资金与设备支持。其特点是政府主导并协同社会多方力量参与、重视代际与同辈的作用、线上线下结合多种学习模式、获得多方资金与技术支持等。据此提出我国政府未来实践可参考的方向: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整合社会各方优势资源,设计具有全国范围影响力的实践项目和学习模式,拓展老年人数字技能学习平台和交流空间,增加资金支持和老年友好型智能设备供给。

  • 基于UniLM模型的古文到现代文机器翻译词汇共享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从古文到现代文的机器翻译过程中,由于古文与现代文之间在词汇构成、句法以及词类活用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并且缺少公开的古文分词数据,使得机器翻译系统对古文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存在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 方法/过程 文章提出无监督词库构建的方法,在UniLM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与BERT、RoBERTa、RoFormer和RoFormerV2预训练模型相结合并对模型进行微调,借助UniLM模型融合古文领域知识特征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关系生成中间的语言表示,利用预训练模型学习上下文相关的语言表示,增加语义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升古现机器翻译的性能。 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古文领域知识特征的古文机器翻译在BERT、RoBERTa、RoFormer和RoFormerV2预训练模型上的BLEU值分别提高了0.27到1.12,证明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 基于特征分析的政府数据分类分级政策量化评价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数字化改革的提出,让数据分类分级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近几年,各地政府先后出台多份有关政策来落实。但是,政策的合理性、政策与行业数据的匹配程度等还有待讨论。 方法/过程 文章采用描述性分析、共现词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2016-2021年间各地政府发布的54份数据分类分级政策文本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分类分级政策的评价框架,根据一定的规则选取8份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样本,利用PMC-NMF模型进行量化。 结果/结论 分类分级政策发展速度较快,政策内容也结合了市场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较为合理,但在丰富政策内容、强调政策工具的搭配使用、扩大政策适用对象的范围、标准化文件的引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 规范激活理论视角下健康谣言对抗行为影响因素组态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文章旨在探明网民健康谣言对抗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组态效应,为社交媒体谣言治理、社会风险管控和健康信息内容生态改善等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过程 文章基于规范激活理论构建健康谣言对抗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与组态分析。 结果/结论 后果意识和责任归属在个人规范的中介作用下对健康谣言对抗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且后果意识在感知行为效能的正向调节作用下对责任归属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存在后果-责任-道德驱动型、后果-道德-效能驱动型、后果-责任-效能驱动型和责任-道德-效能驱动型四组触发健康谣言对抗行为的组态路径。最后,从网民行为优化视角提出了健康谣言治理策略。

  • 基于图文多维特征融合的移动社交媒体用户生成内容信息采纳影响机制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 互联网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中的图像文字等多模态用户生成内容(UGC)已成为影响用户决策的重要信息类型。关于其用户信息采纳的研究大多将图文等多模态内容割裂看待,导致UGC的多维特征,尤其是融合特征,对用户信息采纳的综合影响机制尚不清晰。 方法/过程 文章选取小红书这一代表性的经验分享型移动社交媒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视觉技术对信息分析方法进行改进,提出覆盖图文深层、浅层以及融合特征的多模态UGC多维特征测度方法,并进一步构建多维特征对用户信息采纳的影响机制计量模型。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两种图文协调性特征对于用户信息采纳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单独的图像或文字特征;图文浅层特征比深层特征的影响力更大;影响用户信息采纳的各关键特征之间存在调节作用;自然、物体和其他这三类场景中的具体影响机制存在异质性。研究对于促进移动社交媒体中高质量的UGC创作和有效的信息采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网络健康谣言的传播阻断和治理框架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文章设计针对网络健康谣言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性治理框架来抑制网络健康谣言的流传和误用。 方法/过程 文章通过抽象网络健康谣言传播过程及各个传播阶段的阻断方式,进而总结分析网络健康谣言治理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关键要点;然后,按照健康谣言生成与传播特性,详细分析各个阶段的治理目标、治理对象和治理手段,并据此归纳分析得出闭环治理框架。 结果/结论 本治理框架主要包括一个核心技术模块(内容判别技术模型)和三个中心平台模块(网络媒体运营平台、辟谣专家工作平台和辟谣信息共享平台),基本涵盖了当前网络健康谣言治理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可作为健康谣言治理活动的顶层设计基础和行动指南。

  • 论信息伦理的产生、转向与未来展望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4-09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伦理的起源发展,对信息伦理是否被数据伦理、人工智能伦理所取代,及其是否能够在数字化转型中应对更加复杂多元的伦理问题做出回答,进而揭示信息伦理的伦理意义和重要价值,为数字化转型中的信息伦理研究和实践确定锚点。[方法/过程]文章通过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梳理和归纳了约40年的信息伦理主要观点和关键问题,分析并廓清信息伦理内涵与演变规律,讨论信息伦理在各个时期的价值意义。[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信息伦理缘起于计算机伦理,其发展经历了从伦理角度看待信息问题和从信息角度看待伦理问题的两次转向,其核心问题透射的是信息流的产生和控制所造成的信息权利秩序的失衡。深入研究信息伦理对破除当今复杂多元的伦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亟需强化信息伦理的研究价值,拓宽信息伦理的研究边界,积极融入数字化转型进程。

  • 国外知识组织研究主题、特征及思考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4-09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21世纪以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知识组织研究主题、方法和应用呈现出新的特征,通过总结凝练国外相关研究主题与特征,能为我国该领域全方位探索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首先全面收集2000-2022年国外知识组织相关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逐一编码,以获取研究主题及研究内容的特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外知识组织研究主题多元,研究重心从数字化向数据化、语义化转变;重视知识组织系统的质量评估;知识组织方式呈现技术、众包和专家并存趋势;领域应用注重面向特定情景的研究。未来我国的研究应该:(1)关注中文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语义化、关联化进程;(2)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引领知识组织创新;(3)“众包+技术+专家”三轮驱动,加快智慧数据的组织;(4)拓展特定领域的应用实践,提升知识组织服务水平。

  • 多维框架下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流行度偏见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2-02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流行度偏见表现为向用户推荐最热门而非最相关的物品,是影响公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推荐系统中的多个利益相关者产生严重影响。通过科学的定量方法准确识别流行度偏见,有助于评估现有推荐算法中存在的偏见问题,有助于优化系统,实现可信的人工智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方法/过程 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对当前推荐系统领域内主流的流行度偏见测度指标进行对比,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推荐系统流行度偏见发现的多维指标框架,并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结论 从多样性、个性化、用户满意度、公平性、长期效益、整体表现六个维度阐明了个性化推荐系统中流行度偏见的测量方法,实证结果表明,该测度方法指标覆盖面广、测量准确性高、科学实践性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 中国学科目录视域下的学者跨学科合作交叉测度与分析——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2-02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 学者是开展跨学科研究的主体,学者跨学科交叉测度是交叉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管理和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 鉴于现有研究从学者发文和引文跨学科性等方面进行学者学科交叉测度的不足,提出从学者跨学科合作关系这一新视角对学者进行学科交叉测度。 方法/过程 在将作者进行跨语言对齐和中英文研究整合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学科目录和院系设置体系,对学者所在学科进行标识,并构建学者跨学科合作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学科合作丰富度、均衡度、差异度三种学者跨学科合作多样性测度指标,提出跨学科合作强度和密度两种学者跨学科合作凝聚性测度指标。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关联作者的中英文数据,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跨学科合作网络,利用上述指标对学者跨学科合作交叉情况进行测度。 结果/结论 指标体系能够有效测度学者跨学科合作情况,提出的跨学科合作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是对跨学科测度研究的有效补充,对于了解学者跨学科合作的特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欧洲共同数据空间的发展历史与未来挑战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1-19

    摘要:数字化转型、数据生态系统和数据空间是我们未来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欧洲数据空间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前景,探索工业和个人数据空间的前沿理论、技术、方法和成果,对未来面对的挑战进行总结。

  • 知识管理视角下档案重点实验室建设对策建议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1-19

    摘要:科技兴档工程是实现档案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其中,统筹建设档案实验室是打赢档案事业发展技术攻坚战的重要手段。目前,现有工作开展不足,相关研究较为空白。本文通过对相关法规政策文献的整理和对现有申报案例的研究,引入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说明和诠释,以期为档案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出建议。

  • Investigating 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towards Research Evaluation in China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1-19

    摘要: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vestigation of 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towards research evaluation in China mainland. RESEARCH hereby involv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SS) onl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s conducted, leading to proposing several hypotheses on perceptive differences of diverse stakeholders towards research evaluation. A survey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various stakeholders including authors, reviewers, policy-makers and evaluation researcher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ir perceptions towards research evaluation. Significance tests are carried out to estimate wheth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are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do exist between authors perceptions and reviewers perceptions, as well as between evaluators and policy-makers. Therefore, it is needed to consider these differences in developing appropriate research evaluating schemes in HSS area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implica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HSS research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