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传播学
  •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现状与进路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5-08

    摘要:南路边茶制作技艺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四川省雅安市特有的传统制茶技艺,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基于社会传播理论,对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当前的国际传播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其存在主体缺位、渠道有限、内容不足、对象不明以及语言和文化障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明确传播主体、统筹传播事务,制定传播战略、构建传播体系,拓展传播渠道、更新表达方式,突出语言差异、扩大传播范围,培养传播人才、破除传播障碍,精选传播内容、避免文化误解等一系列措施,以求改进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的国际传播。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高其国际知名度,进而提高相关产品的国际认可度和销售量提供理论依据。

  • 赤焰灼心: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准则与宣传动员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新闻与传播研究》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首次尝试,也是其建立情感体制的开端。中共在当时严峻的内外形势和阶级分析法的影响下,形成了以阶级感情为中心、强调高涨的斗争情绪的情感准则。这一情感准则藉由宣传动员得到强化和扩散,通过脸谱化的敌我形象呈现、多层次的宣传网络渗透、高密度的运动竞赛批评、情绪化的修辞句式表达、嵌入式的情感指导展示,在苏区内部造成了紧张激烈的革命空气,由此形成了中共严格的情感体制。情感不仅提示了理解中国共产党精神特质和政权合法性的关键切入点,也有助于反思强大的宣传动员能力所引发的深层影响。

  • 从困境到光亮:李先念与财经内参(1959-1962)——主要基于《李先念年谱》的搜索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新闻与传播研究》

    摘要:以中央高层领导人及其内参批示的视角,论文首次尝试将新中国史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节点与重要链条作为研究对象。李先念的财经内参批示,具有很高的珍贵的史料价值。它让我们知道了大量内部信息和一些历史真相,了解到特殊年代的不少历史细节;更难得的是,它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李先念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怎样地全力以赴、殚精竭虑地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而忘我工作,终究领导人民战胜了特大灾情,度过了空前难关。作者认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很可能是我国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生的最后一次生产性“文明阵痛”。

  • 血脉流动:中共早期的书报流通与政治革命(1921-1927)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新闻与传播研究》

    摘要:信息流动水平是衡量政党组织与动员能力的关键指标。中共早期书报发行主要依托传统流通渠道,以邮寄为主向地方流动。在流通终端,除公开销售外,大量书报依靠各地基层组织在内部分发。这套体系受地方局势、邮政审查等多种外部因素影响,一直不够顺畅。1925年后,中共决心发展自己的党内秘密交通。然而因基层执行不一,中共未能在短时期内组织遍布全国的秘密交通网络。中共早期的信息流通网络虽有助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形成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但也表现出层级过多、战线过长、分布过广、反应过慢的特征,以致难以应对革命瞬息万变的斗争要求。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意味着城市革命中心论的破产,但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其失利未尝不是早期党内信息流通不畅的必然结果。

  •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问题的目的解释:立场定位与实践选择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技术与利益的同时,也给网络时代的法治带来挑战。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暴露出网络暴力的概念不明、行为主体责任模糊、立法不完善等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目的解释以灵活性、规范性等优势,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逐渐凸显其必要性。在不得不运用刑法手段对网络暴力规制的情况下,目的解释能够弥补立法缺陷,注重社会现实、法秩序统一与社会伦理,能够对网络暴力事件做出合乎社会发展变化的解释,并发挥一般预防作用。在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实践中,应以目的解释为先导,在与刑事政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对侮辱、诽谤、人肉搜索类的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归罪。但同时应当警惕目的解释潜在的危险因素,特别对于遭受网络暴力的受害人自杀身亡案件,应始终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底线和维护法的安定性,在出现专门立法之前,谨慎将其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避免矫枉过正与侵犯国民自由的风险。 

  • 共享共识共治:网络空间治理及反思——兼论根治网络暴力的策略及措施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在数字时代,网络公共共享空间为人们的自我表达提供了新场所。网络自我表达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充分的自我表达有利于集思广益、抒发民意,但与此同时,罔顾事实、不加节制的自我表达又会带来网络暴力,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伤害。基于一般网暴主观恶性不强、认知不足的特点,它更适用平等基础上的共治,而非自上而下的垂直治理。在尊重差异基础上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在个人与平台、个体与群体的民主商谈中形成共治,既保障个人自我表达的合法权利,又保证网络自我表达的安全边界,是未来解决网络公共空间场域问题可采取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 网络传播中舆论正能量的聚合与引导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网络作为开放性的交往平台,给人们的信息生产、供给、获取和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人们在网络空间的各种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汇合成社会舆论。如何在这一开放的空间实现舆论正能量的聚合,不仅是国家网络治理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人们实现健康文明交往的内在需要。社会成员在意见表达中形成的舆论正能量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内在的基础在于人们思维方式和情感交流的平衡、稳定,在于主体意志品质的自觉、自制,在于社会法治和道德生活的有序、和谐,在于文化长期浸润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引领。舆论正能量通常体现平衡、开放、多维的认知特点,在社会情绪反应上呈现稳定性、节制性和持久性,因而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能够产生积极的认知导向和情感导引作用。舆论正能量对于社会成员具有正向的、积极的知行调节功能,表现在引导个体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促进社会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增强民族团结奋进的自信力量、加快国家现代文明的建设步伐四个层面。分析网络舆论正能量的生成因子,把握其内容特质及其聚合形态,能够为网络主流舆论的塑造提供科学理据和引导依据,不断提高网民传播素养和网络文明程度。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在共为的信息交往生态,舆论引导应建立在促进构建网络治理共同体的基础上,着眼文化共知与责任共担,着手理性共商与关爱共情,着重事实共见与价值共建,着力自律共治与生态共享,不断完善引导机制,形成激发舆论正能量的策略体系。 

  •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对话的传播伦理风险及其应对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新型对话,人机对话是否符合传播伦理规范,不仅是一个交流合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事关传播秩序稳定与否的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时代人机对话主要存在因“语言区隔”导致的人机“交流的无奈”、交往的工具理性化、话语失范与污染引发的语言攻击、机器沉迷引发的社会越轨行为、隐私侵犯行为与信息茧房效应的加剧等传播伦理风险问题。 可采取增强公民的媒介素养、建立适恰的人机对话传播伦理规范、采取措施将机器“道德化”、制定规范人机对话传播风险的法律法规等措施进行应对。 

  • ChatGPT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的逻辑与路径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4-25 合作期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Chat⁃GPT相结合成为重要议题。在ChatGPT的赋能下,可以通过人机共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通过知识流动与知识普及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通过知识共创完成知识共同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建构,以人机共生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并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然而,ChatGPT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存在负面影响,体现在知识编造、价值偏向以及顺应式生成等方面。

  • 变革与争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元宇宙模式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摘要:当下,元宇宙技术和内涵的蓬勃发展不但为电影注入新的活力,更促进着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新路径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电影的“再媒介化”转型使其走入元宇宙成为可能,“引擎式”赋能与“归域式”赋权推进中国电影进入世界媒介平台;具身化场景体验突破高低语境之间的壁垒,拓新了跨文化传播理论;立足当下远望未来,数字文明的发展促使中国电影争夺国际数字场域的构建。未来已来,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已然进入元宇宙时代,正在颠覆以往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实践场域,在策略、效果、渠道等方面产生极大变化,元宇宙传播模式勾勒起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新蓝图。

  • 隐匿即显露:青年匿名社交的平台、动因及展演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3

    摘要:从社交平台初始用户名到匿名群体的社会涌入,匿名社交迅速变成青年群体参与社交互动的隐身保护,“公共马甲”的出现代表了群体性匿名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主流匿名选择。本研究通过抓取移动数字平台中的典型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对相应文帖进行语料数据化分析,并对虚拟空间场域进行网络民族志考察,探寻移动社交平台青年匿名社交模式的生成与表现。研究发现,由于平台带来的匿名化技术失效、社交需求满足减少及信息流动速率下降,青年选择群体性匿名即成为“公共马甲”。这样的匿名行为不仅让行动者保持了个体化的虚拟身份,同时体验了宣泄与重建功能,是青年应对社交困境的策略选择。这样的社会表现所带来的社交新世相是我国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结构重建的折射,暗含青年需要更多社会观照来补足社交情感依赖。

  • 论智能传播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摘要:智能传播研究尚缺乏稳定、系统且连续的知识生产,厘定智能传播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智能传播研究的基本对象、核心内容、理论基础、学科关系与应用目标五大层面,辨析智能传播的概念界定,梳理智能传播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目标层次与问题取向,阐述智能传播研究与传播学、新媒体研究、计算传播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回答构建智能传播研究自主知识体系以及推动“智能传播学”产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智能传播研究的应用目标在于对媒体融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数字化生存三大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智能传播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正沿着“语境—领域—学科”的方向前进,“智能传播学”的产生将成为传播学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转折点。

  • 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基本特征与现实挑战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1-05

    摘要:自媒体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力量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态。政治传播亦同时面临复杂而矛盾的 新局面。当前,政治传播需要研究自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规律,提高主流媒体的公共责任意识,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协商对话。

  •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对策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1-05

    摘要: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最常见的一种媒介手段,丰富的媒介传播渠道,也方面了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对于新闻传播来说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新闻的传播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以及相关内容的融合。然而在媒介融合下,也给新闻的传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也需要传统的新闻媒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方式创新等等,才能更好地在在媒介融合下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本文将从媒介融合的发展,媒介融合新闻的现状、问题、变化,媒介融合中新闻传播创新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