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旅项目为何失败:基层规划内卷化 ———基于某农旅项目发展过程的考察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农旅项目是乡村建设的积极尝试,它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美化乡村环境,振兴乡村产业,但一些农旅项目却在实践中走向失败,造成了地方财政和市场资本的损失,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以往研究瞄准了农旅项目本身的发展模式与静态困境,未对失败的原因进行理论解释。通过考察苏北 H 村荷花池农旅项目的发展历程发现,基层规划内卷化是造成乡村农旅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当地基层政府对农旅项目的规划经历了规划片面、规划冲突和规划偏差的非科学递进过程,导致乡村农旅项目形成了每况愈下的市场状况:从市场单一到市场隔绝,再到市场消失;最终,引起农旅项目丧失其公共性和开放性的本质特征,最终走向失败。

  • 日常生活视角下精神康复者的主体性缺失与重构——以武汉市X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为例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基于日常生活理论,通过对武汉市X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的分析发现,在社区康复服务中,被监控的身体展演、固化的钟表时间以及边缘化的生活空间构成了精神康复者主体性缺失的现实表征;社会工作立足精神康复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以优势赋能、意义赋予与价值生产为实践目标,通过身体资本再造、康复故事书写、空间营建与印象管理的实践策略,重构精神康复者的身体自主性、时间创造性和空间能动性,推动精神康复者逐渐从被动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客体转变为自主把握生命进程的主体。社会工作以“面向日常生活”的行动逻辑,不仅赋予精神康复者群体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为本土社会工作注入了一种“实践自觉”。

  • 日常生活变革与大都市郊区乡村妇女公共参与的实现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农村女性突破公私两分的性别区隔,参与乡村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对于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都市郊区乡村中不仅村干部女性化趋势明显,而且普通女性公共参与领域拓展并且有实质提升。基于生活视角研究发现,乡村治理的生活化转向为女性进入村级组织提供了适配可能,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拓展为女性公共参与提供了丰富的场域,在公共参与中,女性实现了自我身份建构和生活意义的再生产。日常生活视角为理解农村女性的公共参与提供了新的启发,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村女性公共参与实现背后的实质性逻辑,分析女性公共参与 的实质效能。

  • 破解“法不责众”:博弈视角下的运动式治理效用及其实现机制研究——以上海交通大整治实践为例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6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运动式治理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治理手段,被认为是中国独特现象,反映了中国国家治理的体制特征和中心任务驱动下的地方治理逻辑。既有研究多将其视为现代国家理性发展不足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我国科层体制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式治理现象,如城市交通管理领域的交通大整治。通过建立动态博弈分析框架发现,交通大整治周期性发生的原因在于运动式治理可以有效消解破窗效应,进而破解由累积性违法行为导致的“法不责众”困境。上海交通大整治通过执法机制优化、多元力量联动、数字化赋能等执法手段建立了违法必惩的可信威胁,改变了公众违法支付结构,促进了公众的政策遵从,并构建起新的博弈均衡。作为一种技术性工具,运动式治理亦内生于科层体制自身的局限性,是政府应对常规化治理限度的理性选择。

  • 双重代际矛盾:青年“空巢”的家庭化逻辑与结构性约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2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针对社会转型中“空巢青年”何以形成的现实问题,既有研究更多从个体化视角关注青年群体从传统 社会结构中“脱嵌”“去传统化”与“再嵌入”的过程与行为,从超越个体的家庭维度对其形成过程与机制的分析明显 不足。基于修正后的代际矛盾理论,探讨了家庭代际关系塑造青年“空巢”的作用机制与结构逻辑。研究发现,“空巢 青年”在代际关系上存在双重矛盾:一是面对确定性赡养关系与不确定的时空关系,他们与原生家庭既联结又割裂 的矛盾;二是基于新家庭文化与单身独居的惯性,他们对未来家庭既认同又否定的矛盾。从根本上看,家庭、市场与 国家政策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约束——亲子关系的疏离与家庭的“祛魅”、家庭功能的市场替代与片面性、家庭政策 的“家庭化”还是“去家庭化”等,使得“空巢”成为现代都市青年面对不确定性的一种理性选择机制与社会适应 策略。

  • 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团结的实践研究——以禁毒社会工作服务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提交时间: 2024-07-03

    摘要:借助文化标识可以推动社会团结。本研究以上海市A社会工作机构Q工作站开展的依托茭白叶编结技艺的禁毒社会工作服务为例,探讨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团结的实践逻辑。研究认为,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团结,是一个经由分工互动进而发挥集体意识凝聚作用的过程。Q工作站的实践表明,戒毒康复人员基于仁爱之情,并经由分工互动中对茭白叶编结技艺所内涵同伴关系伦理与交往规范的认可与内化,彼此可以实现团结互依。受分工制作茭白叶作品体验的影响,茭白叶编结技艺所内涵的“坚持终有所获”的隐喻式话语以及“编结陶冶情操”的功能式话语成为共识,戒毒康复人员和社区居民在此引领下做出了消解社会排斥所要求的改变,进而实现了群体团结。此一实践过程揭示出,为规避社会解体的现代性症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行动依托,这一过程也充分彰显着中国“和合”与“心知”的文化传统。

  • 有组织的学习:社会工作行动中知识生产的实践逻辑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提出“有组织的学习”的概念,基于S 市Z 机构的实践案例,阐释社会工作行动中知识生产的实践逻辑,并总结其特点与优势。社会工作行动中的知识生产属于组织情境中的学习型实践,这一实践过程分为“建构研究问题—形成知识框架并行动—知识应用的验证—知识生产”四个阶段,其中蕴含行动者参与、实现反身性和对话的过程。此过程的展开依赖于促动性组织情境,表现为激发目标认同、凸显价值理念、提供交流空间三个方面。“有组织的学习”呈现着主体的能动性和团队的协同性,具有应对实践不确定性以及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和知识创新的优势,亦揭示出“组织”是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补充性理论维度。

  • 福利共生:乡镇社工站福利治理实践研究——基于一项历时性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作为新兴基层福利主体,乡镇(街道)社工站发挥关键性福利功能,弥补了基层民政力量的不足,新时期社工站与已有的基层福利主体如何协作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议题。共生理论为社工站与其他福利主体合作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基于对4 家社工站的跟踪调研,从共生主体、共生界面、共生环境三个方面解析社工站福利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以及两年来的变化,展现以社工站为核心的多元福利主体的共生系统逐渐完善的过程,并探索多元福利主体共生的内在机制。“福利共生”的视角为基层福利主体协作的关系重构以及福利供给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推进基层福利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关系主义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者入场路径研究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实现在场域中的“入场”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关键议题。已有“入场”研究多从整体主义出发,难以明晰场域内多重关系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本文尝试突破整体主义,从关系主义出发讨论社会工作者入场问题。研究将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场域拆分为管理子场域、业务子场域和人际子场域,讨论社会工作者进入不同子场域的顺序、路径和方式。首先,社会工作者需要识别实践场域中存在的不同子场域及其关系,并根据当下的资本情况选择进入的子场域。其次,在每个子场域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都需要识别场域的游戏规则,并通过调试自身行动来缴纳入场费,进而开展场域游戏。此外,在每个子场域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都可能积累新的资本,并推动社会工作者识别和进入更多的子场域。

  • 中国式生态现代化: 核心要义、基本特征与价值旨归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10 合作期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摘要:中国式生态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生态转型道路的切实探索,也是对世界生态现代化进程的现实关照。中国式生态现代化意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为驱动载体,通过复合型生态治理协同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环境公平价值目标的现代化。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特征在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力实施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建设,充分彰显人民性、科学性、协同性、公正性。以环境公平为核心统筹“人地正义”与“人际正义”,丰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创新人类生态现代化发展范式,推动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发展,是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价值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