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经营规模扩大和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成为农户优化资源配置的理想选择,而农户市场参与行为不仅包含服务需求(购买服务),还可能包括服务供给(提供服务)。基于服务需求和供给的二维视角,采用江苏省534个家庭农场调研数据和双变量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家庭农场的服务选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规模经营下家庭农场既购买服务也对外提供服务,且两种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关关系;经营规模与服务需求以及经营规模与服务供给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影响家庭农场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因素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而言,服务需求受到性别、年龄、农机价值、规模经营年限、流转租金以及正规信贷规模的影响,而服务供给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还与农场主受教育水平、农场类型、土地经营条件以及农业技术培训等变量相关。因此,推进农地规模经营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密切结合;要关注家庭农场的服务供给功能,鼓励其兼职化提供服务;做好政策扶持工作以提升家庭农场的服务自给与供给能力。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委统领合作社模式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和农业合作化进程的有益尝试,揭示了未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能路向。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鸭池镇“两包一干”的实践经验,对该模式的出场情境、实践历程和运作机理进行剖析。集体经济升级转型困难、村际发展失衡及治理效能低下形塑了党委统领合作社的出场逻辑。在具体实践中,乡镇党委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和人力等资源要素有效深化了合作社的生计资本,依托党建引领推动村社组织再造和主体利益联结,进而形塑乡村治理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并通过统筹市场开发降低合作社分散交易的制度成本和生计脆弱性,显著提升了合作社的生计输出。立足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地方政府应摆脱资源输入的路径依赖,以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生计能力为政策导向,加快构建整体性政策帮扶体系,同时以跨村联营为着力点,建立更高水平的合作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将农民组织起来,引领全体农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迈向共同富裕。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是“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一环。我国于 2019 年推出了《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的政策,故使用 2014-2022 年A 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该政策的实施对企业雇佣规模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此次降费致策总体上对企业的雇佣规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使企业的雇佣规模增加2.6%,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过后依然成立。此外,本次降费的致策效果呈现出显著的企业异质性,更有利于制造业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雇佣规模的扩大。有关影响机制的分析显示,养老保险降费政策主要通过现金流效应以及要素替代效应影响企业的雇佣规模。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基层党组织的历史使命。如何实现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有效在场”是党建引领的关键所在。在借鉴“嵌入性理论”的基础上,试从“嵌入式引领”的分析视角研究“嵌入式引领”在乡村振兴领域中的创新运用。基于桂西南 X 村的乡村振兴实践,发现该村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产业嵌入、人才嵌入、文化嵌入、生态嵌入与组织嵌入的方式嵌入到乡村振兴领域中,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人才振兴、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与治理有效。在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全面强化和完善基层党建的发展推动力、社会号召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政治领导力,发挥基层党建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振兴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领域中从“嵌入”到“引领”的转变。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29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复合治理是适应了中国国情和治理场景的治理理论。对社区复合治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并从“结构-过程”的理论视角出发论述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作为治理主体在社区治理中应有的角色定位,结合南京市社区治理实践,分析当前社区治理创新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制约,从价值引领、技术支撑以及行动复合三方面出发助力社区复合治理体系的创新和优化。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精英回流乡村”现象值得关注,“外来精英进乡”成为新的趋势,“乡村精英的社会认同”需要理论再审视。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构建“身份认同-利益认同-文化认同”分析框架,探讨不同乡村精英直面的社会认同难题。研究发现,外来精英陷入“身份认同”窘境,乡村精英间存在“利益认同”藩篱,留乡精英面临“文化认同”危机。基于此,提出破解“乡村精英”认同异化的方略:一是“外来精英”需主动融入以强化“身份认同”,二是“乡村精英”间需谋求多元利益共生,三是“乡村精英”需以文化共融来构筑地方文化。通过再造精英间关系联结,强化社会认同,消解乡村精英间罅隙,完善乡村人才体系,促进乡村振兴。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26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的行动模式,以数字技术驱动和科层组织支撑为特征的政府数字平台日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基于"越秀越有数"平台的案例分析发现,在党组织统领下,政府数字平台的行动主体、运作界面与服务资源等要素组成了一个彼此关联的有机整体。在情境反馈机制的作用下,治理要素之间建构起交互共生的关系,进而使得平台在回应复杂社会需求时呈现"交互式统合治理"的运作逻辑。 遵循这种逻辑的数字平台既具有宏观组织贯通体系所带来的统筹稳定,又具有中观行动调适机制所带来的灵活普惠,因而能有效回应中国社会统筹兼顾秩序与活力的治理命题。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平台也即理解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治理。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连接点,如何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是当下及未来生态乡村建设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向互构作为分析框架,对南京市竹镇生态崛起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两化”的双向互构是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生态产业化”是推动乡村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生态资源培育、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产品与服务市场化四个关键环节;“产业生态化”则是将环境减排和资源减量等生态思维应用到产业发展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间资源共享、绿色技术运用等多元途径实现。“两化”价值互享、功能互通,实现“两化”互构不仅需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种机制的支持。本文对“两化”互构的逻辑关系、行动策略和实现机制的提炼突破了既有的理论阐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态乡村建设研究中理论分析的不足。未来研究中,不同类型乡村的生态发展路径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数字赋能是数字技术与乡村建设场景不断交织的过程。通过构建“赋能型治理”的分析框架,重点考察了美国乡村数字赋能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在赋能主体上,通过建立州一级的协作联盟体系,形成了多元行动者共同参与的赋能网络;在赋能客体上,明确了数字经济、数字生态、数字服务、数字治理等应用场景;在赋能手段上,依托政策赋能、数据赋能、平台赋能等方式,促进乡村数智化转型;在赋能效应上,实现了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乡村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标。对此,新时代中国数字乡村战略的有效落地,有必要进一步健全乡村组织机制、明确场景定位、完善赋能手段,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能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