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阶级道德、共同道德与全人类道德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1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阶级道德、共同道德与全人类道德是描述人类社会道德现象的三个基本概念。长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理解以阶级道德为主导。然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除了认为阶级社会中的道德主要表现为阶级道德,还认为存在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正义准则以及为不同的阶级都认可的共同道德。而共同道德内在蕴含着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全人类性道德的观点,正是在此基础上,现代学者提出了全人类道德的概念。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代,充分认识阶级道德、共同道德以及全人类道德的含义及其关系,对于理解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六大理念从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理想追求的最高价值意义上回答了人类的基本价值问题,而人类社会生活的正义准则、共同道德以及全人类道德则回答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何以成立的根基问题,为其提供了深厚的伦理学基础。

  • 对革命理论和修正主义的调和——论赖特的《21世纪如何反对资本主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21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赖特在《21世纪如何反对资本主义》中从阶级矛盾和道德规范两个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批判,归纳总结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五种反资本主义策略,并据此提出了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侵蚀资本主义策略以及社会主义构想。赖特的理论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出发,尝试对传统革命理论和修正主义进行调和,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虽然该理论存在着一定的乌托邦情怀和一些争议之处,但赖特坚持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运动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探析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蕴含无穷智慧,具有充足魅力。由“中华文明”进展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传承中华文明”深化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聚焦中华民族推进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彰显现代文明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标注现代文明“最新形态”的历史地位,是思维逻辑的必然,是实践推进的必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认识层面上的逻辑结构,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现代”为历史方位,以“文化”为表现形态,分别诠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所属、所在、所状;从实践层面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亿万人民为依靠力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予以方向引领,共同规定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属性和内在本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起点,是中国现代社会的诞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走过70多年探索发展的历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演进,始终伴随并融会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得以推进与拓展。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要求,应在“两个结合”视域中系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立德树人职责导向下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分众化原则下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链,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载体,在效果导向中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以此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并持续迸发时代活力,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式提升。

  • 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锚定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总目标,加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中的顽瘴痼疾;必须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必须遵循基本经验,坚持正确原则,推动实现重点突破,充分释放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 列宁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关于发展问题的探索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苏俄国内战争时期,针对发展问题,列宁进行了多方探索。针对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列宁持理智的、正确的态度,认为苏俄实现个体小农经济向集体生产的“共耕制”过渡,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低级阶段过渡的“最初阶段”且这个阶段不可能很快结束;在苏俄,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面对繁杂且苦难的征粮工作时,他持理智的、温和的征集粮食的想法,即主张征粮工作者“以合乎人情的方式”接近农民并进行耐心的思想工作,便于从农民手中征购粮食;征粮工作队伍在农村征粮时要用工业品同贫苦农民交换粮食,尽量减少贫苦农民的经济损失;还必须对征粮工作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在严峻的、残酷的国内战争形势下,列宁也从未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而是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地推进工作,即主张以新技术改造苏俄的农业,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亟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