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边疆民族地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促进教育公平、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八个相统一”建设原则的全面深化与践行。边疆民族地区统筹推进各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涵盖内涵解读、价值探究、现状解析以及对策研究四个维度,展示了从具体细节到宏观视角,从个案分析到整体趋势的研究范式。通过对当前研究主题、发展趋势的探讨及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在研究内容拓展、一体化建设机制等方面仍有局限。面对当前的挑战,未来研究应着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方法论上寻求创新,以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迈向新高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ChatGPT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其强大的文本处理能力显著提升了高校思政育人的效度、广度和深度。ChatGPT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教师的主导作用受到一定影响,课程设计和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核心影响力面临挑战;学生享受便捷与高效的同时可能陷入情感认同的困惑,甚至过度依赖ChatGPT进而导致理性认知能力退化。应对上述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提升教师智能育人素养、引导学生理性使用ChatGPT、回归思想政治育人本质、强化本土技术突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技术与学科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技术一教育”的嵌入逻辑,生成式人工智能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思政、智慧思政和课程思政的发展,提升了数字思政、情景思政和云端思政的效果,展现了智能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带来的多重机遇。然而,这一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价值性、情感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不容忽视的一系列挑战。为此,函需通过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入边界;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场景,加强学生实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进行有效应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基于问题意识寻求新的突破口。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在促进人的精神发展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破题之处。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具象化,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积极回应他们的利益和需要,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摘要: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背景下,选题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展开。从文化自信与教育革新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策略,旨在将传统礼仪文化有效融入高校课程体系,为培养兼具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积极响应全国教育大会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斗争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对发扬斗争精神作出多次重要论述,要求全党全国及各族人民必须敢于善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发扬斗争精神,锻造斗阵本领。其融入思政课是赓续红色血脉与弘扬斗争精神、为青年人觉醒和成长蓄势赋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斗争精神讲深、讲透、讲活,从而铸牢青少年斗争意识、坚定青少年斗争意志、增强青少年斗争本领,引领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切实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到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中去,就成为了当前的迫切任务。我们应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学校思政课的新目标,着力于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课程设置的不同门类和立德树人的不同要素,形成纵向递进、横向协同、德法兼修的育人格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与职业幸福,更与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及长远发展紧密相连,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时代使命。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高校就业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应构建不同阶段的精准思政应用场景,入学教育阶段,建设职业规划与思政引导的融合基础,在校阶段,加强综合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就业准备阶段,提供精准指导与心理调适服务,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职场,学生毕业后,通过跟踪服务与校友思政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教育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10
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指示和战略谋划。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在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理论维度、文化维度和实践维度的深厚根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培养造就高素质现代化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时代意味着理性平和、和谐有序、优美纯真的道德良序的全面建构。新时代道德良序的全面建构,可以从价值认同、利益协调、制度创新以及德法耦合等四个方面进行整体协同优化。其中,价值认同是道德良序建构的内在机制;利益协调是道德良序建构的现实机制;制度创新是道德良序建构的保障机制;德法耦合是道德良序建构的实践机制。只有通过新时代的价值引领、利益调适、制度驱动以及德法兼备的优化机制,才能在实践层面建构起符合美好生活、契合时代精神、体现人民意愿、彰显国家形象的新时代道德秩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强大道德力量。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化消费主义本质上是受资本驱动、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内核的一种非主流文化,与我国主流文化内驱动力相异、价值目标背离、功能作用背反。两者的天然张力构成了文化消费主义消解主流文化的内在逻辑。从运行机理看,文化消费主义以文化资本操控冲击主流文化的价值理性,以个性话语叙事削弱主流文化的自觉认同,以算法权力介入销蚀主流文化的主体坚守。生产内容速朽化遮蔽主流文化的价值意蕴叙事表达虚无化消弭主流文化的守正创新,文化信息碎片化侵蚀主流文化的脉系根基,是文化消费主义消解主流文化的作用方式。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08
摘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科学家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则是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重要表现。科学家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理念相契合、发展历程同频、现实要求相符。科学家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有其实践路径,相关工作贯穿于课堂教学、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职业发展全领域。科学家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进行,需要构建以制度保障和资源保障为代表的保障机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遵循了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将对分课堂应用于理工类院校研究生思政课,是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应有之义、适应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对分课堂讲求精讲留白的探究性学习,自主钻研的内化性学习,深度交互的合作性学习,因而与理工类院校研究生思政课具有高度适切性。新时代将对分课堂融入理工类院校研究生思政课,必须筑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以深化思政课的思想性,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以提高思政课的理论性,促进教与研的有效传递以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聚焦时事热点和学科特点以突出思政课的针对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劳动体现出一定的生产关系,在不同社会形态之中人的观念也呈现出对劳动的不同理解,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成为实践的劳动真正作为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实现形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基于19世纪资本主义现实的考察结果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这一劳动教育的原则。具体而言,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兴起,现代劳动教育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提高社会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劳动教育历史性演变的探赜,更加深入理解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劳动教育具体形态发展。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要求,将自身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目标最终指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新时代中国青年形象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青年位于新的历史方位中的形象表现和形象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并号召包括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倾心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缘于历史、现实以及个人的原因,科学勾勒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个人—国家和民族—世界国际”的三维形象,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个人形象、“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弄潮儿”的国家和民族形象以及“增进国家间和平友好薪火相传的生力军和传承者”的世界国际形象。新时代中国青年形象的成功建构得益于科学的方法,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体,呈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引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前进航向;以及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为媒介,涵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道德修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06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意识形态工作关系指引文化前进方向、社会发展道路及国家政治安全。在数字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新的现实样态。数字时代带来的“去中心化”趋势,分散了传统话语主体的中心地位,个体话语赋权得以实现的同时,伴随着话语权威的弱化。“泛娱乐化”现象遮蔽了话语的价值导向,使得严肃议题被边缘化。网络空间的“茧房效应”进一步阻碍了话语传播的效用,形成信息孤岛。“数字殖民”现象通过算法监控与数据垄断,对全球数字生活实施全方位操控,冲击了本土话语的主导权力。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数字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滞后、传播机制开发利用不充分、对歪曲性话语评价的批判能力不足等。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必须加强数智技术培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优化话语呈现形式,提升对外传播能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近年来网络空间中英雄模范频繁遭遇污名化问题,这不仅破坏了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也严重侵害 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污名化的成因而言,学界当前大致存在经济逐利、意识形态斗争与网络空间特性三 类特定视角。但其视角局限在于:经济逐利视角无法解释英雄模范污名化中的 “非逐利”动机;政治斗争视角虽然 能透视到 “非逐利”动机背后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但在应对策略上却囿于一种 “头疼医头”的功能性思路;而 网络空间特性的内部视角则认为自身扁平化结构所内蕴的解构倾向无可避免。为更好地分析和解决英雄模范污名化 问题,本文提出应从单因素视角转向系统性的成因分析,并借助 “公地悲剧”这一视角,尝试为网络空间中英雄模 范污名化问题找出一条现实解决的新路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05
摘要: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在构成教育强国建设的“六力”体系中,思政引领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首要地位。深入探讨并深刻理解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具体实现路径,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迫切需求,更是实践层面的重要课题。这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于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蓝图中,高效聚合社会资源与智慧,顺利达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无疑具有深远而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它不仅关乎教育事业的繁荣兴盛,更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竞争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05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引导和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多元文化大肆渲染网络空间,将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是文化赋能数字思政的可行之路。通过全面理解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内涵,明确整体把握、优化结构、动态认识三大工作原则,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价值引领;完善教育机制,构建可行体系;深挖红色资源,搭建工作平台;聚合队伍建设,培育品牌项目四个方面建构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可行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新时代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作出的新定位、新论断、沂蒙精神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笔者选取2013-2023 年CNKI 数据库中以“沂蒙精神”为主题的393 篇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利用CiteSpace 软件,从文献数量、涉及学科、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了知识图谱,以探究新时代沂蒙精神研究的动态、热点和趋势。结果发现:首先,新时代沂蒙精神研究发展态势良好,但学科分布不均衡;其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新时代沂蒙精神仍需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拓展研究内容、拓新研究方法;再次,新时代沂蒙精神在高校的传承弘扬,仍是近几年内研究的热点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