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社会科学战线
  • 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审对话性与互文性概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是在巴赫金对话性理论之上的进一步延伸,以文本的相互作用取代了后者的人文主义的主体观。但是克氏所构想的全体文本的海洋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只能是一个想象,不可能成为现实。目前刚刚兴起的 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则有可能阅读和利用人类海量的文本数据,并且进行深度学习和训练,从而真正实现整体文本的相互碰撞、引用和变异。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互文性概念的生产力,以及人工智能对文学写作和作者观念的冲击。

  • “黑镜”中的对垒: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与防范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近年来, 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渗入意识形态领域, 通过大量发表含有意识形态内容的言论和信息、 围绕和设置议题展开社会动员、 炒作政治人物人气、 干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等方式, 使得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呈现自动化、 智能化趋势。 作为 “对象化的知识力量”,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属人的, 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活动的行为逻辑主要依据利益与兴趣诱导、 从众心理、 强势意见压力等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影响。 对此, 需结合社会思维和技术逻辑, 从认知、 制度和技术等层面, 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 

  • 人工智能的学科汇聚现象及其对科研范式的影响研究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2015 年起,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速与科学研究各个领域相汇聚,并逐渐成为一种通用型科研赋能工具,形成了独特的 “ AI for Sciences” 现象。文章系统梳理了自人工智能诞生之日起,其与科学活动的整体汇聚历程及阶段性特征,并结合人工智能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及当代科学所面临的高维灾难、 数据灾难等问题,分析 “ AI+科学” 热潮形成的动因。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人工智能与化学、 地球科学、 天文学、 物理学、 生物学、 材料科学等基础科学的汇聚态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科学研究的独特赋能能力,如信息归类的智能化、 扩展科学模拟规模、 基于数据的科学预测、 实现高维方程求解、 进行经验试错替代、 探索新科学猜想等。 

  • 作为人工智能下一个关口的意识研究———从加扎尼加的意识学说切入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 (AI) 的惊人进步,AI 是否具有意识以及如何构建有意识的 AI 系统越来越受到学界和公众的关注。要回答这类问题,我们仍然需要或者必须从意识理论中去寻找灵感和答案。立足 AI 意识问题的当前背景,我们考察了加扎尼加在 «意识本能: 揭秘脑是如何形成心智的» 中提出的意识学说。透过脑异常这个窗口,加扎尼加得到了意识现象学的两个重要论断: 意识与体验内容不同并且是可以分开的。意识首先是一种感受,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关于意识神经机制的模块—层级架构的主张,并用 “开水冒泡” 隐喻来形象地说明他的意识观。根据这一思路,构建有意识的 AI 系统需要我们在底层逻辑上辨明 “意识” 与 “智能” 的差异和关系。否则,我们就会在 AI 系统是否有意识以及 AI 是否会造成对人类的生存性威胁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上产生困扰。 

  • 大语言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风险及其规避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下,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多领域的范式革命,探索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与风险规避具有必要性。大语言模型本质是字词从语言空间向语义空间的转换模型,具有同构性、 统一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大语言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原创性、 知识管理与应用认同三个维度,提供了跨学科学术创新、 学术体系发展与提升学术研究影响力的价值。大语言模型存在的结构性与能动性局限主要表现为方法模糊、 责任模糊、 评价模糊、 主体性模糊,易造成研究信效度难以认定、人机角色责任划分不清,产生学术伦理不端与研究者关键技能退化的风险。 规范和引导大语言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应增强研究者的主体性、 重视研究的解释性与反思性、 探索梯级人机协同研究策略与加强学术伦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