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好恶”也作欲恶、爱恶。早期儒家在关于情性、心灵和人格养成等的讨论中对于好恶有极丰富的论说。从个体修养与成德处着眼,孔子与楚简《性自命出》将好恶看作人的天赋禀性,认为其中蕴含着仁义之资,经由礼乐教化的引导、熏陶足以造就“心有定志”的君子人格。以探寻心性本体与德性之源为出发点,《礼记·大学》与楚简《缁衣》等将好恶与诚意、慎独相关联着重刻画心之好恶具有普遍性、真实性与自发性;孟子则进一步明晰在欲生恶死的强烈情感之外,还有欲仁而恶不仁的道德本心,主张坚守本心即是贤者。荀子与《礼记·乐记》以群治为关切,认为好恶在后天应物之时极易流于“情欲”,必须借助礼乐教化节制个体好恶之情,以减少其在社会政治秩序建构中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好恶”也作欲恶、爱恶。早期儒家在关于情性、心灵和人格养成等的讨论中对于好恶有极丰富的论说。从个体修养与成德处着眼,孔子与楚简《性自命出》将好恶看作人的天赋禀性,认为其中蕴含着仁义之资,经由礼乐教化的引导、熏陶足以造就“心有定志”的君子人格。以探寻心性本体与德性之源为出发点,《礼记·大学》与楚简《缁衣》等将好恶与诚意、慎独相关联,着重刻画心之好恶具有普遍性、真实性与自发性;孟子则进一步明晰在欲生恶死的强烈情感之外,还有欲仁而恶不仁的道德本心,主张坚守本心即是贤者。荀子与《礼记·乐记》以群治为关切,认为好恶在后天应物之时极易流于“情欲”,必须借助礼乐教化节制个体好恶之情,以减少其在社会政治秩序建构中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儒家治道传统立足于中华文明,蕴含丰富的治理价值与治理经验,然而在国内有关治理的政治科学主流研究中,儒家治道资源往往不受重视。当今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研究应该突破工具理性主导的研究范式,要提防西方治理理论背后所掩藏的新自由主义陷阱与 “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逻辑。儒家治道传统内涵丰富: 天道信仰的治理精神,民为邦本的治理目标,礼乐刑政的治理制度,君子之治的治理主体。但只有通过与现代国家治理对话,不断丰富其内涵,以天道化人道,以民本化民主,以礼乐化刑政,以君子化公民,才能实现创造性的转化,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梁启超的公德论为人们所熟知,他倡导塑造国民公德的《新民说》在近代产生了极大反响。学界不乏论述儒家诚信道德的现代意义者。儒家强调个人从本心出发秉持诚信,而按照梁启超对于公德与私德的划分,儒家诚信道德属于私德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并不是一味推崇公德,他的思想经历了由重视公德到以私德为“第一义”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源自于他对破坏主义进行的全面反思和批判。他在关于私德必要性的论述中言明儒家诚信道德的重要意义。儒家诚信道德虽然为独善其身的私德,但其作用却并不局限于个人,而是深刻影响着社会整体。梁启超认为破除中国原有个人诚信之德的做法并不可行。这表明在公德为私德之推的意义上,个人诚信之德与现代公民道德具有高度的配适性。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20 世纪思想界对于儒家与宗教关系的反思中,牟宗三基于无神论立场,通过对“神为何物”“神在何方”“神归何处”三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儒家不同于西方有神论宗教,而是一种成德之教。分别而言,对于“神为何物”儒家并未发展人格神观念,而是以“神”描述道德理性的作用;对于“神在何方”,儒家只借用神性形容道德创造活动的庄严感与敬畏感、无限性与超越性,表现在成圣成贤的功夫与境界上,以及道德理性实现自身于社会秩序的建构与历史文化的生成中:对于“神归何处”,在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中,万物存在的价值与道德实践的圆满,无需人格神担保。牟宗三在沟通儒家与现代社会时,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始终坚持无神论。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话题。任鹏程的《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以哲学史的方式展现中国哲学家的人性论,论述重点聚焦先秦两汉儒家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模式---气性论。此书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秦两汉儒家存在一个脉络清晰的气性论传统,将气性论的理论源头追溯至孔孟,并从历史脉络和逻辑自洽相结合的思想视角,深度还原了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理论旨归,为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人性学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同时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性善与性恶是孟子和荀子不同的人性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处理这两种不同人性理论的关系,早已成为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三分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可能。所谓三分法是儒家生生伦理学基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因素梳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突破感性、理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新方法的视域下,孟荀二子的不同主张各有其得失。性善论之所得是发展了孔子的仁性,但失之于忽视了智性,从孔子整全的思想结构中脱离了出来,难以处理特殊境遇下如何成德成善的问题。性恶论刚好相反,其所得是推进了孔子的智性,而失之于丢掉了仁性,致使学理缺乏道德动力,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隆礼重法。要正确处理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关系,应该打通孟子和荀子的壁垒,从仁性和智性两个层面看待人性,最终形成仁智双全,善恶齐备的理论格局。舍此而求其他路径,最多是小修小补,纵有局部之效,但终究难成根本之法。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哲学动态》
摘要:安乐哲认为,西方学界翻译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一直受到无意识的基督教框架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不同于以往的翻译方式,安乐哲和合作伙伴提出了新的翻译策略并称之为“自觉性诠释”。其解释框架包含包括一个提供解释性背景的引言,一个不断发展的关键哲学术语词汇表,一个自觉性的解释翻译方法以及权威的中文关键文本。这种方式将文本置于其自身的语境中,是忠于原文的一种翻译方式。在比较哲学的视野下,安乐哲基于儒家伦理中的“关系”这一事实提出了“儒家角色伦理学”。他认为,儒家伦理强调关系的优先性,它排除了任何关于终极个体的概念;儒家角色伦理学反对一种概念上要求行为者与行为分离的非批判性的实体本体论;儒家角色伦理学重视身体在实现个人身份和完美行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身体是人类行为得到滋养和成长的根或干;儒家角色伦理强调了道德创造力在完善思维和生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儒家的角色伦理并不与德性伦理学或任何其他伦理学理论竞争,而是一种抵抗理论与实践分歧的道德生活愿景。基于此,安乐哲认为儒家角色伦理是一种推崇尊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价值观,为超脱具有零和性质的人类生存困境提供了对策,是应对当前国际社会个人主义盛行的有效方案。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心外无物”的“物”除指“行为物”之外,还指“存在物”。前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践行,意义明确;后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存有,争议较多。良知之所以能够创生“存在物”,是因为良知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天地万物,将天地万物笼罩在自己的视野之下,赋予其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这方面的内容即为道德存有论。道德存有论是宋代之后儒学逐渐发展出的一条辅线,阳明的努力极大地充实了这一路线,奠定了儒学以道德践行为主、以道德存有为辅的理论格局。将道德存有这条辅线剥离出来,使其不再被夹裹在道德践行主线之内,对于梳理儒学发展的整体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心外无物”的“物”除指“行为物”之外,还指“存在物”。前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践行,意义明确;后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存有,争议较多。良知之所以能够创生“存在物”,是因为良知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天地万物,将天地万物笼罩在自己的视野之下,赋予其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这方面的内容即为道德存有论。道德存有论是宋代之后儒学逐渐发展出的一条辅线,阳明的努力极大地充实了这一路线,奠定了儒学以道德践行为主、以道德存有为辅的理论格局。将道德存有这条辅线剥离出来,使其不再被夹裹在道德践行主线之内,对于梳理儒学发展的整体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出于意识形态立场、政治安全角度考虑的,如《破邪集》的编辑者徐昌治,以及该书中收录的各色人等,如清初布衣杨光先;也有王夫之这样的大儒,从儒家经学中天文、地理知识的固有立场出发,批评利玛窦的地圆说和地球与太阳及诸行星的距离说。接受的一方表现出比较多元的立场,有徐光启的“超胜会通”说、方以智的“坐集千古之智”折衷说,也有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虽然最终不利于中国人虚心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但也包含着一定的合理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即在学习外来文明中的先进内容时,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5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十分重视文艺家的修养问题,特别是文艺家正确的世界观的培养以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这一理论取向与儒家诗学一直关注文道关系以及“配义与道”的文人内在修养路径有很高的契合度。除此之外,两者在谈论文艺家的修养时,也都十分重视经典的研阅以及作家丰富的社会阅历。这种作家论的角度,与西方文论,包括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重点围绕认识能力,特别是哲学思辨能力谈论作家修养的路径形成明显差异,具有比较突出的中国特色。中国古代崇尚“以文化人”及“德治”,因此对包括文艺家在内的承担这一使命的文士的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这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重视文艺家修养的文化根源。而看重文化的力量在社会变革与进步中的巨大作用,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现代大学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这一新型模式 在初步探索阶段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形式化发展、内核精神迷失、发展定位模 糊等现实问题,疑似陷入“熵增”发展困境。 以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钱穆为代表的新 儒家学者从我国近代文化危机出发,以复兴书院为教育手段,高扬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通 过哲学思考勠力于现代大学书院建设。 研究通过考察其复兴书院的宝贵经验,从本体论 维度塑就内核精神,从文化论维度建设文化氛围,从制度论维度推动顶层制度设计,从知 识论维度完善教育内容,从方法论维度构建学问之道,为现代大学书院“熵减”发展理路 提供镜鉴之思,力促实现传统文化传扬、书院育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等目标。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摘要:基于 2010-2022 年 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儒家文化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儒家文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未发生变化。机制检验发现,儒家文化通过促进企业责任履行、抑制代理问题、提升动态能力来提升其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且儒家文化对企业环境信息被露质量的提升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重污染行业、“汉地十八省”与中西部地区更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制度与媒体关注度在儒家文化对企业环境信息被露质量的影响上分别发挥了替代与强化机制,而在儒家文化影响下,提供高质量的环境信息会促使企业扩大环保投资,最终在“言"与“行"两个维度实现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