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了解农民对治理有效的认知、理解、需求是推进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必要举措。本文基于在五个省的10个村开展的社会调研,从农民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和对乡村治理现状的评价与需求。研究发现,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集中在村庄管理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对当前村庄例行化管理较为满意,但对村庄经营性管理满意度不高。因此,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提升村干部办事公平公正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并认为村两委和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而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体性不足。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村民自建”是农村公共建设的一项有效机制。通过对安徽省南陵县“三会四 自一平台”的调查研究发现,在组建村民议事会、项目理事会及项目监事会的基础上,实行村 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建立多元化资源整合平台,有利于激发乡村社会的内生活力与 行动力。在这一“村民自建”的农村公共建设机制中,协作、激励与公共参与是其内在的核心运行机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进一步优化农村公共建设“村民自建”机制,重建村庄共同体,推进乡村有效治理。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环境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治理成效不仅反映各级地方政府能否"有所作为”,也影响新一轮的乡村建设行动。基于粤西M市部分乡镇调研发现:差异化的政府动员策略所获取的社会响应程度不同,并直接影响农村环境治理成效。基层政府通过“硬动员"来塑造刚性治理的权成性,但由于基层群众的“弱响应”而学致环境政策执行陷入“梗阻"困境。虽然通过“软动员"的柔性治理方式能提升基层群众参治意愿,但却因其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强弱趋中响应"而导致环境政策“悬浮化”。因此,应通过“软硬兼施动员”,既依托行政权威推动环境政策走向底层实践,也要加强政策宣传和人情游说,使基层群众“强响应”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全过程,进而实现农村环境的治理有效。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镇党委主导下的网格化创新在当前基层治理实践中具有普遍性,但网格化与基层精细化治理之间的关联性仍有待论证,其核心命题在于基于责任划分的网格化治理能否促进基层体制与乡村民情的衔接,促进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以及情境化的适应性治理。通过S省 L镇个案经验分析“责任网格”的运作机制及其效能,研究发现:责任网格是基层行政组织基于事权有效分配和资源优化利用而建立起来的科层制运作体系,在层级设立、组织架构和人事配置上具有灵活性;责任网格以事权责任分配治理空间,由“网格到片”变为“责任到人”,能够强化行政体系与复杂治理情境的适度衔接;责任网格的运作机制为治理事务差异识别机制、治理资源有效动员机制和治理情境塑造引导机制。责任网格是基层治权有效集中的组织载体,其功能在于以组织网络制造有效的乡村政治关联,促进基层精细化治理。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政治、文化与技术的三维视角,建构乡村治理偏差的分析框架,通过黔地N镇案例阐释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现象。结果表明: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实践样态,会引致治理实效与预期目标的相互脱节、信任危机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偏差、治理手段僵化与秩序稳定的张力矛盾等多维负效应。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现象在政治上主要由多重压力与利益的驱动导致,在文化上主要由传统文化认同缺失与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导致,在技术上主要由治理手段的单一与数字化应用的反向掣肘导致。基于此,从政治、文化以及技术三维度出发,构建有效治理路径体系,以期消解乡村移风易俗中治理偏差现象,旨在促成乡村治理现代化。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摘要: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是乡村有效治理的应有之义。基于经验观察发现,当前乡村矛盾纠纷的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政策诱致性矛盾取代生活摩擦性矛盾成为乡村社会矛盾的主流。区别于内生性的生活摩擦性矛盾,政策诱致性矛盾为外生性矛盾,主要产生于国家资源下乡和项目进村过程中农民与国家政策的冲突。它表现为两种矛盾类型:一是国家政策意图与农民政策理解的冲突,二是政策对于利益的调整与村民对于利益的维护之间的冲突。由于缺乏必要的利益链接,乡村社会的多元纠纷调解体系失效,村书记不得不在行政压力下承担起矛盾调解的职责,出现了村书记调解中心化的现象。在政策诱致性矛盾的化解中,村庄社会面临着主体缺失、治权弱化、村庄秩序失衡的治理困境,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村庄公共性的消失。重塑村民与村庄的利益关联,将资源输入转化成治理有效,成为当前农村矛盾纠纷解决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