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新古体诗是贺敬之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又一艺术创新。面对社会语境的变化,立足自身承担的文艺工作使命,贺敬之创建新的抒情方式,以“形式的反作用”传达出面向丰富的“时代的折光”。贺敬之一方面清楚旧体诗具有形式束缚内容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敏锐意识到,旧体诗在表现某些特定题材的时候有其优长所在。通过对旧体诗取其便利、去其束缚,贺敬之打造出“新古体诗”这一兼具传统特色与当代品格的艺术形式。结合贺敬之对创作观念的阐述,分析其诗作可以看出,新古体诗兼具形式再造和内容重塑的双重意义。贺敬之一方面改造“古体”,激发今日之诗情,抒写当代之感思;另一方面依托古代典故等历史内容翻陈出新,其诗作折射出时代的光影流变。如同新歌剧、政治抒情诗一样,新古体诗是贺敬之辩证地理解诗心、诗思、诗情与“形式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循时代之脉搏、发人民之心声、创艺术新形制的实践成果。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客家地区浓厚的宗族文化与因迁移形成的族群结构,使客家人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观念。客家人在“耕读传家”“艰苦奋斗”“敢闯敢干”的精神传承中形成了勤劳勇敢、坚忍内敛的群体性格特征。同时,祖辈相传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客家人的精神之中,成为他们的人生规范和行为准则。客籍作家,以文学的方式将客家女性在旧的历史时代中的生存境遇与文化经验层层揭示出来,不仅反映出客家文化对女性的品格形成与个体命运的影响,而且与新社会、新时代的文化空间、生存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章从“新南方写作”的视域,重新审视处于传统客家文化规约下的客家女性的人生选择与文化认同,旨在探知客家女性在历史化中主体构建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香港,形塑了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国际大都市的想象,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繁荣之地,在享受全球化的同时,也为世界呈现了全球化的另一种形式。重庆大厦里往来的流动人口所形成的“低端全球化”成为麦高登关注的议题,“低端全球化”的流动使世界共享全球化互惠的果实。文章以麦高登教授的著作《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为分析文本,尝试分析促使“低端全球化”产生的因素并探究香港重庆大厦之外的世界是否也存在“低端全球化”现象。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平谷四座楼麻核桃在2000年后开始成为文玩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商品。在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产量剧增、质量下降的麻核桃出现了销售危机。熊儿寨乡政府以文玩贩子发明的盲开核桃的“猜青皮”为重点,打造了“麻核桃品鉴季”。平谷城乡的民众也广泛地参与到“猜青皮”中,帮助麻核桃走出滞销的困境。平谷地方社会对麻核桃销售的参与,是国家权力主导下多重主体共同参与的团结经济生成的过程。乡土中国的团结经济承接着农业市场化的风险,赋予了基层社会农产品交易道义互惠的属性,具备着推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山地社会的移动农业在应对“无法逃避”的统治时,会生成什么样的文化形态,是一个还没有被充分讨论的问题。我们以浙江西南山区县香菇生计为研究对象对此展开探讨。文章首先通过对这种跨省域、跨季节的香菇种植的分析,来展现这一充满不确定性、流动性的移动农业的起源和特征,继而回顾菇民从借用王朝国家的贡赋经济、象征符号来完成香菇生计的合法化,到在民族国家组织机制的荫蔽下,创造性地运用国家话语、发明仪式进行食用菌经济产业化和文化遗产化的历程,来透视“文明上山”方式由象征型聚合向组织型聚合的变迁中,东南山地的生存和繁荣策略。为此,东南山地的移动农业充满着“借用统治”乃至“创造统治的艺术”,显露着与西南山地“逃避统治”截然不同,又与华南山地“接受统治”有所差异的“农民商”文化形态。
分类: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本身蕴含着一种核心的价值,即“平权-进步主义”。这一价值在伦理的维度之上,可以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中多元伦理主体行动的基础。我们讨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伦理视角之下,正是对这一核心价值的有效践行。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伦理关系中,物种间的权力对等、全球性的照顾义务、代际间的伦理责任、市场中的公平与正义以及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补合作都与“平权-进步主义”的诉求相匹配。须厘清的是,这一核心价值是对平权主义和进步主义的有机结合与发展,是在平权前提下的进步主义,也是以进步为导向的对平等与公平的实践。因此,本文从伦理维度切入农业文化遗产的讨论,认为在农业劳动、食品生产、市场贸易以及行政管理中的多元伦理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中有效嵌入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可能路径。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伦理维度的研究,也可以为我国农业伦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全面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点上,从战略思维与目标导向出发,辨析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转向并判断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方位,既正当其时,又尤为必要。以1920年为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大致经历了从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农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向,从以古鉴今、优先保护到转化利用的原则转向,以及从知识挖掘、战略方案到乡村铸魂的路径转向。由三大时代转向进程中所彰显的基本规律与时代特征可以判断:新时代下,农业文化遗产正处于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螯合的历史方位,今后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可能会进一步穿透、聚焦并呈现以“农民利益”为逻辑起点、以“农业文化”为核心价值及以“乡村社会”为重点领域的基本态势。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西方自19世纪以来推进的遗产保护专业化进程,对全球遗产保护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期以来,全球的遗产被划分为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个大类,这反映的是自然和人文对立的二元价值观。近年来这种遗产价值观遭遇到来自非西方世界学者的强烈批评,也推动了国际遗产保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诞生于21世纪初的农业文化遗产,本质上是对传统西方权威化遗产话语的反思与挑战。本文论述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与贡献,分析了两者与现有的国际国内遗产保护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并针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中国在未来构筑综合性城乡遗产保护体系时,需要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引领性作用。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形式正在成为塑造中国社会和文化面貌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分析这些新媒体在数字技术应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输出以及国家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影响,发现网络影视、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与版权保护问题引发了对内容创作和分发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的担忧,以及内容品质与主流审美标准的多样性,商业模式的发展盈利能力对于网络影视、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与监管,推动创新发展与优质内容生产,注重培育高质量、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作品;培育良好的数字文化生态系统,促进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文化表达;加强教育与媒体素养,提高公众对于新媒体的理解和正确使用等策略。
分类: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摘要: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已经成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梳理短视频平台的起源与发展,进一步分析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明确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及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工具,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有利于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与发展空间,有利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提升社会关注度,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同时,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传播形式创新与内容品质之间的平衡难题,商业化与文化本位之间的冲突,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品质内容提升等困境,需要有针对性地联合政府机构和民间团体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利用短视频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演绎和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元素,立足文化本位,把好平台审核关,放眼长远发展,把好作品定位关,加强监管自律,把好平台法治关,从而促进短视频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健康发展。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分析"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阐释人才强国、科教强国、海洋强国与文化强国的关系,搞清楚"文化强国"在强国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文化强国"是强国体系的基础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需要我们在"文化软实力"这个基本概念上形成"中国话语"。这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要求。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与我们当下所关注的"文化软实力"的立意、出发点与落脚点不同。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要由当前文化软实力研究中的"跟着说"、"杂着说"走向"自己说"。做到"自己说",要求我们立足中国实际,用活中国传统,激活当代中国人理论创新的自觉与智慧。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摘要:鼓藏节活动举行时间的记录有着多样化的表述,对其中最盛大的一种、有“每13年”“每12年一次”两种似乎相互矛盾的表述,哪一个更准确?梳理既有的表述并进行事实考辩可以发现,鼓藏节尽管各支系、宗族、村落在具体的仪式程式上各有不同,但“最盛大的一种”在“事实”上却有着基本一致的内核。若从苗族文化传统出发“每13年”是符合“习惯”的“表述”;而“每12年一次”的表述则更符合现代大众的理解。简言之,在鼓藏节时间举行频次表述的“古今”之中,既有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与交融的事实,也有科学与人文、时代与社会、知识与认知在文化表述上的交汇。而这其中“知识”的融通,恰恰是民俗文化事项研究阐释及其古今之辨中我们应当立足的原点。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06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践行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指南。从价值取向看,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以中国梦为目标,致力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理论意识看,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文化认同意识、文化主体意识和担当使命的自觉意识。从实践路径看,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04
摘要:古语云:道法自然"。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甲骨文是自然孕育的祖先为表达自己理解的自然世界(含人类社会)而创造的抽象线条,其文线结构必象自然之表形;同时,自然表形之存在,必有其自然之道理;自然而然,甲骨文线结构其表必象自然之道形,其里必冥然契合于自然之道理:由形尚象,载道入理,文以明之。自然之形象和道理以文明之,即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明自然。道者,文之根本。阐释甲骨文只能建立在正确理解自然世界规律的基础上,知其道、循其理才能从根本上识其文:既知其然也知其源。唯此,释读的甲骨文源意必是对自然及其规律的本真反映,对物性和人性的深刻揭示,也定会对社会发展起文化引领作用。如是,传承先人的集体智慧,迭代提升融合自然的文明程度可期。本文试图拂尘觅真,粗浅阐释“壴(zhù)、礼、乐、幸”等甲骨文线结构蕴含的源意,唤醒中华民族沉睡记忆,感受福泽古今的甲骨文形之表象、意之传神、理之自然,了解道简理正的“壴礼致乐”文化内涵,感悟先人契合自然平衡之道、符合人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引我们走上“幸”福大道。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数字技术具有较强的赋能作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作用越来越明显。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流通、消费领域。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但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未来,要依托“数字中国”战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相关核心技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强内容创新,优化数字文化创意产品供给;加强数字文化治理,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政治、文化与技术的三维视角,建构乡村治理偏差的分析框架,通过黔地N镇案例阐释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现象。结果表明: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实践样态,会引致治理实效与预期目标的相互脱节、信任危机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偏差、治理手段僵化与秩序稳定的张力矛盾等多维负效应。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现象在政治上主要由多重压力与利益的驱动导致,在文化上主要由传统文化认同缺失与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导致,在技术上主要由治理手段的单一与数字化应用的反向掣肘导致。基于此,从政治、文化以及技术三维度出发,构建有效治理路径体系,以期消解乡村移风易俗中治理偏差现象,旨在促成乡村治理现代化。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研究发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数字化技术,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数字化平台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覆盖范围更广、受众更多,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全方位传播;数字化技术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共享,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与交流。同时,数字化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因此,要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推动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本文仅供参考。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我国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医药学内在的精华和瑰宝,蕴含并体现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南阳市作为仲景故里、中医祖庭医圣祠的所在地,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推动南阳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对推动当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南阳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南阳市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的实施路径:以质量为根本,发挥“八大宛药”示范引领作用;立足中医药文化资源,促进产业融合;构建宣传矩阵,多渠道弘扬中医药文化;挖掘品牌内涵,创新营销模式;注重人才培养,培育高端中医药人才;以国际化为契机,实施“走出去”战略,助力南阳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