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下乡资本的商业逻辑与农村社会的乡土逻辑存在张力,资本下乡过程中面临土地成本、生产秩序、劳动监督等困境。中农借助国家农业政策防止“非粮化非农化”倾向以及资本悬浮性特征,遵循乡土本位和市场理性双重行动逻辑,通过内生性优势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密切联合小农以增强发展根基,争取与资本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获得共存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出中农群体在强势资本挤压下的生存智慧与应对策略。实现中农与资本长效合作,可以有效衔接资本要素和乡村本土资源,健全资本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乡村产业平稳、可持续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摘要:工商资本下乡是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大力鼓励和支持。然而,我国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失败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与乡土社会的互动不畅问题是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基于嵌入性理论,将资本下乡视为一个“过程”,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农村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对工商资本下乡的具体影响机制,进而构建整个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对工商资本下乡的影响路径模型,并根据研究结果,从政府、企业、村民三个层面分别提出建议与对策,以推动工商资本更好融入农村社会关系网络,赋能乡村振兴。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展主义范式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经历了由经营企业、经营土地到经营项目等变化,当前正悄然出现 “经营生态”现象。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行为的内驱动力与约束结构源自国家发展格局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机会结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的政策与制度资源。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的行为逻辑是在积极主动践行中央生态发展理念基础上,通过项目统合、平台融资、分类运营和政策平衡等方式,整合地方各种资源,推动地方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既有其主观积极性和客观政策执行行为的实效性,但也要警惕其中的潜藏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策略调整,进一步有效规避风险。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引导和鼓励资本有序参与乡村振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随着农村商业体制改革,资本下乡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再到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基于资本、农户、政府的不同逻辑,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能为长期缺乏资本投入的“三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结构;能使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农村营商环境面临整体性再造,带动原子化空心村向特色产业村转变;但也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遭遇土地流转、生产组织、资源环境、经营风险等问题的挑战。乡村振兴要发挥资本积累动力,排除资本的负面影响,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厘清政府企业农户关系,构建差别化的利益协调机制;规范准入和动态监管,构建严格的下乡门槛;通过投资方向、投资模式和投资渠道的科学指引,构建清晰的下乡边界;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构建可靠的下乡保障,从而激发乡村内源发展动力,更好地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实现资本与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利用资本下乡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前提。调研发现,农村资源及其支配主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受限于市场交换互动模式的有限适用性,资本主体无法与农村资源主体形成良好互动,因而难以自行整合农村资源。村社组织具有“四位一体”的角色属性,可以灵活对接资本主体与农村资源主体。由村社组织主导农村产业发展时,可以将“资本整合农村资源”的过程转化为“村社组织整合资本与农村资源”的过程。村社组织一方面可以依靠利益互嵌实现与资本主体的有效互动,另一方面可以依靠“四位一体”的角色属性实现与农村资源主体的灵活对接,进而充分整合资本和农村资源,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村社组织的主导作用。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资源下乡的背景下,“经营村庄”成为普遍现象,逐利的工商资本进村成为“经营村庄”的主导者。资本在政府引导下进行“村企绑定”,介入乡村的权力体系,扮演“经营者”和“治理者”双重角色。在此基础上,资本进村从生产经营转向平台化的经营。首先,通过迎合政策打造亮点,搭建项目资源平台,完成村庄的基础打造;其次,集中流转土地资源进行投资平台的运作,吸引外来资本进行非农化开发,实现村庄的增值;最后,资本以“经营共同体”的中介对接角色,在多个利益主体关系平台的运转中处于主导地位,保证村庄的维护和升级。乡村资源被资本统筹调配成为其经营获利的工具,对乡村治理产生不可控的后果。这启示我们,需要加强制度规范资本下乡,防止资源下乡过程中资本下乡经营的利益蚕食行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维护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而耕地“非粮化”制约着中国粮食安全。基于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视域,立足不同区域的实证案例,发现耕地“非粮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农地流转中,农地经营户在流转耕地上偏好种植果木等经济作物,而非粮食作物。究其原因,农地流转本质上是资本下乡对耕地利用的再造,而资本下乡秉承着逐利性原则。受限于市场经济内生机制、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缺陷、公共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及农地流转合同未规定耕地使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农地经营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偏低,难以满足资本逐利需要。当前,囿于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及老龄化、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30年政策等条件制约,不应盲目地将农村流转耕地收回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而应遵循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逻辑。在农地流转基础上,选择区域实施商业化种粮政策,同时通过优化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确保公共政策精准执行及利用协商治理调整合同内容方式来提升农地经营户种粮积极性,从而推动耕地“非粮化”朝着“种粮化”转向。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有关农业现代化的讨论通常围绕农业规模化展开。要理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独特性,需要将之放在与全球其他国家对比的基础上。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是为了给自己的工业化提供条件,但中国今天的农业现代化转型发生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发生在城市工商资本过剩的背景下,因而中国农业转型受到了资本下乡的推动。从中国农业规模化的实践来看,常见的有土地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两种路径,但这两种路径都是由资本主导的,小农户被锁定在利润低、风险高的生产环节,总体上处于被动地位。由于中国仍有大量的小农户只能依赖农业收益来维持生计,因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考虑如何在保护小农户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保证粮食安全。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之下,一些地区探索了以保护小农户为基础的农业规模化实践。村集体通过对细碎土地的整合,或通过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对接公共服务或市场化服务,也可以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以小农户组织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不同于他国的独特创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涉及道路选择问题,要发展小农户组织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需要为村集体的统筹经营留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