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中国语言文学
  • 在“历史化”与“中国立场”中探寻 文学演进的规律 ———论陈平原的小说史学研究与学者的主体意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20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下,自主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求学界在对古今中西的既有成果检视反思的基础上,能够取其精华 并推陈出新。对此,陈平原的小说史学研究提供了可供检视的范例。在鲜明的总体性视野下,相关研究强调动 态历史演进的问题意识,总结和探寻文学发展的规律是出于注重时代与社会语境的“历史化”的方法论原则。在 通晓西方理论和研究状况的同时,坚持“中国立场”即立足本土社会与文化语境下的自主性,而对“趣味”的强调 则是在强调文学本位之外,坚持知识分子介入社会的主观能动性ꎮ,这种学术史的研究既具有深刻的专业根基,又具有知识实践的总体性视野和主体意识,对于当下探索建立自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祖堂集»双宾句研究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20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祖堂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史著作,是晚唐五代白话文献的典型代表。 根据谓语动词的语义特点,«祖堂集»的双宾句分为动作类(给予类、取得类)和言语类(问告类、称呼类)。 其特点主要有:在形式上,双宾句中介词“于”逐步脱落ꎻ在语义上,问告类数量最多而给予类较少。在成分的使用上,双宾语更为明晰,且带有禅宗色彩,双宾结构的句法功能更为多样。«祖堂集»处于汉语由文言到白话的转折时期ꎬ其双宾句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表现为:文言双宾句式微,白话双宾句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白话文献双宾句式的新篇章。双宾语的语义更为具体,间接宾语趋简而直接宾语趋繁,这为现代汉语双宾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祖堂集»中双宾句与几个介宾结构并存共现ꎬ表明中古汉语的句式表达开始丰富多样,这为现代汉语的句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 出土文献{秋}的用字差异及演变动因探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7-18

    摘要:{秋}是汉语中重要的纪时名词,秦汉 之后习用“秋”字记录,但在先秦却存在诸多字形。殷商时期,字形有“““ ”等;西周至春秋时期,字形有“ ”“ ”等;战国时期,{秋}的用字最为复杂,尤以秦、楚系文字之间差异最大,秦系文字多作“秋”,楚系文字则作“ ”“ ”与“ ”等。这些字形彼此间不仅形体差异较大,构形理据也完全不同。利用出土文献探索{秋}的用字演变现象与成因,有助于深入了解汉字的构形因革、地域差异、形义关系认知的时代变迁等,进而更好地探寻汉字的演变规律。

  • «祖堂集»双宾句研究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祖堂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史著作,是晚唐五代白话文献的典型代表。根据谓语动词的语义特 点,«祖堂集»的双宾句分为动作类(给予类、取得类)和言语类(问告类、称呼类)。其特点主要有:在形式上,双宾 句中介词“于”逐步脱落ꎻ在语义上,问告类数量最多而给予类较少。在成分的使用上,双宾语更为明晰,且带有禅宗 色彩,双宾结构的句法功能更为多样。 «祖堂集»处于汉语由文言到白话的转折时期,其双宾句在汉语发展史上具 有重要价值,具体表现为:文言双宾句式微,白话双宾句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白话文献双宾句式的新篇章。双宾语 的语义更为具体,间接宾语趋简而直接宾语趋繁,这为现代汉语双宾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祖堂集»中双宾句与几 个介宾结构并存共现,表明中古汉语的句式表达开始丰富多样,这为现代汉语的句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 清人《论语》笔记对前代的传承与超越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清代是笔记集大成的时代,清人《论语》笔记是清代学者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撰著而成的学术著作,不仅是今人研究清代《论语》的重要文献来源,也是考辨清代学术演进路径的关键文献资料。从释读方法看,清人《论语》笔记以传承汉、宋二学传统为主,分别从文字训诂、经文义理入手,以求对《论语》本义的确解。从解经思想看,清人笔记突破了前代《论语》研究篇幅冗长少有变通、严守家传与师说、治经手段单一的局限,无论是其灵活自由的条辨形式,还是实事求是的解经原则,抑或会通博洽的学术视野,都可谓是对汉代以来《论语》研究的发展与超越。

  • “阴阳和谐”与“色进于礼”:《关雎》文本体系及其文明内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作为《诗》三百的首篇,《关雎》存在一个以“阴阳和谐”为核心元素的意群体系,具有儒家所倡导的人、事、物运转“至诚无息”“发而皆中节”、各安其位而阴阳协和的“致中和”意义。 《关雎》具有极强的喻示性与象征性,反映出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三者联动的和谐秩序,描述了人将兼美兼善价值观念付诸实践后,人、事、物各自圆融而又互映共存、臻于完美的状态。 诗中“君子”对“淑女”追求过程中“友之” “乐之”与儒家对事物“知之” “好之”“乐之”三境界的内在逻辑一致,《关雎》突出的音乐属性亦呼应并彰显“色进于礼”的文本意义。 深入研究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其思想理念,阐释其文明价值与现实意义,对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贯彻落实“两个结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京师”的生成——早期话语中“京师”之称的演进与定型_刘全志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07-13

    摘要:“ 京”的早期含义是指人为营建的高大建筑,它在西周时期衍生出“ 京”“镐京”“京室”“京宗”“京宫”等,其中的“京”与后世都城意义上的“京”存在着区别;以春秋及后世的地名而言,“京”并没有成为“天子之都”的专有名称:作为地名“京”一直延续至后世,而“京城”“京都”专指首都,形成于两汉时期。“京师”的早期含义是指王朝的大军,它至迟在周厉王时期已完成了语义的抽象化,用于指称“天子之都”所在的区域。迭至春秋时期,“京师”已成为“天子之都”所在区域的专称。其后,“京师”的含义被延续至西汉时期,并进一步衍生出诸多时人常用、后世熟悉的称谓组合。

  • 太学学官“作新斯文”职责与北宋太学文风变革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摘要:北宋太学学官是太学制度和文风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太学规模扩大、学规完善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太学文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任命制诰中太学学官被朝廷委以“作新斯文”之责,他们自觉履行这一职责并肩负起了改造太学文风的重任。这主要表现在庆历间石介等极力排抑西昆浮靡之风、引导太学文风走向“太学体”的险怪,以及熙宁后慕容彦逢、葛胜仲、曾几、陈与义等为振作卑弱文风所作的努力。太学学官“作新斯文”之举是北宋文风改革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曾文芳: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阈下的应用文高端写作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10

    摘要:应用文写作要全面贯彻“两个结合”思想,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来指导学科理论建设和写作实践。要秉持历史辩证法,重视、研究、借鉴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实践认识论,不断夯实和创新应用写作理论,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牢牢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促进人与社会的双重进步;用共享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健康、有序、可持续的现代应用文写作文明生态。

  • 中国特色辞书排检法研究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7-09

    摘要:本研究采取“抽丝剥茧”法,就辞书学名词“排检法”进行创新探索和研究,从探析辞书名词术语现况出发,到基于在中文辞书排检法名词及其体系的探索性建构,并对建构中国特色辞书学名词发展体系,同时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设性的宏观思考。本文学术观点:1.中国的辞书排检法在具体实践上其实走得很快、也很远。但是在科学理论发展上,却走得很慢、还很偏,甚至在最基本的辞书术语名词体系,至今都还没有健全起来,迫切需要研究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辞书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2.中国辞书在现、当代科学发展上从始至今,都还没有以一个完整的科学形态发展,缺少具有中国特色辞书学学术、学科、话语体系支撑。由此所见诸多辞书不规范的发展现象,也就不足为怪。3.术语名词规范化是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基石。提炼和提出属于中国特色辞书编纂的排检法及其相关名词术语,用来支撑中国特色辞书的编纂发展,推动中国当代辞书编纂编排规范化发展,丰富中国特色辞书的原创理论内容。4.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的辞书学名词术语,建构中国特色辞书学理论就缺乏高质量的“砖瓦”;如果没有中国特色辞书原创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中国辞书科学形态发展。所以,在当代辞书编纂规范化发展中,应站在中国特色辞书学发展的高度,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辞书学名词术语及其发展体系的研究和应用。5.我国辞书编纂编排发展,无论从学术上、理论上、实践上,都应基于当前新时代的发展实际,以坚持发展自己国家、民族的科学文化为初心,坚持汉语本色,坚定汉语言文字科学自信,坚定紧跟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发展路线,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辞书原创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形、音、义、用”标准化研究进展及成果,按照一定的术语结构逻辑,进行优化、完善,建构其与之相适应的术语名词体系。6.中文排检法名词,在探索中国特色辞书原创理论的前提下,以普通话、规范汉字、汉语拼音在教育教学、辞书编纂中的应用发展实际为基础,以及当前我国汉语在国际语言学上的发展影响,顺势而为,加以提炼和提出。本文列出相关部分名词,供交流和参考。本文基于《关于中小学语文工具书排检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展开创作,并在2022年11月19-20日第一届国际术语高端论坛宣读和学术交流,在此基础上略作修改。诚邀国内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语言文字、科技术语、辞书等领域相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 汉字部首科技名词研究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7-09

    摘要:本文主要以汉字科技名词术语“部首”及其关联术语名词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科技名词术语、语言学科、规范标准、辞书、语文教科书等五个方面对“部首”的现行定义及其使用进行规范分析,同时,结合国家相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采用冯明朗新时代大语文学术探索体系中逐渐产生形成的汉字字形专用规范、汉字结构拆分等新理论、新方法、新标准,系统梳理、提炼、设计并提出汉字部首科技名词术语概念体系及其知识拟新方案。本文共分课题探索、规范分析、部首本质、概念体系、知识体系、应用实践、结束语(研究建议)等七个部分,使用汉字字形专用规范和原创语文理论,提出部首科技名词拟新方案。全文约27000字,对当代汉字学、辞书学的创新发展,具有一些较为前瞻性、建设性的理论与实践思考和启示,对语文教学、汉字教学、识字和写字规范化教学实践创新,对当代融媒体和纸质辞书在部首排检法的完善和创新,以及国家在研究制定基础教育语文规范化、辞书编纂规范化的政策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诚邀国内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语言文字、科技术语、辞书等领域相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 在“历史化”与“中国立场”中探寻 文学演进的规律——论陈平原的小说史学研究与学者的主体意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08

    摘要:当下,自主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求学界在对古今中西的既有成果检视反思的基础上,能够取其精华 并推陈出新。对此,陈平原的小说史学研究提供了可供检视的范例, 在鲜明的总体性视野下,相关研究强调动 态历史演进的问题意识,总结和探寻文学发展的规律是出于注重时代与社会语境的“历史化”的方法论原则。在 通晓西方理论和研究状况的同时,坚持“中国立场”即立足本土社会与文化语境下的自主性,而对“趣味”的强调 则是在强调文学本位之外,坚持知识分子介入社会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学术史的研究既具有深刻的专业根基,又具有知识实践的总体性视野和主体意识,对于当下探索建立自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擅场诗与易代之际的文学风尚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擅场诗是集会唱和时技压全场的作品,在批评话语里也能突破同时共场的束缚。 唐代擅场诗 不乏奉和应制之作,它们参与了近体诗的定型与发展过程。 后世诗论认为唐代擅场诗提高了创作的技 法,却损害了情感的表达。 宋元、元明、明清等易代之际,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文学价值的擅场诗,同题共 赋,评定甲乙,从而奠定了王朝初年的诗坛格局。 元末,饶介组织的诗会推动了以高启为中心的诗人群体 的形成,作者的性情通过应酬性的擅场诗被有意隐匿或曲折表现。 明末,黎遂球参加影园诗会的擅场之 作不断得到其他诗人的响应,逐渐成为清代咏物诗的典范。 由场内走向场外,擅场诗接受再批评,相应的 评价将有可能随着时空的转移而发生改变。 清初,王士禛、朱彝尊等名家通过擅场诗的颠覆与标举,积极建构新一代的诗学审美和文学风尚。

  • 陆弘祚的“ 文统说” 及其对明文统绪的建构 ———以陆氏对唐宋派论说的因革为中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明代隆万年间文章选家陆弘祚经由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吸收“文统说”,并据之编成《皇明 十大家文选》以示明文正统所在。 虽然弘祚的论说与茅坤等唐宋派成员关系密切,但其对后者的主张却 是有因有革,并在对待李梦阳一系古文家的态度上与之产生分歧。 在化解分歧的过程中,弘祚采用的是 强调“道”与“时”相协的文章价值评判新标准,并通过明文统绪的双线梳理,完成了对复古派与唐宋派两 大阵营的调和。 综观弘祚论说、选文的渊源与背景,既有宋元以来有关“文统”的阐述,亦有明代旨在梳理 各类古文统绪的总集编选风气。 对于弘祚的《皇明十大家文选》、“文统说”及其建构明文统绪的意义,需 要置于多个时空向度中进行评判。

  • 漢語古典與西域古典的融合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7-07

    摘要:《梵語千字文》是古人學習梵語的重要工具書。本文通過文本校勘,肅清版本源流;根據字典及梵語知識分析梵語語源,根據古文字及小學知識進一步探索漢語語源,比較梵漢對應詞語構詞法的差異,探討章太炎先生語源思想對梵語的借鑒;通過梵漢對音,我們歸納《梵語千字文》音譯部分的音系特徵,為進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 基于知识图谱的超语研究可视化分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提交时间: 2024-07-07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超语是近年来国际上多语研究领域出现的新课题。通过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 对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从发展脉络、空间分布、热点主题、演进路径和发展前景等方 面进行图谱和数据分析发现,超语研究虽然只有十余年历史,但发 展 势 头 迅 猛,经 历 了 三 个 时 期———奠基期、创新期和争鸣期,主要围绕超语教学、超语理论、超语社会文化和超语跨学科研究四 个主题展开。目前超语研究方兴未艾,超语空间、超语意识、超语视角下的语言政策以及跨学科的 超语研究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研究空间,是未来超语研究的重心。

  • 译者身份差异与清末民初翻译戏剧的文体多样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7-07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清末民初的翻译戏剧,语言上文言、白话并存,文体上戏剧、小说兼具,呈现出戏剧转型 期特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史的角度看,先后登场的留学生/新剧家译者、通俗小说家译者、新文 学家译者,因其不同的文化立场和思想观念,既赋予戏剧译本丰富多维的文学文化内涵,又在不同 层面推进了域外戏剧的中国传播及接受,使翻译戏剧文体走出一条由规范到形变再到规范的独特 演进道路。在以翻译戏剧为重要参照构建现代话剧文体的历程中,不同年代译者的身份差异,一方 面折射出现代话剧在探索中生成的曲折步履,另一方面也为清末民初翻译戏剧的文体多样性提供 了更为多元的阐释视角。

  • 延安文艺传播与“人民文学”范式建构研究及其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7-07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延安文艺是“人民文学”建构的重要阶段,文艺政策、文艺传播、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 共同建构作用呈现新的历史特征。较之延安文艺政策的宏观构架、文艺创作和批评相对专业的话 语,文艺传播则显示了宽广的社会参与面、丰富多元的建构活动、动态而综合的建构效应,从而深刻 影响“人民文学”的创作理念、创作方法、身份意识、文艺制度、经典认知等的发展,是我们探讨“人民 文学”范式建构的重要视角。

  • 积厚流光:文化记忆视角下口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路径 ——以河间歌诗为案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河间歌诗及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前中期研究中,本团队对河间歌诗进行了文献考证、理论学习和实地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后期阶段将具体从口头文学对河间歌诗文化记忆建构的作用、河间歌诗现在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方法、以及对其他“非遗”的借鉴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河间歌诗及同类“非遗”的现实困境,试图回答“如何破解传承难题、做好保护工作”的重要问题。

  •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阈下的应用文高端写作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应用文写作要全面贯彻“两个结合”思想,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来指导学科理论建设和写作实践。要秉持历史辩证法,重视、研究、借鉴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实践认识论,不断夯实和创新应用写作理论,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牢牢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促进人与社会的双重进步;用共享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健康、有序、可持续的现代应用文写作文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