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提交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算力的提升和数据库的规模扩大使得现代大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上的表现飞速提升。这让一部分学者认为,大语言模型反映的语言习得与处理机制,相比起传统的生成语言学更接近语言规律的本质。但生成语言学和大语言模型在研究范式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两种理论框架分别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出发点,这决定了后续发展思路的差异,使得两者不可相互替代。大语言模型可以模拟人类语言运用的表现,却不能解释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因此,大语言模型迅速发展的同时,继续推进生成语言学的研究仍有重要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25
摘要:苏轼去世后有大量尺牍、题跋、杂记、诗词等处于散存状态。又值崇宁以来禁毁元祐学术,苏轼文字首当其冲,苏氏后人也遭打压,不具搜集条件;公开以苏轼出子自居且深得徽宗宠信的梁师成承担了此任。其相关收藏为苏轼故交之后蒋璨所熟悉,当在靖康乱起前转移或抄存至南方。加之自家的长期积累,蒋氏关于苏轼的资料非常丰富,并于1140年代中后期在苏轼之孙苏籍等人协助下编成《东坡外集》。该书诗词文兼备,篇目宏富,且尽量分类编年,是《东坡七集》的最重要补编,苏轼全集因而得以真正形成。两人对苏轼散存文字的及时抢救、保存、编辑意义重大,对后来苏学的长期繁荣准备了基础,应得到承认和重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摘要:苏轼尺牍仅《重编东坡先生外集》所收810首逐一编年,其余诸本篇目多同此本,但其前169首却顺序颠倒。它们中的154首由随机抽取自《外集》的169首尺牍分合而成,伴有文字增删等现象;7首拆分自《外集》单列的书体类;还有7首和2个片段来自他处。现存诸本中,这一现象始见于明仁宗的洪熙本,是其底本《大全集》的编者为掩盖其出处等目的而有意为之。目前可知金元以来至少有两种苏轼尺牍选本受此影响,但更严重的后果出现在该《大全集》成为洪熙本的底本之后,因为洪熙本是此后几乎所有全集性质苏集的主要来源。其中分集本的《续集》都是被乱序的版本;合编本的尺牍也因之而有遗漏、错讹等问题。而《外集》除尺牍外还有其他优势,因此,以《外集》加《和陶诗》代替现行分集本中的《续集》构成新的《东坡七集》,实为更好选择。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摘要:“语文”是中国自主创造的文化概念。但这一概念使用却存在问题。语文、中国语文、汉语文,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却混同使用,不加区别;而外国语文本是语文的一部分,我们却将其排除在语文之外,与语文并列看待。这严重违反逻辑规则。我们使用语文概念的视野,局限在汉语文的偏狭范围内,因而“身在此山中”,对语文的普遍概念和具体概念不加区别,对概念层次也没有划分,以至混同使用而浑然不觉。我们必须以世界眼光辨析语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区分其层次,识其“庐山真面目”,审视并纠正其使用的错误,提升中华民族自主创造的语文概念的文化品位,使其成为全人类普遍适用的文化概念,从而构建起具有世界视野和中国特色的语文新体系,为世界文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西方汉学目录已有约 400 年的编纂历史,积累了极其丰厚的研究材料。因其在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史上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理应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在研究实践方面,中国学者可以从西方汉学目录的引介与评价、西方汉学目录的选编、自主编目、域外汉籍史等角度切入,切实发挥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纲领价值,同时应该强化理论探讨,力求建立容纳西方汉学目录的中国目录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四百年以来,海外创办的近 200 种东方学、汉学与中国学期刊是中国研究的重要学术资源。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学者应该将世界的中国研究与本土的中国学研究结合起来在世界与中国互动的大历史中进行文明交流与互鉴。海外中国研究意味着中国学术的世界性与现代性,离开“世界中的中国”无法理解“世界中的中国学术”。深入把握海外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观点与思想、方法与路径,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体系具有基础性价值。在全面了解海外中国研究期刊这一学术资源与媒介平台的前提下,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方面论证中国研究的知识体系构建思路与方法。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21
摘要:本文是“科学阐释小学拼音,突破拼音教学瓶颈”第2篇研究论文,主要是围绕汉语拼音字母的教学展开研究,对拼音字母的一般教学问题、教学方法、教学应用难度等提出一系列较有创新的看法、观点、意见,其中,有关汉语拼音字母的提炼与变通处理及其专门适合国内拼音教学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案等,对汉语拼音教学、拼音识字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建设性参考作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摘要:传主屈原是《屈原列传》当然的史传话语主体。但在贰臣逆子实行政治话语霸权并挟制王室权力运作的特殊社会语境当中,屈原及怀王等已逐渐发生政治失语,无法在内政外交当中主控大局。因而,史传话语主体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已然沦为权力斗争的被动挨宰对象。《屈原列传》较多采用被动句式,客观反映出这两种角色的二元冲突现象。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数字入诗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在林景熙存世的85首七言律诗中,包含数字的诗歌数量高达76首,可见其数字运用之多.林诗不但数字运用甚多,且手法纯熟.其入诗的数字不仅有如“一”“二”等自然 数字,还大量存在如“千”“几”“独”等包含数字意义的特殊数字.林景熙七律中的数字运用除了频率高这一特 点外,还具有组合多样性、位置丰富性等典型性特征.诗中数字的存在对于诗歌事物的描写、场面的描绘及情 感的抒发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张元幹继承并发展“东坡范式”,其词有“本色”一面,亦有“变”的一面,这是词人自身个性气质和 时代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变”一方面表现为词体功用的诗化,词具有“兴观群怨”的功用;另 一方面表现为技巧的诗化,将诗歌常用的典故、议论等表现手法和技巧引入词中,丰富了词体的表现方法,为 词体的发展注入活力.张元幹“变体词”是对苏轼以诗为词继承和深化的结果,推动了词体文学的更大发展, 下开辛派词风。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阳明心学所规定的“物”处于一种动态的生成状态.王阳明沿着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修道之教通 往圣人境界的历程赋予了“物”三种阶段性状态:“心外无物”的镜像之物,“与物无对”的同质之物,“格物致知”的实事之物.作为诗人的他将感应到的镜像之物、同质之物、实事之物记录在诗歌之中,形成了三种独特的诗 歌境界:移情于物的有我之境;与天地对谈的同仁境界;实事上格的事功境界。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黄庭坚诗歌的转折主要有表现对象的转换、表达方式的变化、情感状态的起伏、叙事内容的曲折 和时空变换五种主要形式.在表现对象的转换时以平行、对立、冲突的结构形式对应不同的主题;在表达方式 的变化中通过个别词语的双关作用连接上下文;在情感状态的起伏方面使作品呈现出抑扬变化的抒情效果, 表现复杂的心态;在叙事时通过曲折的表达增加情节吸引力,展现祸福变化的无常人生;在时空变换上很少依 靠题画诗的突然性叙述层级变化追求震惊效果,而多表达对画面境界的向往.体现了宋诗在唐诗意境美之 外,通过表达形式的探索,构建独特美学风貌的追求。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国际中文教育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19
摘要: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加拿大华人社群面临着复杂的文化认同和歧视挑战。文化认同不仅是华人群体自我定义的核心要素,也是他们在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抵御歧视的重要支撑。研究发现,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虽然可以帮助个体抵抗外界的排斥与歧视,但同时也可能加剧与主流社会的紧张关系。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华人社区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适应,积极寻求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平衡。与此同时,尽管多元文化政策在制度上提供了支持,但政策执行中的局限性和社会偏见仍对华人群体的社会地位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分析文化认同、歧视感知、社区应对策略以及政策互动,揭示出华人群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追求平等与文化自信的关键路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西宁汉语方言中的“个”出现频率高且用法多样,作为通用量词,它可用来修饰各类名词,同时还有一些普通话及周围其他汉语方言所不具备的特殊用法。在西宁汉语方言中,“个”可用于祈使句末表示祈使语气,可作为动量词在谓词后表示时间短、数量小,可构成量名结构或单独使用表示定指。文章在描述“个”特殊用法的基础上对其来源进行了讨论。表祈使语气的“个”可能是受周围阿尔泰语系语言影响,借用了与其语音形式相近的汉语原有词来表达新的语法意义,表时短、量小的动量词“个”是汉语语法化的产物,只是受 SOV 语序的影响在西宁方言中大量存在。表定指的“个”则应该是江淮官话在西宁方言中的遗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浙派诗群是清代诗史上颇具文化质地的诗人群体,人格取向以在野为其重要特征。作为清中期浙派的重要成员,符曾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符曾一生以卑官之身参与浙派活动,正是基于共同的人格取向:由于人格取向的接近,其诗歌创作好尚和风格也体现了典型的浙派面貌:同时,由于人格取向的接近和诗歌创作好尚的“意气相投”符曾与大部分浙派诗人都有深入交往,并且建立了深厚的交谊,尤其与浙派诗人群体的三大活动平台的主持者的交谊,具有贯通浙派三大活动平台的独特意义,因此更加值得关注。符曾这种以与浙派主流共同的人格取向、具有特色的诗歌创作和广泛的交游为基础的浙派文化活动,对于考察浙派诗群的创作和活动机制,具有普遍性认识意义和价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法国文学的中国文化资源取径孕育了很多风格独特的法国经典作品。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当代法国作家中,索莱尔斯无疑是最具开拓意义的代表之一。索菜尔斯对中国文化的汲取,从古典中国到现代中国,从汉字到绘画,从道家到儒家,从间接认知到直接经验,都是一种积极的追求和选择。对索菜尔斯来说,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一个作为异质他者的外在参照系,更是他积极吸纳非西方文化因素推动自身文本革命的重要路径,中国文化在其文学创造力及思想体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厘清索莱尔斯中国文化观的三次发展与定位,可为检视其文本革命的“中国特色”及相应的文化逻辑提供更为深入的认知,这其中纵然可见西方视角下的各种曲解与误读,然而一定程度上也闪耀着睿智与创意之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陈敬容小说佚文《被遗忘的桥》《打破了一只花瓶》《挣扎》的发现,对理解该诗人于特殊人生阶段的文学活动,及其生平与创作姿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三篇小说佚文发表于 1946年的《文讯》月刊中,小说内容与其情感经历有直接的关联,属自传体小说。首先,这三篇小说文本较之诗歌作品,能够更加直接地构成诗人情感生活与创作生涯的不二佐证。其次,这三篇小说中有两篇署名“蓝冰”,根据小说文本与同时期诗歌的照应可以发现,这一笔名并不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仅是诗人发表译诗的署名,而代表着对其个人情感生活的反思与怀缅,这对理解其整体创作面貌具有重要价值。最后,这三篇小说与诗人以“蓝冰”署名的其他文学活动形成呼应,并集中展现出作家独有的写作姿态,即融于生命的回应式创作与面向未来的确证式创作。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前人对于唐代荆州诗的研究侧重文学评论,而较少关注其中自然地理的书写。事实上,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由于唐代流传于世的地理文献较少,因此不妨采用唐代诗歌作为一种“史料”,通过对这类文学作品的研究揭开唐代荆州自然地理的另一番面貌。同时,考虑到诗歌创作的个性化因素,还应结合其他文史典籍进行辨析,从而发掘诗歌中讹误或虚构的成分,通过诗史互见、文学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更加立体、全面地剖析、还原唐代荆州的山脉特点。在唐代典籍记载寥寥的情况下,诗歌留下了当时的山川影像,并在文化层面反哺自身、滋养后世,呈现出良性的文史互动。正是由于诗歌具有较高的传播性和留存性,故可以与历史相参照,为后世的地理研究提供参考,从而补充和细化历史记载。同时,诗歌所记录和构建的山川影像经由辨析、还原,也有助于后人想象当时诗人眼中的画面,并感知其心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