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社会学
  • 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贫困及其治理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交汇发展的新时代,农村老年群体所面临的数字贫困问题逐渐凸显,消减数字贫困刻不容缓。文章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出发,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 D村的107位老人进行访谈,并对原始资料逐级编码,考察与分析了农村老年群体数字贫困的类型特征、生成逻辑与消减路径。研究发现,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贫困主要分为能力缺失型、制度制约型、资源匮乏型三种类型。在数字社会的行动者网络中,存在农村老年群体、政府、信息技术企业和社会四个关联结点,利益驱离与转译偏差使得四方无法形成行动的合力。针对上述问题,从扩大网络、信息对称、利益共享三个层面尝试提出了数字贫困的消减路径,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老年群体与数字社会的良性互动,并以此消除数字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 文化差异与歧视:解析加拿大华人融入障碍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教育经济与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4

    摘要: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并存的现代社会中,种族歧视与文化偏见依然广泛存在,严重影响少数族裔的社会融入与发展。以加拿大华人群体为例,职场、教育及住房等关键领域中系统性歧视问题凸显,背后的原因涵盖文化差异、种族偏见、社会结构不公与历史政策等多层次因素。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行、完善反歧视法律、强化社区支持,以及调整舆论与经济政策等措施,能够从制度层面消除歧视现象,保障华人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其社会融入。这些系统性变革不仅有助于减少歧视,更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 乡村振兴与个体回嵌:00 后在校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基于个体化理论视角,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00后在校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生成与表达。研究发现,00后在校大学生在与环境变量的复杂互动中形成了返乡创业意愿,并具有特定的表达样态。返乡创业大学生能够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直接或间接的回应,拥有基于理性权衡与使命责任的回嵌初衷,高等教育塑造了他们的回嵌信心,他们对不同圈层持有差异性的回嵌预期,并在产业倾向中具有去传统化的新农人创业选择。政府应当围绕他们的回嵌意愿加强政策建构与政策实质递达,协同家庭、村社、高校成为0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路上的重要支持者和陪伴者。

  • 澳大利亚创业政策和创业生态浅析——基于创业生态系统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创新创业创造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催生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激发新活力。保障创新创业的稳固发展,提高就业与创业的能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澳大利亚为例,基于创业生态系统视角剖析澳大利亚的创业政策与创业实践,梳理了澳大利亚自我雇佣型就业和创业活动的现状,整理了澳大利亚促进创业的战略和政策,从教育培训、创业服务、业务发展和权益保障4个维度总结了澳大利亚政府、企业和市场在促进创业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基于对澳大利亚创业情况的整理和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提出了3个方面的政策建议:普及创业教育,建设免费开放的创业课程;建立对中小企业、年轻人创业的支持制度;营造尊重创业、崇尚高技术创业的社会氛围。

  • 婚配实践的个体本位:农村“老实人光棍”的形成机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老实人光棍是当前农村一种新型的光棍,这类光棍群体的出现是农村婚配实践变迁的产物。婚配实践包括婚配权力和婚配能力两个重要变量。在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婚配实践的主体发生变迁和分化。其中,婚配权力的主体逐渐从父代向子代转移,子代个体的婚配意志凸显,父代成为退居于后台的支持者;婚配能力的主体日益从家庭整体转向子代自身,子代的个体性禀赋在婚姻达成中愈益凸显,因而婚配实践呈现出个体本位的特征。当年轻人主导婚配权力之后,其个体性的情感偏好和交往能力直接影响了婚配对象的选择。那些太老实、不善于与女孩子交往的男性很容易成为婚姻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极可能面临打光棍的命运。可见,当前的婚姻市场竞争不再是局限于以父代为核心的家庭经济竞争,而是扩展为子代的个体性竞争,后者放大了个体性因素的婚姻市场分化效应,“老实人”群体沦为光棍的风险显著增加。

  • 乡村振兴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化调适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政策实践,指向了社会学持续关注的国家与农民关系问题。公共资源下乡中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不仅在器物和组织两个层面展开,还集中体现在价值层面。在乡村振兴的积极案例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形态表现为器物层面上国家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组织层面上社会动员能力的提升,价值层面上农民国家认同感的强化。国家输入的公共资源只有以高度社会化的方式与农民互动时,农民才可能按照特定的行动逻辑将“国家”内化于心,国家权力才算实现了社会合法性的确认和再生产。为了实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化调适,社会治理公共性的建设不应停留于权力运作的策略层面。国家应充分发掘、激活蕴藏于乡村社会中的本土资源,将自上而下输入的公共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社会开展自主建设的内生要素。如此,公共资源的下乡才能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促成国家濡化能力在基层的再造,实现现代国家在社会中的扎根和成长。

  • 知识分子的旨归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摘要:近年来,知识分子因为在现代社会各领域下充分发挥其角色作用,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无论知识分子的言行在历史关键事件中起到何种作用,都难以避开公众对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定位的争论。一方面,可能源于历史上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过或积极或消极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众的社会意识不断发展与碰撞导致对知识分子的认知不断更迭,甚至产生偏狭观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作者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在东西方语境下的身份认同、知识分子体系的阵地建设与意识樊笼下知识分子的“挣扎”与“救赎”,以期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与开拓,且重新挖掘知识分子的时代价值,以期解决新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问题,充分实现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使命。

  • 消费异化视域下“饭圈文化”失范的批判与应对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饭圈文化”是近年来流行于青少年粉丝群体的网络亚文化现象,一方面,“饭圈文化”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在明星榜样的带动下为社会做出了正面贡献;另一方面,“饭圈”失范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一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饭圈文化”迅速发展壮大,但随着“饭围”乱象的频发,“饭圈”失范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带来系列批判与反思。从消费主义的视角出发,“饭圈文化”失范有着多重的消费逻辑,“饭圈文化”中的流量为王现象体现了流量消费逻辑,对粉丝群体的情感操纵则反映了其情感消费逻辑,而与商品的深度捆绑则呈现了商品消费逻辑。究其根源,资本逻辑是“饭圈文化”失范的根本动因,消费价值观异化、文化消费生态异化、消费心理异化等现实状态既是饭圈文化的生成动因,也是其现实后果。“饭圈文化”给青少年群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消费价值观,导致其消费心理的异化,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消费生态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为此,不仅要规制资本逐利逻辑,完善市场消费监管机制,促进文化消费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要积极培育民众的正确消费价值观,推动网络亚文化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促进大众积极健康消费心态的养成,促进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广泛生成。

  • “快速社会化” :数字时代青少年社会化趋向、困境与纾解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与信息技术重塑了青少年的知识空间、生活方式与成长空间,数字社会中的“缺场"交往扩大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范围,超时空经验提升了青少年的学习能力,网络集群促进了青少年的角色认同。青少年由此具备了主动快速筛选与汇通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数字知识与现实经验的双重把控与“反向社会化"的趋势也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显著特征,青少年成长形成“快速社会化”的趋向。青少年的加速成长促使青少年提前掌握信息控制权、过早接触“成人的秘密”以及更快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由此带来了教化权力转变、两性关系早熟、个性化强调等非预期后果。在此基础上,青少年的成长易陷入数字代沟、不良信息危害和孤独心境影响等现实困境,甚至催生出代际冲突、未成年人犯罪等社会问题。故而实现青少年社会化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乃至全体社会在理解并配合“快速社会化”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青少年主动加强现实实践能力,家长主动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学校乃至社会积极营造健康的数字社会环境,激发“快速社会化”内蕴的积极价值。

  • 数字空间正义的理论内涵、缺失表象与弥合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空间是互联网集团代表的市场资本和掌握数字知识的技术精英共同塑造的新型社会空间,而数字空间正义就是对数字空间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空间异化现象的反思和批判,意指社会个体能平等公平地分配数字资源以及拥有充分数字权利。数字空间生产中,受市场资本和技术精英的共同支配和影响,数字空间日益沦为数字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空间,技术精英进行监视以及自我约束的规训空间,类型和功能均具明显单向度特征的同质空间,延续并再造新型社会不平等的区隔空间,进行免费劳动的剥削空间以及引导预售的消费空间。长此以往,数字社会日益沦为单向度社会,数字生活沧为单向度生活,人也日益丧失否定、批判和创新而成为单向度的人。为打造正义的数字空间,实现诗意的数字生活,须坚持数字空间生产的人本性和正义性取向,通过完善契合数字空间运行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数宇资本时空运作以及生产复合型数字空间,再造专业型数字文化空间激发数字生活的集体记忆,秉承差异再造原则并保障主体数字权利,确保数字技术开发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平衡等路径予以实现。

  • 元宇宙创新扩散中社会群体接入差异及其问题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元字宙作为虚拟和现实融合的数字空间,正迅速成为全球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新前沿,然而,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入和利用元宇宙技术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导致技术红利的不均衡分配和新的社会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案例的分析,对比中国互联网前序技术的创新扩散历程,以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经典理论为框架,认为元宇宙技术在中国社会的创新扩散,主要从代际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社会差序格局三个层面凸显社会问题,包括世代效应与后喻文化特征进一步凸显、基于“90 后”世代的城乡数字平衡将被打破、以“脱域”和“脱序”为主要表征的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打破与重建。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认为:第一,从技术、政策、社会层面,提升元宇宙“适老化”预先布局意识,解决代际数字鸿沟隐患:第二,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力度等,持续强化乡村数字化生态建设:第三,从国家、制度、理论研究等方面,对新社会生态进行黏合及矛盾干预,助力中国社会更好更快地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全新世界。

  • 乡村工匠的职业转型与技能变革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工匠的技能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现实价值。基于生命历程视角对X村瓦工近30年职业空间与技能转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工匠技能劳动从以村为中心到依托县域,再延展至城市劳动力市场;同时,伴随乡村工匠职业空间的转移,工匠自身的技能呈现出分化与升级的多重趋向。一方面,从乡村到城市更加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给予了工匠新的职业空间,他们通过习得新技能或提升原有技能构建了新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受到年龄与学历限制以及缺乏相关制度保障,工匠技能升级与职业转型面临各种困境,加之更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使其在既有的乡村社会中不占优势,在城市只能从事低技能劳动工作,甚至成为不稳定劳工群体。工匠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较弱,依靠技能人才推动乡村振兴,既要从制度上给予工匠劳动保护,还要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 迈向共同富裕:农民工流动的社会效应及其体制经验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农民工在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农民工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明身份与职业特征的过渡性阶层,难以融入大中城市。因此,他们选择就近县域城镇化,落脚县城是普遍选择。在县域社会的场域中,农民工流动发挥了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效应。首先是农民工的务工收入不断增长,带动农民生计模式转型;其次是农民工社会地位上升,构成了县域中间阶层的主体;最后,农民工可进可退的流动方式,构建了特色的渐进城镇化秩序。这些社会效应的形成和国家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有关。国家不断完善农民工流动体制,形成了生计稳定取向与普惠发展取向的两类政策体系,其核心理念是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迈向城乡共同富裕。

  • 数字情感:新媒体环境中青年亲密关系的三种类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0

    摘要:数字时代,个人生活和社会文化中互联网的身影无处不在,深刻改变了青年男女的亲密关系实践ꎮ。运用访谈法对新媒体环境中青年的亲密关系进行考察,探究青年亲密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数字化背景下青年存在虚拟恋爱、网络恋爱、婚恋网站恋爱等三种恋爱关系,这三种恋爱实践在满足青年情感需求的同时也会带来不良后果如引发主体身份迷失、现实情感缺席以及情感“麦当劳化”。 对数字化基础上出现的亲密关系形态进行探究有助于更好透视并在此基础上解码现代青年的情感困境,提醒我们重新审视青年的亲密关系。

  • 内疏外亲:青年“断亲”现象的透视与转向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0

    摘要:社交关系的维持主要依赖于情感支撑和社会互助。1082 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超七成青年表示亲戚难以满足情感和互助需要,进而产生了“断亲”事实。访谈资料显示,青年“断亲”可以归纳出攀比“断亲”、经济“断亲”、距离“断亲”等不同类型;亲戚间情感的依赖降低和互助关系的割裂成为“断亲”的主要原因;“内疏外亲”成为青年“断亲”现象后社交生态的新变化。青年“断亲”现象背后代表的社会意义是现代青年越来越基于多重理性考量社交对象。

  • 网络记忆采样法在加拿大华人移民隐性群体研究中的创新应用

    分类: 统计学 >> 统计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摘要:本研究系统介绍了网络记忆采样(Network Sampling with Memory, NSM)方法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其在加拿大华人移民调查中的具体应用。NSM方法通过动态扩展社交网络,成功解决了传统链式采样中的选择偏差问题,尤其在非法移民、低收入群体等隐性群体中展现了显著优势。本研究通过NSM方法,收集了大量来自隐性群体的样本数据,揭示了复杂的社交网络结构,并优化了抽样的代表性。尽管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如社交网络分化、受访者隐私保护及疫情影响,但通过适当调整,NSM方法依然表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高效性。本文不仅为移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支持,还展望了NSM方法在未来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潜力。

  • 人类文化互动的趋势——基于“文化工具论”的评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即各族群文化的互动演化趋势会怎样?马汉和亨廷顿认为这是“文化的冲突”,并先后给出了自己的系统论证。但他们说的文化冲突其实既不是文化本身的相互冲突,也不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引发的冲突,而都是利益之争的冲突。除此外是否还会有可以成立的文化冲突论?根据“文化工具论”的评析也不会。因为文化的冲突只会出现在使用文化工具时仅有的两个特殊情境中,不可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趋势。相反,文化的融合才是人类文化互动的趋势。因为文化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工具的种类越多越好,于是,很多具有优越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工具会从一个族群流入其他族群。也许有人担忧人类文化互动的融合趋势会消除族群文化的个性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使人类文化不能继续在差异中相互促进。通过文化工具论的评析可知,这同样是完全不必要的担忧。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逻辑进路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结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任务来看,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城乡产业融合的速度;着力构建“对称互惠共生”城乡共治模式,全面提升乡村现代化治理水平。

  • 乡村振兴背景下东乡族擀毡技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东乡族擀毡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乡村振兴与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推进,探索东乡族擀毡技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东乡族擀毡技艺的战略意义及东乡族擀毡技艺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进行分析,思考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东乡擀毡技艺传承,为东乡族擀毡技艺的传承探索新路径,促进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与运行机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数字技术全面嵌入国家治理体制和乡村社会,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科层管理逻辑主导的数字下乡与乡村技术治理通过国家正式治理体制对乡村治理的吸纳,增强了国家介入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村级治理行政化和技术消解自治的意外后果,造成乡村双轨治理结构断裂和基层治理悬浮。促进数字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优化,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要素作用,挖掘本土性制度资源优势,使数字技术赋能与基层群众路线有机结合,探索超越科层化的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体制统一性建设、乡村治理行动者网络再造、乡村社会数字化整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乡村治理的双轨并行与一体融通,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结构转型和治理机制创新的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