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社会学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村教育治理的结构性矛盾及其破解之道(投稿版)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农村教育治理是国家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目前农村教育治理现代化存在突出结构性矛盾,如农村教育治理目标和需求的错位,教育管理的行政至上,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其根源在于农村教育治理现代化在技术、场域和法治等存在脱嵌和不协调,从而导致农村教育治理始终难以落实到实处,这进一步加剧农村教育治理的危机。面对农村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后发劣势”,当下农村教育治理改革应坚持以内涵式治理为主,完善农村教育国家、社会和学校三级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教育治理高效化和精准化,构建农村地区高质量均衡化的教育现代化生态。

  •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7-12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城市规模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和表现,城市规模分布是否合理,关键在于不同规模城市之间能否形成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这需要对城市规模的分布、变化进行准确度量,并探究背后的驱动因素。为此,运用中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六普与七普人口数据,检验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在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上的适用性,并比较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在2010至2020年的变化情况。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296个地级以上城市总体不满足Gibrat定律,而Zipf定律的适用度在提高,从十年间的对比来看,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从中国十九个城市群内城市规模分布的情况来看,十年间绝大多数城市群内城市集中度上升,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第一档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量突出,第二档城市群的规模体系较为平均,第三档城市群建设初见雏形。

  • 流失中的增长:中小城市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收敛研究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10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基于2010-2020年的中小城市面板数据,从“城-城”劳动力流动视角探讨技能人口流迁及回流对中小城市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使用人口普查和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小城市既存在大量技能人口的迁出,也存在高比例人口回流,且二者存在正相关;理论模型表明,技能人口流动与来自发达地区的人口回流将促进迁出地经济向迁入地收敛。基于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和空间计量的实证模型验证了理论推断,并发现技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通过人口回流促进了本地城镇化率的提高和生产效率改善,进而提升了经济增长率。最后给出建议,中小城市应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当地企业的培植;在对外部人才的招引中,应选择和本地生产率相匹配的人才。

  • 保障权益,为老年志愿者解除“后顾之忧”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7-08

    摘要: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成为新时代的新风尚。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存在自主性受外界影响较大、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受侵害的可能性较高、法治观念不强、维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建议持续加大投入,积极培育老年志愿者组织;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升老年志愿者群体及个体的法治素养和权益保护能力;推动志愿服务协议等法律制度的落地实施;并加快推进我国志愿服务法的制定出台,明确志愿者的权义,建立志愿者的免责机制。

  • 从“送法下乡”到“迎法下乡”:农民纠纷解决方式与法律需求的法社会学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国家大力推行“法律下乡”,完善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供给以满足农民法律需求。已有研究多着眼于法律下乡给农村社会秩序带去的变化,鲜少在田野样本中研究顶层设计中的法律供给与农村基层法律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和结构性矛盾。本文基于对定州翟城村和黄冈刘家大湾村的调研,通过个案分析,发现成文法的滞后性、宽泛性无法匹配农民快速发展的个性化法律需求,基层权威力量对法律的应用有异化倾向,无法维护农民个体利益等问题,着眼转型变迁时期农村基层秩序的复杂性和法律需求的特殊性,展望未来完善法律供给的发展方向。

  • 附近的纠缠:当代青年抱树现象的多物种民族志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文章利用多物种民族志、深度访谈等方法,以“抱树”为观察切口,探讨了当代青年与树木之间的相互纠缠及他们的“共同生成”。研究发现:(1)“抱树”是人与树之间的“交染”:一方面,从童年时期的陪伴到青年当下的社交拓展,人与树的纠缠贯彻了当代青年的整个生命历程;另一方面,人能在“抱树”期间获得或拟物或拟人的跨物种生命体验;(2)从线下参与到线上社群营造,“抱树”群体经历了从“玩”到“微政治”的过程,对抱树日常分享的鼓励将“远方的自然”转化为“身边的日常”;(3)“抱树”的0成本特性能够一定程度上规避被消费主义物化的风险,但仍需时刻关注“附近的纠缠”,认识到生命体之间不仅仅在空间上接近,更在生态层面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

  • 时间银行的困境与出路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本研究选取国内最早引进、最早推广“时间银行”以及推行时间最久,成果最为显著的三个城市——上海、南京、北京作为调查对象,以“时间银行”本土化、“时间银行”认证和兑换机制作为研究重点,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观察以及实地参与等方法在为期一年的调研实践中,收集了关于“时间银行”在三大城市运营现状的较为详实的第一手信息。时间银行自1998年引入中国起,曾多次引起政府和志愿服务组织的重视,然而在过去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却始终局限在我国部分城市,未能产生规模效应。本次调研收集到的资料与信息验证了过往文献里的一些结论,同时也获取了不少新的信息,这些内容为理解“时间银行”在国内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走出困境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 农村家庭诚信档案馆建设的运...基于宜昌市尾笔村的田野调查_余冬林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摘要:社会诚信关联基层治理,是 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实践。家庭得以存在,家族得以延续,家风得以传承,各段经历得以铭记,也都离不开家庭诚信档案。本文以宜昌市尾笔村为依托,着眼于农村家庭诚信档案馆建设的运作机制,深层次剖析家庭诚信档案馆建设目前还存在基础设施供需错位、运营机制权责模糊等现实境遇,并提出农村家庭诚信档案馆建设要科学、有效整合,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诚信档案体系,形成联合惩戒机制,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等策略。

  • 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对资本下乡的影响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摘要:工商资本下乡是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大力鼓励和支持。然而,我国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失败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与乡土社会的互动不畅问题是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基于嵌入性理论,将资本下乡视为一个“过程”,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农村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对工商资本下乡的具体影响机制,进而构建整个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对工商资本下乡的影响路径模型,并根据研究结果,从政府、企业、村民三个层面分别提出建议与对策,以推动工商资本更好融入农村社会关系网络,赋能乡村振兴。

  • 从“他助”到“助他” :小组工作介入老年防诈骗问题的实践探索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7-04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数字化和老龄化交织发展的阶段,数字化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老年人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与风险。基于认知行为理论、角色转换理论和裂变式传播的理论框架,本文通过参与观察、问卷和访谈充分了解评估小南庄社区目前老年人的反诈骗意识和能力并通过开展小组工作介入老年防诈骗问题,与社区工作人员合作共同探索与搭建“他助-自助-助他”的模式,完成小组工作链条的延伸并促进小组工作的效用最大化。

  • 顶层设计与基层自发——基于两个县级政府技术治理动力模式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摘要:技术治理在学界作为学术焦点有许多人广泛研究,在各级政府也有广泛有益实践。目前学界主要从城市和乡村两个维度探究技术治理,缺乏对县域的关注。广西省百色市靖西(县级)市和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都已开展技术治理实践,本研究聚焦于两地县域空间内技术治理模式以及政府内部条块结构与技术治理项目的互动机制,探索技术治理模式发展的新路径。依据技术治理在条块结构中的不同组织逻辑,选取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大数据部门、政务服务四个板块对两地技术治理进行比较,从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深入分析两地技术治理驱动力与成效。对比发现,在“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动力”和“自下而上:基层自发动力”两种不同驱动力影响下,两地技术治理呈现两种不同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显示出技术治理发展的未来方向。

  • 文化数字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 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团结的实践研究——以禁毒社会工作服务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提交时间: 2024-07-03

    摘要:借助文化标识可以推动社会团结。本研究以上海市A社会工作机构Q工作站开展的依托茭白叶编结技艺的禁毒社会工作服务为例,探讨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团结的实践逻辑。研究认为,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团结,是一个经由分工互动进而发挥集体意识凝聚作用的过程。Q工作站的实践表明,戒毒康复人员基于仁爱之情,并经由分工互动中对茭白叶编结技艺所内涵同伴关系伦理与交往规范的认可与内化,彼此可以实现团结互依。受分工制作茭白叶作品体验的影响,茭白叶编结技艺所内涵的“坚持终有所获”的隐喻式话语以及“编结陶冶情操”的功能式话语成为共识,戒毒康复人员和社区居民在此引领下做出了消解社会排斥所要求的改变,进而实现了群体团结。此一实践过程揭示出,为规避社会解体的现代性症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行动依托,这一过程也充分彰显着中国“和合”与“心知”的文化传统。

  • 从疾痛到失范:疾病社会构建对犯罪行为影响的人类学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提交时间: 2024-07-03

    摘要:犯罪是社会越轨行为,疾病是身体的异常状态,疾病的社会构建与失范、越轨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在关于社会秩序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中,现有研究较多关注失范对疾病的影响,而未关注到疾病本身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对失范的重要影响。疾病是剥离其主体与自我概念的介质,本文从疾病的自我解释、社会隐喻和社会身份化三个方面研究疾病对失范乃至于犯罪的重要影响,这一过程呈现“生命预期不确定——疾病继发性获益——抵抗中获得群体认同”的进路。对疾病与犯罪关系的细致研究不仅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同时也是对社会学、人类学经典“失范”理论的有意义升华。

  • “半场”的生产——理解农村地权纠纷的一个新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02

    摘要:“半场”,隐喻着人融入社会角色、进行社会生活、开展社会行动时的客观限制。将“半场”的生产作为理解农村地权纠纷的一个视角,不同于村级土地控制和产权认知维度的理解之道,其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半场化呈现作为分析框架,把半场人作为解释农村地权纠纷的理论概念,进而知悉纠纷发生的全部过程和得以解决的内在机制。以“过程-事件”分析作为方法,素描一个农村地权纠纷的始末,发现权力持有半场化、身份介入半场化、困局破解半场化是冲突生成的运行逻辑,而冲突解决的内在机制则表现为分工虚置的“前半场”权力、道德人物的“中场”悬浮、摆平理顺的“后半场”方法。提出“半场”的生产,不仅能够为地权纠纷研究提供一个使用权让渡的最可能案例,还可以为同类地权纠纷提供经验参考,有助于相关纠纷或冲突研究的知识深化。

  • 爱的算法殖民化:人工智能时代约会程序算法面临的伦理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0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晚近十年,人工智能算法获得了长足发展,智能算法被视为解决人类问题的一个全新进路。与此同时,在人类主义的框架中,爱情通常被视为人类生活中最亲密的情感,但它现在越来越多地被少数程序员用人工智能来进行控制或操纵。在当代世界中,许多约会平台正在设计所谓的智能算法来为用户识别更多的潜在匹配对象。这些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配对系统通过丰富的数据驱动,不仅能够预测用户可能喜欢什么类型的对象,而且还可以深刻影响人们选择伴侣的方式。对此,基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理论”,批判性地探讨了将浪漫决策委托给算法的潜在影响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伦理挑战。通过对Tinder 等约会应用程序使用算法的现实分析,指出爱情生活世界正在被殖民化,因为在线约会算法侵入了人们的浪漫关系,以至于浪漫关系中的交往行为被算法的技术规则所取代。为了应对算法殖民化引发的伦理难题,要着眼于从个体维度上弥补算法思维的固有逻辑缺陷,从技术维度上优化算法模型与标准设计,从企业以及约会应用程序设计者的维度上赋予爱情关系中个体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据此来探寻未来理想爱情关系“去算法殖民化”的可能性通路。

  • “躺平”青年的社会心态、行为规律及路向引导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6-27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不断更替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人们社会心态的变化。近年来,以“丧”“佛系”“躺平”等青年亚文化为代表的网络热词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接踵而来,逐渐形成一种特定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躺平”青年是指放弃拼命工作、放弃努力学习、放弃积极生活的一类群体。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和逆境时,往往会采取一种回避性的心理调节机制或退缩性的行为调整策略。“躺平”青年主要以“丧”、焦虑综合征和消极遁世主义作为现实表征,以期掩盖其“废”、现代性焦虑和防御性悲观的社会心态,具有低欲望、退缩性和习得性无助的行为规律。尽管“躺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青年在繁忙疲惫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得到暂时性的调节,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低欲望助推反向消费心理异化会影响社会的生产消费环节; 退缩性弱化了青年的奋斗动力,不利于社会奋斗精神的培育; 习得性无助导致了意义感的丧失,会使“躺平”青年否定自我生成性意义。因此,可以运用心理疏导培育“躺平”青年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利用奋斗精神涵养“躺平”青年“三气”,通过意义疗愈使“躺平”青年追寻到生活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

  • 网络文化视域下公民道德问题的审视与治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6-27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道德进步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道德规范的构建也必定会受到特定时代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中形成了多元鲜活的网络文化景观,对公民道德建设产生了双重影响,特别是不良网络信息的泛滥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和阻碍。从公民道德建设与多元网络文化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公民道德建设是网络文化文明进步的重要助推器,公民道德素养的改善有助于提升网民文化认知水平、促进网络文化向上向善、维护网络空间文化安全和助力网络文化市场治理; 另一方面,在不良网络信息的渗透影响下,公民道德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公民道德建设意识易被淡化、道德认知取向易被误导、社会道德情感易变冷漠和社会道德行为失范问题易发等方面。重视网络文化视域下公民道德问题是时代发展进步和塑造崇高道德精神的必然要求,应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树人、以法育人、以情感人,通过弘扬网上主旋律文化、深化公民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法治文化建设和推进网络文化情感价值建设,不断汇聚强大道德正能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 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现状、特征、影响及对策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6-27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网络欺凌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欺凌方式。这一现象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触到互联网,更频繁地使用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这使未成年人陷入网络欺凌的潜在风险日益增加。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现象亟需关注和应对,其特点表现为多样性、复杂性等,其行为包括网络谩骂、网络骚扰、网络盯梢等形式。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在生理方面使受害者可能经历入睡困难、食欲不振和身体不适等,在心理方面又使他们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感和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来预防和惩戒未成年人网络欺凌,包括通过立法来明确网络欺凌的法律责任和处罚,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出安全的网络环境;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构筑学校制度屏障,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提高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能力,并强化家长的家庭网络监管责任,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导未成年人识别和应对潜在的网络风险是预防网络欺凌发生的关键,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家校社协同的多方力量,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等不同层面积极参与,才能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现象。

  • “三治同构”何以可能?——一项基于豫北B村的乡土调查_白浩天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6-25

    摘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重新审视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微观互动。“三治同构”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创新探索。文章关注“三治结合”的微观问题,即“三治”如何在村级层面实现有效同构?基于对豫北B村的实证调查,认为“三治同构”表现出三重关联机制:权力整合是法治的重要路径,资源整合是自治的重要保障,道德整合是德治的重要内容。“三治”在以权力整合、资源整合和道德整合的互动探索中实现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