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普惠金融视角下互联网众筹与银行贷款的选择——基于资金供求不确定性的实证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随着数字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化,众筹平台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数字技术的应用,降低了融资门槛,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相较于传统的融资模式,众筹作为融资来源具有融资供给的不确定性,同时,其需求学习特性又在运营管理方面给企业提供产品市场信息。基于众筹融资⁃运营管理两方面特征,本文通过建立融合资金供给不确定性和需求不确定性的制造商融资模型,探究众筹和银行融资的互动关系,认为融资来源与决策机制对融资目标设定都由市场供需不确定性决定。研究结果不仅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展示了众筹作为融资来源在增强金融包容性和促进经济多样化方面的巨大潜力。

  • 守正创新、行稳致远:消费金融“智胜”之道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随着商业银行纷纷提速零售银行转型,消费金融作为零售业务增收创利的重要引擎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随着监管环境的趋严,经济复苏节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的日渐白热化,对银行消费金融高质量、高增长的业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体系化经营能力要求。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对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增长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全球领先机构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包含战略定位、运营模式、支持体系的消费金融“DOUBLE”增长引擎。同时,BCG也为不同体量的商业银行分别提出了提升消费金融体系化能力的关键聚焦方向建议。

  • 如何有效评估节能减排影响——基于能源转型的全球宏观经济模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能源转型的全球能源转型宏观经济模型(GMMET),并对模型结构、数据源、模型属性等进行了阐述。GMMET是用于分析抑制温室气体(GHG) 排放对宏观经济短期和中期影响的大规模、动态、非线性、基于微观基础的多国模型。为了更好地贴近现实,应用GMMET对电力生产、交通和化石燃料开采等细分行业进行了精细建模,并对GHG排放征税、各种补贴和法规等能源转型政策工具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气候政策的经济影响取决于政策收入的使用方式;气候政策影响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温室气体价格上涨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边际效应先增后减;气候政策的微观和宏观影响因政策实施地区范围差异而不同。未来,GMMET将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减轻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 关于新质生产力与科技金融的思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新质生产力并非独立的产业或模式,而是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创新力量,是科学发现、发明和创新由理论向实践的成功转化,从而推动新产品、新产业和新模式的产生,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依靠市场机制和所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尤其需要金融在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发挥支持作用。本文深入探讨风险投资、银行贷款、政府引导基金、并购重组等金融工具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足,以及有效的改进方向。本文认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将有助于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

  • 科技金融中的债务融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推动科技企业债务融资是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必要一环,也是顺应当前客观金融环境的现实之策。科创企业通过债务融资能够优化资本结构、减少股权稀释、延长经营周期、获取灵活资金。当前,科技类债务融资市场增长迅速、需求旺盛、前景广阔,但存在风险收益不平衡、期限错配、抵押物评估困难等问题,从而限制了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导致科技类债务融资市场存在供需失衡的结构性问题。为此,建议遵循金融规律,发挥体制优势,优化收益风险平衡机制,采用投贷联动和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方式增强收益、分散风险,完善激励免责制度,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实现债务融资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

  • 中国离岸金融发展回顾、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中国离岸金融指数的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发展离岸金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多年来,国家持续鼓励自贸试验区构建离岸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本文构建了一个中国离岸金融总体指数,用以全面回顾中国离岸金融发展、判断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总体指数得分可知,多年来中国离岸金融相对于在岸金融发展缓慢,但近年来人民币项下的创新离岸金融快速发展,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着眼未来,中国离岸金融发展环境和风险防控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离岸金融法律体系、账户体系、资本管理、统计工具和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待优化。为此,建议尽快完善离岸金融相关管理办法,创设离岸金融发展管理局,在自贸试验区内作边际突破尝试,同时试点离岸金融机构扩容,拓展非居民离岸金融功能。

  •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趋势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机遇与挑战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应对世纪变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本文基于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与实地调研,系统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动能强劲,其中跨境贸易与直接投资是“基本盘”,金融机构是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力军。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既迎来了大湾区建设、人民币低利率与数字货币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中心的竞争压力、地缘政治冲突的增加等多重挑战。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本文建议全面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多渠道拓展人民币的使用场景,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继续强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

  • “十五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强大的金融机构建设专题研讨会专家观点荟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2024 年8 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公布了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为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推动上海乃至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2024 年9 月,由交通银行、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主办的“十五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强大的金融机构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监管机构、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围绕强大的金融机构与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离岸金融与在岸金融、全球资产配置、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为中国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强大的金融机构建设建言献策。本刊摘编与会专家的讨论发言和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 金融强国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进程中,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其中包括“拥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时隔15 年,《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迎来全面修订,并于2024 年10 月1 日起施行。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对实现金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是金融强国的核心支撑与重要标志。当前正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向全面提升能级的重要阶段,条例的修订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意味着什么?将如何保障上海更好服务金融强国建设?本文围绕条例修订对上述问题作了深度思考与解读。

  • 用改革的办法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接续调整,是造成市场信心不稳、经济运行承压以及财政金融风险上升的重要原因。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并称为当前我国重点领域的三大风险点,是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聚焦之处。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短期要落实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有序有力推进保交房工作;长期则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 绿色金融、工业碳中和与中国式现代化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在实现碳中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绿色金融正在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或缺的绿色生产力创新催生和绿色气候巨量投融资的重要作用。首先,讨论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性以及碳中和的基本要求,强调绿色化与低碳化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其次,分析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基本特征事实以及巨大挑战,认为中国要成功实现碳中和必须聚焦工业部门,实现能源技术和低碳甚至零碳技术的根本革命,加快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最后,核算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生产力创新和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巨量投资需求。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只有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充分激发绿色金融的风险规避、资产定价和资源重置功能,才能为碳中和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 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系与实践路径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6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新起点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都已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思想为理论基础,都以人民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方向,且共同成长、发展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过强的高素质高质量干部队伍;培养全社会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 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理论渊源、多重挑战及其应对方法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对党和国家发展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了文化领导权,便掌握了理论主导权,也掌握了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动权。文化领导权事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文化安全,事关文化建设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党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不在于重新建构,而在于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领导权问题,要结合新时代党在文化领导权建设中的多重挑战进行守正创新。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认清当前形势,准确把握概念内涵,纠正认识误区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现阶段,我国国情特点决定了各地区必须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从现实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根据各地的客观条件,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有效的地区分工,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进而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各地要寻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和结合点,着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同质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针对当前问题和未来可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努力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高效的政策保障。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及学理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就以及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提出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中国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学技术进步周期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科学技术创新对生产力要素结构、生产力组织形态、生产力运行机理和经济发展态势,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通过对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创新运用,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向和表现形态。通过分析我国对历次科学技术进步周期的把握程度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探寻新质生产力破解挑战的路径与机制,发现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能够突破我国高质量发展瓶颈,开辟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 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诗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新诗变为大众的诗,让大众读者能够读懂。从百年新诗史的大众化事实看,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具有三大思想内容:一是新诗大众化的“大众”不是抽象名词,而是随时代语境改变而变动的特定“大众”;二是读者作为传播者和接受者,其阅读反应是新诗文本是否属于大众化文本的评判依据;三是新诗大众化的核心内容是文本大众化。一百年来,新诗大众化因时而动,具有时代性与反思性。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是在百年新诗建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诗学形态,具有中国现代性特征并向未来敞开。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性诗学,它在言说逻辑上有时存在着语义传达大众化和诗意表达大众化相混淆的问题。

  • 场馆学习:打开儿童非正式学习的另向度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小学管理》

    摘要:场馆学习是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学习方式。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探索构建契合儿童发展需求的场馆学习新形态,为学生营造支持选择、探索、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在非正式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及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提升综合素养。学校提出场馆环境下基于儿童情感变化的非正式学习发生机制,并从感官参与、信息交互、虚实融合三个维度建构儿童场馆学习的具体实践路径,以切实助力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

  • 班本活动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探索班级育人质量提升新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小学管理》

    摘要: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探索通过班本活动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创新班级建设路径,构筑充满生命活力与张力的班级育人新生态。一是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进行班本活动课程的系统性建构,形成包括安全、健康、道德、人格和精神五方面内容的班本活动课程框架,以及各具特色的班本活动课程体系。二是多元化实施班本活动课程,通过项目学习、情境体验和团建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三是基于“家”“和”“创”的理念创设班本活动课程实施的软环境,以良好的班级生态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

  • 共同体视域下珠澳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和大湾区建设的加快推进,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加强培育珠澳两地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有利于为区域发展培养可靠人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并通过SPSS对两地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做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包括:1.国家认同水平总体较高2.区域认同两地大学生存在差异3.政治常识掌握不足4.情怀卷入具有功利主义导向5.地区文化符号构建有待加强。最后从学校、社会、共同体三方面入手提出优化措施。

  • 新一轮审核评估背景下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落实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重点是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推动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化、长效化发展,从而有效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要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薄弱;智能数据平台运行欠佳;质量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等现实困境,高等院校应立足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以推动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托智能数字平台赋能高校质量保障;打造特色质量文化嵌入质量保障体系为实践路径,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