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应用经济学评论》
摘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突出“因地制宜”,首先需要科学评估各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本文基于全球视野,采用可变要素产出弹性假定下的索洛余值法对我国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首次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展开比较,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敛散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中位数在大多数年份为正,而国外主要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明显的负增长态势。我国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向国际发达城市不断靠拢,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并未出现明显下降。分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高于西部和中部城市,一、二线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高于其他城市。国内外城市、国内不同区域内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均表现出收敛趋势,且东部和中部城市的收敛速度快于西部城市。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应用经济学评论》
摘要:在产业层面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FP),有利于明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从而确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本文基于KLEMS增长核算框架和自主构建的时序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了我国产业层面的TFP,分析其动态演变;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化投入的影响,为此将工业分解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分解为数字化资本和非数字化资本。研究发现,第一,长期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TFP增长率高于传统产业,促进了产出增长,且其数字化资本存量与TFP有正向关系。第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投入增长缓慢,对其产出增长贡献很小,同时其数字化资本存量与TFP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三,对经济总体TFP的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总TFP提升的主导力量,农业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服务业和传统产业对总TFP的提升贡献不大。第四,从资源的产业间配置来看,数字化资本和劳动的再配置对总体TFP增长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应用经济学评论》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为了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测度,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理论出发,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方法论和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评估框架。然后通过结合调查数据、上市公司数据、官方文件等多维基础数据,以全国27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一个由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38项三级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评估体系,对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评估,并从总体、分维度、分区域、分城市类别等角度考察新质生产力的现状特征和短板,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政策建议。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4-08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新就业形态工作,加剧了制造业的缺工现象。为探究哪些人更倾向于选择新就业形态工作及其选择原因,首先,本文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新就业形态的本质,发现资本通过算法等手段加强对劳动的控制,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但它通过分享制、时间自由等形式掩盖了剥削,以吸引劳动者。然后,本文利用第一手的调查数据发现,34岁左右的精壮劳动力最易选择新就业形态,选择的主要原因是收入高和时间自由。但平台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和培训机会,长此以往将损害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并阻碍他们提升人力资本。最后提出政策启示:政府应着力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加强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护。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对于畅通创新链、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仍面临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产学研合作深度不足、新兴产业跨区域协作不充分、技术转移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要从发挥关键创新主体的带动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跨区域流动、加快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三个方面,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研究人口流动格局对于理解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省际人口流动划分为乡-乡、乡-城、城-乡和城-城4 类,并基于空间自回归负二项模型,考察4 类人口流动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 年,乡-城、城-城人口流动在省际人口流动中的比例上升,乡-乡人口流动的比例下降;4 类人口流动网络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乡-乡、乡-城人口流动呈自西向东趋势,城-乡、城-城人口流动更加多元且出现双向流动趋势;中国人口中心正由单一城市(省份)转向城市群;经济因素依然是影响乡-乡、乡-城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但影响城-乡、城-城人口流动的因素更加复杂多样且经济因素的影响减弱。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8-22 合作期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 要手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新的现实挑 战,需要进一步厘清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发展规律。在区分基础设施的政策属性、资本属性和产业属性基础上, 从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和地方尺度进行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塑造空间发展格局具 有差异化效应,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无形资本的积累和崛起,带来了区域发展路径的分异和区域发展能 力的差距。因此,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区域间合作方式,以 无形资本培育缩小区域间发展能力差距,以多维政策协调统筹空间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