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当·斯密的公平观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提交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摘要:公平正义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斯密看来,商业社会之所以比过去更“好”,就在于它大幅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斯密并不主张“自由放任”,从不认为人“只追求自己的私利”就能为全社会带来“最大的好处”。亚当·斯密时代,认为穷人本质上品行不端、好逸恶劳,应使其“保持贫穷”是普遍共识,而斯密不仅对穷人抱有深切的同情,并且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分配正义”理念:穷人因“贫穷”本身就有权得到政府救助,这一观念是革命性的。亚当·斯密还主张通过财政税收制度减少不平等,并提出了税收公平原则;他总体上主张比例税,有时还赞成累进税。财政支出方面,亚当·斯密支持主要面向普通民众的公共教育。

  • 数字化时代的历史数据使用问题——以中国近代“国民所得”人口数据为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数字化发展,历史上的人口数据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与当今通过人口普查获取数据不同,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尚未能开展覆盖全域的人口普查。由于人口数据缺失,中国“国民所得”估算者只得选取来源不一的人口数据。人口数据由此成为中国“国民所得”估算成果被诟病的因素之一,这同时折射出中国近代人口数量问题的复杂性。基于“国民所得”人口数据考察中国近代人口数量问题,既能够增进相关问题的社会历史分析深度,还可以为当前合理运用包括人口数据在内的历史数据提供参考。

  • 宏观政策 “三策合一” 理论的政策协调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基于三种理论的对比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内容提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空间大幅缩小。在此情形下,各界关于如何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不仅改变了传统宏观政策理论对于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解,而且形成或发展了现代货币理论和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本文对这三种理论关于政策协调的主要思想与基本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对比。三种理论在主要目标、主要工具、核心机理以及可行性上均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说,传统宏观政策理论和现代货币理论注重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等稳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实现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等短期稳定目标。与之不同,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不仅注重加强稳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还强调加强稳定政策与增长政策、结构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实现短期经济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三大目标。当前中国经济除了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外,还存在增长动力不足和经济结构失街等深层次问题。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对解决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适用性更强,可以为未来我国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 关键核心技术识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有助于明确努力攻关方向,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可以通过培育新型劳动者、更新新型劳动资料与拓展新型劳动对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方法/过程]基于关键核心技术识别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系统梳理识别关键核心技术的主要定量研究方法,并将其划分为三大类:指标评估法、社会网络法、文本挖掘法,对比分析每种识别方法的优缺点,总结提炼现有识别研究整体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而研究分析关键核心技术识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针对关键核心技术识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关键核心技术识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结果/结论]关键核心技术识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阻碍,为此,可通过建立动态识别指标体系助力新型劳动者的培育,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助力新型生产资料的更新,通过设置产业发展基金助力新型劳动对象的拓展。

  •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价值论研究: 核心议题、 历史追溯与经典回顾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价值论研究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界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价值创造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人工智能与人类劳动的发展趋势”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其核心议题是“经典劳动价值论在人工智能时代是否已经过时”,且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未达成共识。基于此,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追溯历史,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对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机器创造价值”“经典劳动价值论失效”等论断予以科学回应,并适时提出新解释、新观点。本文回顾经典,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再度审视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价值论,以期澄清疑惑、提高认识,增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解释力。

  • 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安全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深刻的战略内涵和鲜明的本质特征。高水平自立自强内在要求的关键就是产业安全问题,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大变革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其中首要问题是产业安全问题。中国制造业的“内外差”反映了中国制造业“过快去工业化”和“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在此背景下,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安全的关键任务包括:一是推进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基础重构与技术创新;二是逐步探索适合不同企业的向高附加值环节拓展的产业链水平提升路径;三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加快构建强大而有韧性的产业链。同时,要更好地发挥自贸区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

  • 中国城市碳排放差距及其技术成因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技术和新装备层出不穷,在碳排放“双控”的过程中,技术的重要性和关键地位必将愈发凸显。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城市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存在较大差距,具有总量差距大、强度差距增长快的特征,这严重影响到整体推进碳排放“双控”的速度,其背后的成因离不开城市技术进步异质性。中国城市生产型技术进步异质性较弱,绿色型技术进步异质性较强,碳排放差距缩小源于前者,碳排放差距扩大源于后者。技术在减排中的作用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技术进步异质性在碳排放差距方面的解释力尤甚,其根本原因在于纯生产技术进步异质性较弱,而纯绿色技术进步异质性太强。从全国层面布局碳排放“双控”战略,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应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具体到区域层面有的放矢地发挥不同类型技术进步的作用。

  • 清代黔东南“苗疆”六厅人口探析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苗有几何?民又几何?民、苗又为何?由于“民苗分治”和“苗界”不入编审,以少数民族为主的黔东南“苗疆”六厅的户口在清政府奏报中存在严重漏记。论文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奏折档案及出版的汇编资料,根据清代黔东南苗疆户口稽查方式的转变,讨论各朝所统计的户口实质和人口数量。清代初次稽查发生于雍正年间招抚苗寨之时,雍乾起义后清查绝户田产时进行了再度稽核,乾隆朝起便不再编查苗寨居民而只编查屯堡民户,道光后又增加了对苗寨内客民的编查。户口稽查方式的转变伴随着总人口和民族人口的变化,黔东南六厅,苗、屯、客等户籍身份和汉、苗民族身份混杂并。随着这些多重身份人群杂处时对彼此生存空间的侵占所带来的矛盾,咸同苗民起义爆发ꎬ造成极为严重的人口减损。

  • 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基点、内涵辨析与学理探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8-24 合作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 包括新型劳动者 、新型 劳动资料与新型劳动对象三 大关键要素。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着其深刻的历史逻辑 、理论 逻辑与现实逻辑 , 其既建基于科技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与新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 又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下破除经济发展瓶颈的现实需求 , 既利当 下又惠长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 当前学界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的学理探 究主要在于: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系统阐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与质量互 变规律 ;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产力的解说为突破 口 系统阐发生产力与科学技术之间 的辩证关系 ; 科学论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创新性发展。

  • GPT系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马克思机器大生产理论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8-13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 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GPT-4引发全球的广泛关注。在数字经济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悄然引起一场深刻变革,重塑甚至颠覆数字内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其具有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明效应”表现为“一般智力”的数字化与精神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是,新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会导致“数字异化”与“解放矛盾”的“野蛮效应”。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待GPT系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该摒弃该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造成的消极后果,积极构建“新劳动力”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应用模式。本文认为,通过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与避免数字财富的两极分化、加速工程实践与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引导智能数字技术安全可信性发展、推动数字劳动者未来教育与权益保护机制建设,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主义治理框架具备可行性,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助推数字中国建设。

  •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历史逻辑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