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戏剧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治疗方法,尝试以更灵活、创新、隐喻的手段,缓解或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心理与社会问题。基于“问题青少年”戏剧治疗小组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行动实践,本研究以互动仪式理论为视角,探讨其治疗过程的实现机制。社会工作戏剧治疗的核心是以文本、空间和技术作为共同关注的行动焦点,将自省、改变和希望作为情感能量的来源,并通过戏剧治疗过程中共享的情感状态的交互强化,使青少年获得正向的自我认知,缓解家庭关系,从而促进青少年成长问题的解决。实现这一过程的机制涉及信任构建、防御消解、焦点制造、情感递进等关键环节。为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情感能量此消彼长及权力支配等问题,需要注意以正向符号延长情感状态,以优势视角化解青少年的抵触心理,在互动仪式过程中寻找和解决问题而非进行道德评判,以及通过强调内观自我价值来消解权力支配。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性别观念是测度主观性别平等的重要标尺。本文利用CGSS 2012-2018年五期混合截面数据,考察了乡城流动对农村青年性别观念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检视了“迁徙中国”时代背景下的性别不平等。研究发现:(1)乡城流动对性别观念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增强逆概率加权模型克服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2)有限混合模型(FMM)识别出性别观念高均值和低均值两类子群体及其影响模式存在差异,乡城流动只对前者的性别观念产生正向效应,对后者没有显著影响;(3)性别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乡城流动对女性性别观念的正向效应高于男性,并且该作用在性别观念高均值群体中更为明显。相关政策应考虑到子群体和性别双重异质性,扫除青年人性别观念现代化的障碍,提升性别平等的整体水平。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在郑杭生先生的学术历程中,从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到“社会转型”“社会互构”“社会运行”“社会建设”“新型现代性”“社会发展”“民族与社会的关系”等的研究,都反映了郑杭生先生始终基于社会理论和具体的社会调查,以一种家国情怀、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来认识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思考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形成了郑杭生先生的大社会学的学科理念和社会观,其核心代表了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和追求。郑杭生先生的研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农村文化志愿服务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但目前的发展存在志愿服务持续性不足的困难。基于斯特宾斯的“积极休闲”视角,本研究从农村文化志愿者的主体性感受切入,发现该群体将其作为文艺爱好者的创造性追求与志愿者角色结合起来,呈现出典型的“积极休闲”特征,甚至将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事业性体验,展现出典型的职业精神。中国农村社会“伦理本位”的组织和社区环境促使志愿者内在性地生发出对所属组织和社区的双重承诺,并产生了具有吸引力的体验账户盈余,这进一步触发了农村文化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从而形成一个“动机—达成”的逻辑回环,推动志愿服务的持续进行。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赞米亚”是申德尔为研究跨区域山地社会历史而首创的学术概念。斯科特借用这一概念,但将其内涵引申为“逃避统治的非国家空间”,进而将这一概念建构成具有方法论意义、分析国家边缘空间社会历史的学说,遂在学界扩散开来。文章在追溯“赞米亚”概念、学说产生与传播过程的基础上,对东西方学界关于“赞米亚”学说是与非问题的讨论作了述评,着重对该学说的旨趣与谬误作了分析,进而剖析与反思了学界目前在“赞米亚”学术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4-27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体现学术自主、理论自信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是事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践。观念反映事实,观念推动建设实践,实践推动本体的发展,从而形成本体——意识——实践的能动循环,助推本体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对本体的反映,而是通过主动“铸牢”,能动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生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自20 世纪后半期开始,黑格尔的“承认”概念被国际学界重构,霍耐特和利科的承认理论是最有代表性且旨趣相异的重构成果。本文从思想来源、重构逻辑和承认模式三个维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霍耐特将黑格尔的承认概念进一步经验化,把羞耻、愤怒等消极情感视为驱动力,强调了承认的斗争面向;利科则将承认过程分为认同的承认、自我承认以及互相承认三个步骤,认为在羞辱与斗争意志之间还有责任的位置,强调了承认的感谢轮回过程。在社会政策领域,重构的承认概念开始对社会政策的基础性原则发起质询,这提示我们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也需要对我国社会政策的分析着力点及其中轴原则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考量。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基于多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分析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并从性别、地区、城乡、家庭四个维度剖析健康不平等的主要特征。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较差但略有改善;患慢性病率达七成且共病特征明显;ADI失能率稳定在13%左右,但IADL,失能率提高:男性、城镇,有配偶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好;健康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扩大,地区差异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当前,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水平低、村居基础设施落后、医疗资源城乡配置非均衡、家庭照料功能弱化以及预防性保健不足是制约老龄健康发展的重点因素。下一步需要坚持全生命周期和积极老龄观理念,加强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夯实设施、制度和资源基础,深化康养服务内核,促进农村老龄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公平发展。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进行各民族历史文化元素研究,强调中华民族共同性、一体性的目标取向,并非是将民族研究引向千篇一律,而是不同于以往民族研究中过于强调各民族特殊性、“分族写志”的分析视角,注重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体而深厚的共同性内涵和鲜明的外在表征,在研究路径、分析框架上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并注意继承发扬各民族“述同向和”的文化叙事逻辑。本文以回族历史文化元素研究为分析个案,通过“在全局中认识局部,在局部中参详全局”的结构脉络,将回族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框架中进行讨论,以阐释回族历史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性对于回族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此研究旨在厘清中华民族研究与各民族研究的内在关联及不可分割性,澄清民族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立在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是切实履行党的各项工作任务、贯彻受的政策方针的战斗堡垒。在数字乡村战略及国家提出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大背景下,农村基层组织应从预测和开拓市场、深化分工扩大组织网络、数字技术赋能产品差异化、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基层工作、构建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紧随时代需求,用数字化、科学化、绿色化、智慧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带领“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村新质生产力,实现乡村振兴。